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普陀山及附近诸岛被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先后来此山修炼,得道成仙。汉代时,学者梅福来山炼丹隐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岑山。山上长满小白华树,所以也叫小白华山。山东南紧邻一小岛屿,悬峙海中,称洛迦山,因此普陀山又称为普陀洛迦山。宋神宗赐建“宝陀观音寺”。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下令岛上渔民全部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宋宁宗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匾额,钦定为观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寺庙林立,香云缭绕,讲经说法,禅修礼佛,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瑰宝。据浙江佛教协会统计,普陀山现有寺庙70余座,开放40余座。主要佛教景点为南海观音菩萨圣像和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宝陀讲寺、梵音洞、不肯去菩萨寺等。
普陀山南海观音菩萨圣像,建造于普陀山双峰山南端观音跳山紫竹林,基座高13米,莲花座高2米,圣像高18米,总高33米。大佛采用仿金铜精密铸造,用铜70余吨,圣像面部溶入黄金6500克,由96块铸铜板组成。南海观音铜像金身闪耀,面如满月,慈眉秀目,左手托起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之圣相。南海观音菩萨铸铜像为当今观音菩萨铸铜像之最,立像处恰是当年留住不肯去观音菩萨的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成为普陀山海天佛国重要标志。
普济寺,又称为前寺,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经常举办盛大的佛事活动,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御赐匾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普济寺占地面积37015平方米,建筑面积15288平方米,建筑10殿8楼17堂阁,共有367间。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御碑亭、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总体布局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式,又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寺内珍藏的御赐碑刻记载了普陀山的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碑文书法遒劲刚健,可谓双绝。普济寺的方丈道慈大和尚是中国佛协副会长,普济寺的实力不逊于嵩山少林寺。
普济寺讲究东门进,西门出,正门只有在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方丈第一次进寺时才能打开。普济寺的海印池“莲花夜月”是普陀十二景之一。海印池上有三座桥,分别是长寿桥、平安桥、逍遥桥。长寿桥,凡是走过的人都会非常长寿;平安桥,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走过的桥,凡是走过的人会一生平安;逍遥桥,凡是走过的人都会永远逍遥自在。朝寺礼佛,每座大殿都要进香。圆通宝殿供奉正观音(男身观音),许大愿为主,拜时称“南无观世音菩萨”;文殊宝殿供奉方殊菩萨,求智慧为主,拜时称“南无文殊菩萨”;普贤宝殿,供奉普贤菩萨,求事业为主,拜时称“南无普贤菩萨”;大雄宝殿供奉横三世(佛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求合家平安为主,拜时称“那无三世佛”;地藏宝殿供奉地藏菩萨,求长辈健康为主,拜时称“那无地藏菩萨”;普门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拜时称“那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伽兰殿供奉伽兰菩萨,求财为主,拜时称“那无伽兰菩萨”;三洲感应殿供奉韦陀菩萨,求家宅平安,拜时称“那无韦陀菩萨”。
法雨寺,又称后寺,坐落于普陀山的梅岑山。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重修,清庸正九年(公元1731年)大规模扩建。法雨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全寺依山就势,建于六层台基之上,自山门依次递级升高,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为主要建筑,右有鼓楼、水月楼,左有钟楼、松风阁。
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背面供奉韦陀菩萨。玉佛殿中央供奉大士巨坐像,右侧小龛安放南北朝时期的三尊玉佛像,为普陀山最为杰出的古代玉雕作品。大圆通殿七间十五架,以观音萨锤为主尊,左右有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俗称上大殿,以释迦牟尼佛、弥陀佛、药师佛为中心,前有观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
