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①巴盘屯依着盘阳河而建,这里山水的奇妙早已被写进了宣传资料中。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②人们在百魔洞里“吸地磁”,据说地磁能提供对抗疾病的微量元素。视觉中国 供图
③黄妈干据说现年已有113岁,许多人期待从她这儿获得长寿的秘方。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④几位“候鸟人”在盘阳河上垂钓,对面高楼倒映在河面上。视觉中国 供图
⑤“候鸟人”在打水,这里的水被认为能中和清除身体的酸性废物。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⑥崔学东每天坚持在百魔洞外领着一群“候鸟人”唱歌蹭地磁。中新社 蒋雪林 摄
⑦一群“候鸟人”在巴马的某个广场上跳舞。 中新社 蒋雪林 摄
⑧每年有超过10万的“候鸟人”在家乡和巴马之间迁徙。视觉中国 供图
东经105度,北纬24.33度。在广西如黛群山中,藏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也是国内著名的“长寿之乡”。
长寿如同“魔力”,每年吸引了超过10万的“候鸟人”,在家乡和巴马之间迁徙。他们中,有喜欢隐居山村的作家,有寻求长寿之道的老人,还有希望多活几年的重症病人。
伴随“候鸟人”纷至沓来的,还有野蛮生长的养生产业,日渐积累的土客矛盾,不断被夸张、演绎的离奇故事,难以承受的生态压力和已飙升至每平方米万元的房价。
当自然净土成为开发热土,曾经的寂静安宁和怡然自得渐行渐远。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绿洲到底在哪里?
“要活下去”
吃饺子、放鞭炮,今年春节,53岁的崔学东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的出租房里,按着东北老家的习俗张罗着。
这是他到巴马的第7个年头,也是查出肝癌的第8年。
肝癌,能有5年的存活期,在医学上只有不到3%的机会,但他在巴马却度过了7个春节。每过一年,他都满怀感恩之心。他生机勃勃的笑脸,更让他成为许多身患重症的人远离故土长居巴马的精神支柱。
2010年10月,是崔学东生命的分水岭。彼时的他正在打拼着自己的事业——35岁从国企辞职下海,5次创业4次失败,他站上了央视的求职舞台,受聘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正准备大干一场之际,却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肝癌。
“那一刻,我处于死亡的恐惧之中。走在马路上,觉得街头行人的打骂都是那么美。”崔学东走出医院的大门,对身边的事物格外留恋,想起家中的母亲和妻女,他冷静下来,决定不认输,要努力“成为活下来的那一个”。
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切除了40%的肝脏。随后的系统治疗,让他的身体慢慢恢复元气。
他不愿意躺在床上消耗珍贵的时光,开始寻求跟以往不一样的生活——在28天里沿着松花江步行了700多公里,用30天时间带着11岁的女儿徒步横穿呼伦贝尔草原。
在徒步的路上,朋友的介绍让他第一次知道了巴马,“你能早一天去就早一天去,能早一小时去就早一小时去”。
如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在“世界五大长寿之乡”招牌的感召下,2011年10月19日,崔学东带着两个疗程的药品,奔向了此前一无所知的巴马。他辗转来到巴马最著名的长寿村——巴盘屯。
“长寿之乡”也能治病?他已无暇顾及,只有一个念头:“要活下去。”
求生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道路崎岖、村容脏乱、通讯信号差、伙食简陋等诸多问题,都变得无关紧要,也没有让他产生任何的不快。
住了40天后,周边的村民对他说:“你的脸色比之前好多了。”崔学东心情顿时敞亮了,“我自己也能感觉到,来这里后体力好了,每天游完泳还能打会儿羽毛球。”
