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昭苏草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21个民族。
蒙古族:现今新疆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属卫拉特蒙古,他们主要分布于巴州、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等地,仍然从事畜牧经济,保持着喇嘛教的宗教信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服饰:蒙古族的衣着式样,富有特色,男女款式相似,都穿长袍,蒙语为“拉布锡克”。饮食:卫拉特蒙古的食品主要为奶食品、牛羊肉、面食。居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随之搬迁。行:卫拉特蒙古族无论放牧、转场、外出所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骆驼和牛。婚姻家庭:卫拉特蒙古在13世纪时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古代富贵人家也有多妻的,其婚姻形态,在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斗争过程中,曾盛行边男子抢婚,后来聘婚代替了抢婚,但男子的抢婚余波尚未消失,元代以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婚姻制度。丧葬:卫拉特蒙古人家里有人去世时,忌讳说“死了”,而说“走了”、“升天了”、“成佛了”。其传统丧葬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形式。节日:卫拉特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有麦德尔节、祭敖包、点灯节。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由于长期处于游牧状态,形成了游牧宗法封建制社会形态。在这种封建制度下,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同时又保留着以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氏族制度,由可汗、苏丹、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大小牧主组成封建统治阶级,占有大量的牲畜、草场和生产工具,享有各种封建特权,对广大牧民进行残酷剥削。在游牧封建宗法社会中,哈萨克族极其看重部落关系,各氏族、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印记和口号。作为哈萨克人牢记自己的氏族关系、部落印记、部落口号和先祖数代以上的姓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的人可以记住十多代以上祖先的名字。这些系谱提供了各氏族、部落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也是同一氏族、部落成员之间相互认同、履行职责、维护自身及部落权利的重要依据。哈萨克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传统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允许一夫多妻,实行“艾明格尔”婚姻制度(即寡妇内嫁兄弟)和幼子继承财产制(幼子继承父母最后部分遗产)。哈萨克族不允许近亲结婚,同部落的结婚必须相隔七代以上,民间还有相隔七条河才可结婚的说法。习惯上儿子的第一个孩子要送回父母身边作父母的“亲生子”,彼此遵从父子称谓,本来的父子辈成为平辈,以兄弟姐妹相称。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丁零"人。民间工艺品有图案丰富的地毯、挂毯、丝绸衣料、刺绣、花帽和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馕、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举行叼羊、摔跤等活动。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礼貌待客,总是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他们除了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还过本民族节日"诺芬孜节"和"圣西曼节",弹唱"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塔吉克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农牧生活,热情好客,讲究礼节。他们崇尚山鹰,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鹰动作,"纳衣"-山鹰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他们最爱洁净,住房总是收拾的很干净,周围还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折叠 方言俚语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融合了其他部落语言而形成了现代哈萨克语。
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习惯上被称为哈萨克老文字,并沿用至今。哈萨克语共有九个元音,二十四个辅音音位。哈萨克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代会期间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
折叠 民族文化阿肯弹唱:“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的一种民间对唱形式,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骏马和诗歌,被誉为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哈萨克族通过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阿肯”弹唱,即兴赋诗的熏陶,使哈萨克族被誉为“诗歌民族”,而且也造就了哈萨克人能言会道、出口成章的本领,不仅男女老幼人人爱唱、会唱,而且还有“职业性”的民间歌手——阿肯。“阿肯”是哈萨克族的骄傲,是“诗歌民族”的杰出代表。“阿肯”凭一只冬不拉和嘹亮的歌喉,即兴随口编唱歌曲,技艺娴熟的“阿肯”既是智者的化身,又是文学巨匠,因此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他们是民间艺术的保存者、传播者和创作者。
民间工艺: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制品,主要有刺绣、雕刻等工艺品,其中不少手工制品做工精细,技艺精湛。