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据说,其中一根已更新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然高耸,从未更新,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玉佛殿的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健劲硕;西侧有罗汉松一株,树围3米多;寺内还有龙凤柏、连理罗汉松、银杏等珍贵古木,颇为罕见。玉佛殿曾供奉由缅甸请来的两米高的缅玉释迦牟尼佛像,雕琢极为精美,可惜被毁;现在供奉的1.3米高的玉佛像,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
慧济寺,又名菩萨顶、白华顶,位于普陀山海拔291.3米的佛顶山上,是普陀山最高处,俗称佛顶山寺。寺院雄踞山巅,倚山面海,仙云袅娜,风光壮阔。
寺院地处峰间凹地,深藏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耸,群峰环绕,诸岛飘渺,山青水秀,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幌若天国。寺西道右有稀世古木“鹅耳枥”,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西麓路边有方形巨石,凌空孤峙,裂纹中剖,如斧劈刀削,称之为“刀劈石”;山背坡怪石嶙峋,为“石林”;山上双峰垒峙,多白石如雪似浪。从法雨寺到慧济寺需经一石阶小路,人称香云路。全程长约1000米,有石阶1088级。路西侧有青玉涧飘流而下,清代诗人赞云:“一涧泠泠彻底清,镜人心影得嘉名,谁言观海难为小,雨后飞泉十丈赢。”路西光熙峰下有石似熊,成为美景“白熊望月”。过香云亭,在陡坡转弯处有一巨石矗立路侧,垂面镌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在“海天佛国”石上又叠一石,状如倾斜之钟,石上有摩崖石刻“云扶石”三个大字。云扶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日积月累,清冽不腐。普陀山上参松怪石很多,除云扶石外,还有两块巨石较为著名,一为磐陀石,一为二龟听法石。合称普陀三奇石。
明代僧人慧圆创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83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经朝廷批准请得大藏经和仪仗、景蓝龙钵、御制玉印等,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一切规制鼎峙,共称普陀山三大禅寺。寺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88平方米,共有殿堂楼宇145间。寺院建筑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游廊相接,庭院相连,主要殿宇布局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示了巧用地形地势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殿堂宽敞壮观,整座寺院深藏在森林之中,悠深幽静,堪称一绝。慧济寺珍藏有三枚御印,分别为明万历年间御赐铜印,上刻“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清乾隆六年(公元1795年)御赐金印,上刻“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观音宝印”;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御赐玉印,上刻“南海普陀佛顶观音大士宝印”。
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东北龙头山麓,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宝陀讲寺是普陀山重兴之祖妙善老和尚发愿建造,1999年开建,2011年建成开光。宝陀讲寺主要是用于讲经弘法。寺院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采用明清宫廷式建筑风格,严谨中透着威严;配殿采用江浙古建筑风格,营造了亲和婉约的气氛;整体建筑既雄健壮美,又优雅别致,别具一格,是21世纪佛教寺院的经典之作。
寺庙由前照壁、牌坊、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普门讲堂、天池石窟、大宝楼阁、戒坛殿、方丈殿等单体建筑组成。依山起势,层层递进,廊庑环绕,楼阁凌空,气势宏伟。寺前照壁,仿北京北海照壁样式,上镶“福聚海无量”五字。牌坊三门四柱,七色斗栱,黄龙盘绕,错彩镂金,华丽壮观。匾额“万国潮音”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山门内塑密跡金刚,别具一格。圆通宝殿,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建造,殿外三台设汉白玉栏杆。普门讲堂可容纳千余人听经。天池石窟,参照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群像精雕,气势磅礴,巍峨庄严。大宝楼阁,底层为智者大师纪念堂,二层供奉兜率内院天冠弥勒佛,三层供奉弥勒成佛像,环奉567尊玉质弥勒小佛像。主殿供奉观音菩萨,与普门万佛宝塔遥望。普门万佛宝塔,八角重檐,九层十二檐,供奉十种造型的观音菩萨圣像一万尊。通往宝塔的石阶,以大理石铺就,镶装汉白玉栏杆,步步升级级高,尽显庄严大气。全寺整体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祥云瑞气,海涛梵音,佛光普照。