崔学东开始成为巴盘屯的长租客,也就是当地人眼中的“候鸟人”,每年固定时段回家乡看望家人,大部分时间租住在屯里。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巴马的总人口不到30万,每年却有超过10万的“候鸟人”来这里养生度假。
最近两年,住习惯了的崔学东还把妻子女儿从吉林省带了过来,女儿在当地中学上学,妻子在村里开了家矿泉水店维持生活。
巴马成了崔学东的第二故乡。
“候鸟人”生意
房东黄焕祥是屯里第一家做“候鸟人”生意的村民。
2002年,他将自家的小土房扒了,在村里率先建起三层砖木楼房,楼下两间门面房做民族服饰和当地土特产生意,楼上两层隔成40~50平方米的一间间单房配上阳台、厨房、卫生间出租,每月房租从十几年前的70元涨到了如今的400元。
在没有做“候鸟人”生意之前,黄焕祥一家靠着种一亩多的水稻维持生活,“连吃饱饭都困难”。从吃不饱的日子到两间门面房日均营业额过千元,黄焕祥一家老小的好日子,靠的是长寿村扬名四方的山山水水。
巴盘屯依着巴马人的母亲河——盘阳河错落而建,河水从村前蜿蜒而过,两岸翠竹挺拔、青山连绵。村口那棵垂着长长树根的百年老榕树,枝干贴着水面努力延伸,如同屯里的高寿老人仍然步履稳健、劳作不辍。
这里山水的奇妙,早已被写进了宣传资料中,当地的男女老幼都能熟稔背出:
这里的河水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里的空气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这里的阳光……;这里的土壤……
宣传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巴马成为了一片吸引人们争相前往的绿洲。199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3届国际自然医学大会上,巴马被宣布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尽管这个国际自然医学会事后被媒体曝出是日本一家私人医疗机构,但并不妨碍偏居一隅的巴马闪亮地进入世人的视野。
巴马也因此走上了养生圣地之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到此养生续命。巴马人已经习惯了身边众多五湖四海口音的外乡人,他们能从口音上精准地判断出,这人是来自山东、河南还是黑龙江。
越来越多“候鸟人”的到来,使巴盘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和黄焕祥一样,你追我赶地建起了楼房。一幢幢楼房紧紧密密地挨在一起,只留羊肠小径通往各家门前,电线电缆线互相缠绕着,挂在瘦高的楼房之间。
“我家盖了6层,花了50多万元,每层有两套出租房,现在除了顶楼的一间,已全部租出去了。每间一个月500元,长租5年的打包价1.5万元。”巴盘屯三队队长黄甫明70多岁了,拎着一串出租房的钥匙,气不喘腿不抖地边说边爬上6楼,向记者展示房间的格局。
往下走到3楼时,正赶上晨练回来的房客张征和与老伴做午饭。“我今天走了1.25万步呢。”张征和热络地跟黄甫明打招呼,“瞅瞅我们今天回来路上还摘了点地衣,中午就拌鸡蛋摊上。”
每天喝盘阳河水,吃村民种的蔬菜,用计步器在村道上散步,到村头不远的盘阳公主广场打太极,结伴去爬山钓鱼……68岁的张征和与67岁的老伴王元梅,对这样的乡村生活十分满意。
“在这里,一个月的生活费加上房租大约一两千元,跟待在老家的花费差不多。有没有网络无所谓。这里山清水秀,比老家到处粉尘强多了。”张征和说,一年多前,他们经由朋友介绍,揣着一角从报纸上剪下的宣传巴马的文章,从河南焦作来到巴马养生,同行的还有王元梅年过六旬的弟弟和弟媳。
“我在焦作时上个坡都直喘气,累得不行。在这儿的山路上,每天爬上爬下也不怎么喘气,你说奇不奇怪?报纸上说这里的空气跟别处不同。”王元梅对这里的山水寄予厚望,“我老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我弟弟有高血压、痛风。介绍我们来巴马的朋友也有糖尿病,住几个月后连胰岛素针都停了。我们现在还不敢停药,也许住久了也能跟他一样。”
用“魔力”对抗病魔
王元梅两口子每天在村道上散步,都会经过黄妈干的家。看着瘦小的老太太天天精神矍铄地端坐在堂屋一角,笑眯眯地与一拨拨慕名前来的游客握手、合影,他们就觉得自己与百岁人生触手可及。
