在清水河县,武汉鼎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60年来,他坚持不懈下乡蹲点扶贫,足迹踏遍清水河县的千沟万壑。“甘为人民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发展科技生产力,壮志未酬誓不休。”正是他,用自己坚实的脊梁,60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2018年,武汉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1933年4月,武汉鼎出生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大阳坪村。生于农村的他,深知贫困群众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为此,自1958年以来,武汉鼎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兽医专业和不断总结的扶贫工作经验,为广大贫困群众开展脱贫服务。在职期间,武汉鼎始终把帮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只要有益于扶贫事业,他都可以毅然放弃其他一切,因此他多次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数次失去提拔晋升的机会。退休后,武汉鼎退休不退岗,仍然坚持不懈地奔波于城乡之间,开展扶贫工作,搞宣讲、送良种、创办武汉鼎工作室,传承弘扬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武汉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一次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不改的初心。
武汉鼎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科技兴农,发展生产促增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武汉鼎把为贫困群众脱贫作为第一追求。他先后深入全县5个乡镇30多个偏远的自然村,骑自行车、徒步行程3万多公里,累计出资25万多元,找项目,送技术,开展科技扶贫。先后为30多个贫困村办起了科技夜校,推广了25项农牧业实用技术和35个优良品种,受惠贫困群众高达1.2万人。
1962年,武汉鼎刚到清水河县盆地青乡工作时,正赶上牛羊犯疥癣病,武汉鼎自制工具,配兑药水,进村入户,对全乡的牛羊进行治疗。通过冬春两次的治疗,彻底控制住了全乡的牛羊疥癣病,为群众保住了牛羊,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1964年,他又开始向牲畜改良发起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良、普及,盆地青乡的绵羊品种全部实现了改良,羊肉、羊绒和羊毛产量大幅度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1985年,武汉鼎主动辞去任职三年的县兽医站站长职务,一头扎进了城关镇暖水湾村。暖水湾村距清水河县城40公里,耕地全部是坡梁旱地,村民们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常态。为了改变贫困群众的种养习惯,武汉鼎去山西省吕梁地区学习“丰产沟”耕作法,为了让群众眼见为实,他亲自在暖水湾租地开展示范。当年种植的1亩马铃薯丰产田,秋后测产,产量竟然翻了一番。良好的效益最具有说服力。从第二年开始,全村群众都跟着他种草养羊,种植“丰产田”。一年下来,全村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紧接着,他又在暖水湾村开展“三三制”种植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种植高产饲草,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剩下的三分之一宜地精耕细作推广“深耕蓄水耕作法”。在他的指导下,贫困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由1987年的113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十年间翻了五十多倍,彻底实现了草多、羊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村民家家接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家用电器……全村整体从旧村的土窑洞搬迁到新建的石窑洞,暖水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针对贫困村不同的自然条件,武汉鼎采取的脱贫措施也不同。清水河县北堡乡大阳坪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植传统的糜谷黍等大田作物,单产低,收入不高。武汉鼎通过调研,引进地膜玉米种植技术。随着全村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提高了。武汉鼎动员贫困户利用充足的玉米和秆杆作饲草料开展养殖,家里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武汉鼎为贫困户家的羊看病播撒文明,提升素质斩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概没有人比常年驻扎在贫困村的武汉鼎更能领悟其中的含义。武汉鼎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他在贫困村办夜校和开展各类培训班,并多次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给贫困群众讲课,累计培训贫困群众5000多人次;他自费为贫困群众订阅各种报纸资料,带领贫困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有的村至今仍能收到他寄去的报纸。
为了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思想,武汉鼎把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进贫困村,开展支农、支教、捐助活动,以此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和贫困状况。因为贫穷、农活重,贫困群众重体力轻脑力、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正常上学。武汉鼎针对贫困户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大学生和贫困户孩子结对子的办法,帮助孩子们学习,开导感化村民,转变他们的落后思想。在大学生们的带动影响下,这些贫困村由过去大学生空白村变成现在的大学生村,累计有225名学生考上大学。
提起武汉鼎当年资助孩子们念书的事儿,清水河县大阳坪村的武忠维激动不已,“20多年前,我家里三个孩子都想念书,但一个学期下来,就得五六百块钱。我那时穷得连化肥也买不起,咋能供得起娃念书?如果当年不是武老帮忙,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供不出两个大学生呀!”每当听到贫困户的孩子因贫困辍学,武汉鼎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截至目前,武汉鼎累计资助54名贫困失学儿童。
在武汉鼎蹲点过的地方,这样的暖心故事说也说不完。
武汉鼎在田间查看农作物长势示范引领 凝心聚力谋发展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从没后悔过。”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怀着一定要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怀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一腔热情,武汉鼎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武汉鼎十分重视党员的带动作用,每确定一个扶贫村,就要利用党支部这个“支点”,把全体党员紧紧团结在党旗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开展。他为党员订报、购买学习资料,抽时间与支部书记、党员谈心谈话,为党员们讲党课,建立党员与贫困户“一帮一”扶贫帮困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被五个行政村聘请为基层党建义务指导员,帮助32名积极分子加入了党组织。他经常深入各学校、各单位讲党课,作报告。从2017年开始,他把韭菜庄乡座峰村作为“两学一做”联系的重点党支部,自掏腰包2万元购买“德美亚”玉米良种450斤,地膜55捆,并亲自送到贫困户的手中。
近年来,清水河县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扶贫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武汉鼎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主动参与到各项扶贫工作中,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事业。他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所蹲点的贫困村粮食增产了,牧业增收了,贫困群众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武汉鼎向村民了解玉米收获情况这两年,武汉鼎又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异地安置、转移进城的贫困人口身上。他在贫困户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清水河县城关镇昆新社区,建立了武汉鼎工作室,组织五色志愿者服务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引导农村贫困群众适应城镇生活。自2017年5月武汉鼎工作室成立以来,来这里找武汉鼎唠家常、讲故事的群众变多了,这里也成了社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在武汉鼎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昆新社区的“五色志愿服务队”,他们或上门服务、或主动捡拾垃圾、或扶老携幼,在社区中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武汉鼎常说,人总得有点精神和追求,没有精神和追求,就得软骨病。在扶贫过程中,武汉鼎教育贫困户一定要学习、实践、解放思想。他说,“不学习,拉车就看不清路;不实践,就不能创新发展;不解放思路,就跟不上形势。”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武汉鼎把这一扶贫思路贯穿于工作中。
武汉鼎走在下村的路上不忘初心,意味着责任如山,是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不忘初心,要做到奉献如常,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武汉鼎把60年的岁月奉献给了贫困地区,奉献给了贫困群众。这位耄耋老人虽早已满头白发,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奔波于城乡之间,搞宣讲,送良种,传承弘扬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原标题:《【模范人物】武汉鼎:用“老黄牛”精神照亮扶贫逐梦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