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昭阳区是昭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着回族、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昭阳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清雍正十年(1732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朝廷,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去乌蒙为昭明,易蒙蔽而宣通,移城在二木那,建昭通新城,即今天的昭通城。城有四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对于昭通人,这是一座记忆之城。
昭阳古城位于市中心,是2008年旧城改造开发的第一站,改造完工后于2010年初投入使用。昭阳古城的改造对于昭阳区甚至整个昭通市都有着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它的恢复重建,改善了300多户1000多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拆除陈旧危房,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来安置居民;它的恢复重建,一定程度拓宽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商业文化价值、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它的恢复重建,开启了古城文化街格局,古城商业文化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它的恢复重建,让昭通中心城市成为接纳游客的“大客厅”。
可是,8年过去了,每每行走在昭阳古城,到处是服饰等商品降价叫卖的声音,各种中、低档服饰商品占据着古城70%以上的铺面。古城像一条条乡镇集市,却又没有乡镇集市车水马龙的场面。在这里看不到历史与文化的光影,在这里感受不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你无法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古城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古城商业文化经济圈,也没有变成昭阳旅游业人气兴旺的“大客厅”。
任何市场经济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形式。古城以“服饰为主、餐饮为辅”的经营模式,本身没有错,只不过它的形式和价值无法做到与古城文化、经济价值相匹配。曾经“商旅云集”的南方丝绸古道重镇,如今变成了不温不火的商品街区,古城的价值没有被有效地利用,这片浑然天成的钟灵毓秀、这片用时光雕琢的古色古香并未得到很好的表达。
古城像一座昏睡之城,一梦百年。梦里有马帮踏过陡街青石板的“哒哒”声响、梦里有龙云一身戎装誓师巫家坝的抗日壮举、梦里有姜亮夫这位文化老人的皇皇巨著《楚辞通故》……
而这些远去的辉煌需要被唤醒!
唤醒之计一 “灵魂”归来
古人认为,不仅人有灵魂,日月山河、树木花鸟等无不具有灵魂。因而,人类对大自然、对历史均怀有敬畏之心。一座活着的古城,一定是有灵魂、有气息的。哪怕碧瓦朱檐已褪色,但你仍能感受它曾经的繁华鲜亮;哪怕马蹄声声已远,但你仍能看见它骄傲的头颅和四蹄腾空如风如电的模样;哪怕望衡对宇的小姐太太们早已离去,但你仍能听见她们在窃窃私语……一座活着的古城,一定会让你浮想联翩、想要穿越、想要停留。
再者,昭通有三大主体少数民族回族、苗族、彝族,其民族文化艺术璀璨夺目,是昭通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昭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古城“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昭阳古城是昭通迎接八方的“第一大客厅”,是昭通历史、文化、经济的缩影,是外界进入昭通的“第一眼”,这一眼,是否钟情、是否亲切、是否叫人流连忘返,取决于古城的灵魂、精神、气息、品格和心性,即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用心阅读它,便近在咫尺;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就在我们伸手可触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行走的每一寸土地上。一幅字画、一封书信,一把木梳、一袭衣袖,一扇雕窗、一片瓦砾,它们都是文化,是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要唤醒一座古城的灵魂,就是要把它“看得见的历史、可触摸的文化”呈现出来、保护起来、利用起来,让它重新散发光芒,并一代代传下去。
唤醒之计二—调理“五脏”
凡人有“五脏六腑”,古城也不例外。
古城的“五脏”则是古城的灵魂所在之处,即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一是云兴街。因为龙云的声名而满天下,它修建于民国二十四年,龙云、卢汉在原来的马王庙和辕街上分别建成了一楼一底的西式过街楼,作为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商旅云集,“云南小昆明”之称从此声名鹊起。二是姜亮夫故居。重建后的姜亮夫故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将临街面扩建为陈列室,里面是姜亮夫生前相关影像资料、生前手迹、往来书信、著作等文物一百余件。三是辕门口。昭通城“围城九里三、穿城三里三”,古城核心就是辕门口。辕门口是全城的制高点,旧城改造后,扩建了广场、新建了钟楼和雕塑,雕塑题名为《历史的记忆》,高6米,正面刻着“共赴国难”四个烫金大字,其余三面刻了十一县(市、区)参加国民革命军六十军的昭通籍阵亡将士名字。四是会馆群落。昭阳古城一度遍布清代各地会馆,是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会馆”是解读昭通清代商业发展史最好的课本。雍正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商人来来往往。为此,旅居昭通的各地人士纷纷利用乡土情谊建立同乡会馆,保护自身利益。于是,昭阳古城先后建成了川地庙(成都会馆)、陕西庙(西安会馆)、雷神庙(江西会馆)、妈祖庙(福建会馆),以及两广会馆、两湖会馆、云南会馆、贵州会馆等15个规模宏大的会馆,在昭阳古城形成了丰富的清代中国古建筑群落。五是陡街。陡街两旁一百多年前的法式建筑,据说是法国传教士修建的,但无从考证;陡街的青石板也是古城一道弥足珍贵的风景线,历史的足迹就在你的眼前行走着,一种沧桑和怀旧感油然而生。
重点推出以上历史文化景点,捍卫它作为古城核心价值的地位。古城“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也,满而不能实,是古城复苏的精气所在之处。
唤醒之计三—调理“六腑”
古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也,是古城历史文化强交融、深加工、便流通、易传送之地,是与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相匹配的经济文化产业的实体呈现。
我认为,古城“六腑”应该包括以下文化产业:一是全市旅游文化产品。如:巧家的红毡、镇雄的紫砂壶、水富的金江奇石、绥江的竹编、盐津的剪纸等。二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风情,包括少数民族歌舞、宗教、服饰、饮食、文学、艺术、体育、节日等。如:苗族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及芦笙;彝族的歌舞、音乐;回族的文学、饮食等。三是汇集全市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及打造一批文化名人故居。如:昭通作家群书屋;昭通画家、书法家、雕刻家等文学艺术大师作品的集中展示;曾令云、陈孝宁、夏天敏等文化名人故居的打造。四是民间古玩、根雕、园艺等产业。五是全市知名土特产及特色小吃。如:昭通天麻、苹果、花椒等知名土特产,苗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美食,昭通的油糕饵块、盐津的黄粑、彝良的桐子叶粑、镇雄的臭豆腐等各地特色风味小吃。六是打造一批古城民宿客栈群。古城客栈既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当地风情和别样生活的场所,又赋予了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的价值,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旅游文化产品,也是古城不可缺失的元素。
调理古城“六腑”,还需输入民族文化血液,把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融入进去,打造古城系列特色节日活动,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以活动带动昭通苹果、天麻、马铃薯等一批产业的发展,让古城活跃起来、沸腾起来。
唤醒之计四—打通64条“经脉”
昭阳古城城内已有大小街道64条,是目前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的区域,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这些街道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其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大部分街名都被保留,少部分不雅的则被改了。有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形态的,如:草市街、铁匠街、毛货街、菜街子等。有彰显昭通文化内涵的,如怀远街、文渊街、崇义街、启文街等。有反映大众对生活祈祷和向往的,如福禄街、仁寿街、永丰街、万寿亭、永安街等。还有形象生动的街名,如鸡舌头巷、蚕豆巷、缩头巷、挑水巷等。
我想,这64条街道就是古城的“经脉”,是古城“气息”运行的通路。如果对这些街道进行严谨的保护、开发,科学地规划、利用、管理,让其“名如其人”,一条条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街道定会再次生机勃勃。
唤醒之计五—大医精诚
要唤醒一座古城,需要统筹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既要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又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