黄妈干,据说现年113岁,是当地的长寿活招牌。她所住的堂屋临街,一整面墙上贴着她的巨幅照片,照片里,她在阳光下咧着嘴笑,道道皱纹如同岁月的勋章。墙上标注着黄妈干出生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一旁还贴有各级领导看望她的照片和各大媒体对她的采访文章。
“平常喜欢吃什么?”“每天散步吗?”“晚上几点睡觉?”……
面对围拢过来的好奇游客,黄妈干反复摆着手说:“记不得了,记不得了。”
陪伴在她身旁的孙子媳妇一边提醒合影的客人关掉闪光灯保护老人视力,一边认真回答:“吃米粉米饭,喜欢红薯玉米,饭后散步,晚上天一黑就睡觉。”
游客们七嘴八舌地打听着,期待着能找出长寿的秘方,有些游客还虔诚地往老人手里塞红包,求合影求握手。
“一天差不多有十几个旅游团来,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陪着。”孙子媳妇年近40岁,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陪伴老人在堂屋接待游客,俨然明星助理。
堂屋一角摆卖当地特产火麻油、玉米粉、腊肉等。在老太太食谱的带动下,土特产卖得相当火爆。
离巴盘屯不远的百魔洞和洞口流淌的水,同样带着神奇的光环。百魔洞原名百么洞,“百么”壮语意为山泉水。有人相信该洞能治百病,便改为百魔洞。现在,这里每天能卖出多则2000张,少则百张单价85元的门票。
传言让到巴马养生的人笃信,百魔洞的水、空气、地磁能提供对抗疾病急需的某些微量元素。至于是什么元素,人们不清楚也不关心。
这么多年来,崔学东每天坚持在洞外的凉亭里领着一群“候鸟人”唱着歌蹭“地磁”,“歌友”当中不乏和他一样身患重症的人,“我们眼里没有疾病,只有歌声”。
他们希望,百魔洞的“魔力”能帮助他们对抗病魔。
奇迹当然有,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王元梅随口就能列出几个案例加以印证,“我工友的朋友,比我们早几年来巴马。她有糖尿病,住这里不吃药也能把血糖控制好,一回老家就不行了。”
但失败案例也有。一位患了乳腺癌8年的姑娘,到了巴马每天爬山7~8次,体重从75公斤减至60公斤,“或许是急于求成,就在这里复发了”。崔学东做过一粗略统计,来这里的患者,10人中平均有6人留下来,“你看到的都是留下来的,都是正面、积极的案例,但实际上无效离开的人数也不少。”
可在病人眼里,正面的才是有价值的。他们仍然着迷于传说中的“魔力”。百魔洞内有一大片平坦的坡地,进入洞内养生的人们,并不在意观赏风景,而是三三两两地打坐或躺在自带的垫子上,以便吸收地磁进行“磁疗”。许多人带上干粮,从早上10点进洞,一直吐纳休养到下午4点工作人员下班才离开。
记者出了洞口,见到一名八旬老太太背着一筐草走过。她说,自己平日只是从洞旁经过,还没进去“磁疗”过,因为“没得那个闲工夫”。
离百魔洞不远的马路边有一个活泉口,取水的老人,拖着车提着罐,络绎不绝。来巴马的人,都能脱口而出,这水是当地一宝,被称为“弱碱小分子团水”,能中和清除身体的酸性废物。
打水,便成了“候鸟人”的重要日常。
王元梅两口子每天也加入“打水大军”,在巴盘屯花2元钱坐上公交车就能直达百魔洞,“装两个1升的塑料壶就够一天喝了,别人教我们这水得生喝,煮开了破坏效果,但我怕拉肚子,不敢”。
争抢的“唐僧肉”
和王元梅有着同样期盼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一个民间义务服务“候鸟人”的团体诞生了。
2017年7月,蓝色纽带公民互助合作联合会获得当地民政部门批准,崔学东为会长,“只要交100元就能成为终身会员,大家团结互助合作,希望用我们的力量给大家建一个‘远方的家’”。
崔学东说,其实蓝色纽带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最初成立的原因是志愿救助落水者。
盘阳河水不仅被打来生喝,不少“候鸟人”还喜欢下河游泳,他们觉得全身都泡在“弱碱小分子团水”中,更有治病强身的功效。
“有一年,我们救起了11个溺水的人。”崔学东说,成立联合会,不是指望它赚钱,而是希望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