赛马:歌与骏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所以哈萨克族也被誉为“马背民族”。正因为哈萨克族爱马、嗜马,所以也培育出了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伊犁马”。赛马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婚礼和喜庆节日里举行,而且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哈萨克族的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比赛形式,参赛骑手大多数是十几岁的男孩。赛走马,是比马的奔跑速度、耐力、奔跑姿势等,比赛时要求骑手有高超的骑术,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既要使马稳健奔跑,还要保持奔跑中马的优美姿势。赛奔马,是比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一般有成年马、一岁马和种马比赛等三个项目。赛马参加者少则数十骑,多则几百骑,观者成千上万。比赛场地多在宽阔的草原和牧场,设直线跑道或者环形跑道。赛程的长短可自由规定,短的有数公里赛跑,长的有数十公里赛跑。赛马没有鞍辔,骑手一律骑光背马。比赛开始,骑手排列在同一起跑线上,号令一响,群马奔腾,风驰电掣,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赛场上,马头攒动,人声鼎沸,欢呼雀跃声响彻天际,其势蔚蔚壮观矣!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牧民经常举行的一种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叼羊。它在激烈的竞技中,充满着惊险与欢乐。活动开始时,主持人首先祈 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接着,主持人献上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或者青色的山羊,割去头蹄,扎紧食道,放在草地上。宣布比赛开始,参加者纵马蜂涌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把羊俯身抬起,或夹在蹬带下,或驮于马背上,不择道路地狂奔。其他骑手也不甘示弱,紧追不舍,争夺得难解难分。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欢呼声中冲出赛场。
“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一种马背上的娱乐游戏,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聚集着众多围观的人群。姑娘追参加姑娘追的一对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向前方二三百米处的指定地 点缓缓行进。一路上,男方可以向女方任意调情戏谑 ,尽情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即使羞红了脸,也要默默地倾听,而不能有任何其它举动。当走到指定地点,就要返回时,男青年要首先机敏地调转马头,姑娘随之策马扬鞭,穷追不舍,一边用皮鞭抽打那顽皮的小伙子,而男青年照例不得还手。于是,草原上就展现了小伙子拼命跑,姑娘拼命追的风趣动人场面。 在场的观众,有的为姑娘叫好助威,有的为小伙子呐 喊加油。一时间,掌声、欢呼声、哄笑声响彻草原。当然,在追逐中,如果姑娘喜欢这位青年,那么鞭子只是在他的头顶上虚幌或轻打而已;否则姑娘可以将小伙子打的人仰马翻,落荒而逃。这种游戏一般要持续数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尽兴为止。 如今,“姑娘追”已不仅仅是未婚青年男女的活动,已婚青年和成年人也都可以参加。其他民族的客人遇到机 会,也可以一显身手,不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骑术, 同时还要向姑娘讨好,以免遭受皮肉之苦。
折叠 名优特产奶制品:草原的盛夏,被人们称之为金色的季节。这时候,奶制品几乎每个阿吾勒和每座蒙古包里都摆满了各种用牛奶和羊奶制作的奶制品,整个草原上都飘溢着诱人的奶香。如果这时你有幸来到天山南北的牧场作客,那好客的哈萨克、蒙古族、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牧民,一定会拿出丰富的奶制品,殷情地招待你一番,使你饱尝口福,同他们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由于长期的牧区生活,牧民们对加工各种奶制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用牛奶、羊奶加工成奶皮子、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和奶酒等八九种奶制品,每种奶制品的加工方法也是十分有趣的。奶子挤下后,先放在大锅里稍加温,取其表面的脂肪,即为奶皮子。奶皮子为乳白色,成稠状,把奶皮子略加发酵,加水和少许盐用手揉,使其里面的蛋白质和水分离出来,即成为金灿灿的酥油。每一百公斤牛奶只能提取四五公斤的酥油,所以显得珍贵。提取过酥油的奶子是酿制酸奶子的最好原料,其方法是把这种奶子倒人皮制的口袋里,让其发酵,便成为既能充饥又可消暑解渴和助消化的酸奶子——“阿衣浪”。还有一种酸奶的原料是不取脂肪,直接用牛奶发酵,味道更香甜,牧民们称之为“克德可”。把吃不完的酸奶子用布口袋装起来,渗出其水分,然后用手或模子捏成或压成各种形状,晾干即成奶疙瘩。在晾奶疙瘩之前,如果在排出水分的酸奶里加一些新鲜熟牛奶,再用布和木板压成饼形,用刀切成块状,即成奶豆腐。奶酪的做法稍费事,首先要在牛奶里放一种“发酵粉”,使其牛奶变质,不提取奶皮子,然后放在大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直到煮干,剩下来的即成奶酪,牧民叫“依里木其克”。奶酪是叫人垂涎欲滴的奶制品,具有香、脆、酥等特点,吃起来油香满口,奶味扑鼻。牧民们还喜欢把马奶、骆驼奶发酵成为马奶子、骆驼奶子,这是消暑解渴的上等饮料,也是治疗肺结核、胃病等疾病的良药。
熏马肉和熏马肠:每年11月底和12月份,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熏马肉和熏马肠他们在这个时候,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宰杀后供过冬食用。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的保存,他们采用了多年积累的方法——熏。熏肉时,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块墙或是用其他东西遮挡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还有一种熏羊肉的方法十分有趣,将羊宰杀后,将内脏掏空,烧掉毛,皮连肉一起剁成块,撒些盐,用熏肉的方法熏干。连皮一起熏的肉,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直到翌年的六七月份也不会变质。哈萨克族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的技艺了,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撒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用畜筋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瘦牛羊肉上撒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凉干即成。哈萨克族的马肠和腊肉脂肪丰富,但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颜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显示他们烹饪技术的时候,若去牧区准叫你耳目一新,饱尝口福。
六瓣红大蒜:昭苏种植的“六瓣红”大蒜为昭苏县地方名优品种,六瓣红大蒜蒜头呈圆形,模径5—6厘米,外皮淡紫色,平均单头重50克左右,大者达100克,每个蒜头的蒜瓣数多为6瓣,故称“六瓣红”。昭苏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极为适宜大蒜的种植生产,生产的“六瓣红”大蒜瓣大而匀,肉质肥厚,多光泽,如脂似玉;蒜味辛辣浓郁,芳香持久。此大蒜品质优,耐贮藏,自然条件下可放至第二年5月不长芽,大蒜素含量高达0.28%,硒含量达0.19mg/kg,是世界各地各类大蒜中含量最高的品种,可以预防癌症、延缓衰老,具有极强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