梵音洞,原名梵音洞庵。位于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东尽处。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潮音各具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佛经云:“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在普陀山众多的洞窟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陡峭危壁,为其他的洞窟所不及。梵音洞是普陀山最为神秘的地方,历史悠久,传说神秘。传说,梵音洞是南海观音菩萨为了消灾除魔开山凿岩而成;洞内常有佛教经文的低语和神秘的音响,每当洞内传出“梵音”时,都会引来香客信众的朝拜和祈愿。梵音洞很早以前,就是佛教道场。清康熙三十八年,御赐“梵音洞”额。清康熙四十年,和硕显亲王赐“洛迦胜景”匾。康熙五十五年,建瞻圣阁。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同治年间,都曾鼎新重建。现存寺庙殿宇为1982年,佛教协会集资重修增建。
山门内甬道间壁镌刻“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殿台两重,筑有雕栏石阶。第一重东西厢楼合六间。西楼后有罗汉堂三间,供奉木雕贴金罗汉立像500尊。第二重观音宝殿三间,供奉泥塑贴金鳌鱼观音立像。著名的瞻圣阁,整座楼阁悬空建造在梵音洞前的峭壁之间,一层供奉观音菩萨,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送子观音菩萨。2003年,台湾佛教团体护送一尊铜铸多罗观音像供阁。大殿悬挂“海国潮音”、“有求必应”匾额。殿东南隅涉海处有梵音古洞。洞壁高80米,宽仅2—4米,深邃莫测,两崖危立如门,中嵌一石,如巨蚌衔珠。波涛汹涌入洞,澎湃翻滾,声如雷鸣,昼夜不绝。洞内雾霭茫茫,幽泉涓涓,仙露滴滴,回光返照,潜岩隐现,朝晖夕阴,变幻莫测,相传为大士现身之处。崖壁刻有康熙皇帝御书“梵音洞”三个大字。清代刘廷漠《梵音洞》诗云:“高崖绝磴势穹㝫,峭壁平分浩渺中。色相俨然波接引,洒来花雨化长虹。”
梵音洞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在梵音洞游客可以研究观赏壁画、摩崖石刻等古迹,可以欣赏钟乳石、石笋等自然地理景观,可以观赏独特的海天自然奇景,可以感受浓郁神秘的佛教氛围,可以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承。如今,梵音洞已成为普陀山主要的佛教寺庙,成为众多信众香客游人朝圣之地。
不肯去菩萨寺,位于普陀山潮音洞西侧。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五台山中台精舍,见观音菩萨像妙相端严,恳请迎归本国。舟行莲花洋,遇狂风浪,洋现铁莲花阻舟,不得行。漂至潮音洞畔,因菩萨不肯东去,遂与新罗商贾一起留像于洞侧。山上居民张氏目睹此情,舍所居双峰山之宅供奉,俗称“不肯去观音”。
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南宋嘉定七年正式钦定为观音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香客如织,成为弘扬观音大士圣德的圣地,有“千处求祈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之说。清代名士裘琏题诗《佛指名山》,诗云:“海外奇峰翠入天,峰头朵朵削青莲。名山如此不肯去,成佛应在灵云前。”1980年,在潮音洞西重建“不肯去观音院”。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赋词《谒金门》一首:“不肯去,甘禁万劫风雨。此土缘深非妄许,悲心周广宇。从此名山钟毓,无尽妙华慧炬。宝筏不辞千手与,度普天儿女!”2000年,普陀山佛协将殿宇改扩建为唐式结构,正殿三间供奉唐式“不肯去观音”坐像。殿西侧建“中日友好长廊”,长廊内排列仿造日本33座观音寺院石雕主尊立像。东下处为潮音古洞。洞脚插海,洞两崖高约10米,纵深30余米,洪涛巨浪,声如轰雷,传为大士灵现处。洞壁上镌刻清康熙皇帝御书“潮音洞”三个大字。
普陀山路网发达,交通极为便利,主要景区景点可以轻松步行游览,也可以乘车游览。普陀山有两条观光旅游专线,可达绝大多数景点。旅游专线观光车运行时间为每天的6时至17时,每隔15分钟一班车。
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是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万众崇拜,深得人心,结缘四海。千百年来,普陀山一派海天佛国景象,佛事长盛不衰。山不在高,有佛则名。普陀山风景如画,游览普陀山身心得健康!普陀山真乃“南海仙山”。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关联阅读
行吟丨从溪流奔向大海
行走丨栀子花和夹竹桃的夏天
行走丨无以着落的乡愁
行走丨静而芬芳
行走丨霞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