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桥,每年都有景区建,每年都有事故发生。
财经新闻的记者采访发现,为了提升景区的人气和效益,近年来,包括玻璃滑道、玻璃栈道、玻璃悬索桥等旅游体验项目在国内各省市遍地开花。
从报道来看,此类投资多为千万级别,部分项目甚至过亿。
但不得引起不重视的是,这些本来是想给游客带去刺激感的投入,现实中却因行业标准与监管主体的缺失,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记者采访游客许先生,他说:
本来想玩这个玻璃栈道的,结果没想到它今天维修,上不去。2. “玻璃桥”的跟风潮
回想起2016年,张家界刚刚修建了全国第一个玻璃桥,主跨长430米,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命名为“云天渡”。
“云天渡”刚一开放,就迅速成为了游客们追捧的热点。除了观景和通行,大桥上还设有蹦极、溜索等项目。
桥上每天人满为患,门票供不应求,原价138元的门票甚至一度被炒到了八百多元一张。
如此吸金,怎么能不让人眼红?
在张家界的示范效应下,各地纷纷建起自己的玻璃桥景点,引进玻璃桥的景区三年内增加了数百家。
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个左右的玻璃桥,玻璃滑道和玻璃漂流项目的数量尚未有确切统计。而仅仅是广东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一个地区就有五条以上的玻璃桥。
随着抖音等网络平台广泛流行,不少地方的玻璃桥都被打造成“网红景点”,游客纷纷前往打卡。
想象一下,自己的桥下就是万丈深渊,游客能不感到刺激吗?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此趋之若鹜,比如红崖谷景区,就曾经有过游客排队4小时只为体验一把的景象。
三年来,玻璃观光项目一度成为了国内景区吸引客流量、改善经营收入的创新手段。不少小景点都依靠这个概念,炒作了一把。
可是,膨胀往往意味着隐患。
良莠不齐的玻璃观光项目,在追求降低成本,创造收益的目的下,开始忽视设施安全的质量,也没有注重安全防范措施。
而且,自玻璃桥问世以来,国内在这项新产品上,一直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相应的监管。
只是等到安全事故频发,新闻开始曝光,河北、湖南、广东等几个省才率先开始了对玻璃桥等玻璃观光设施的整改。
玻璃栈道维修
去年3月,河北开展了长达1个月的高风险旅游项目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要求加强玻璃栈道类“高风险项目”的安全整治,对新建玻璃栈桥类项目停止核准备案,已营业项目一律停业整顿。
今年9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A级旅游景区复核工作中,对6家有玻璃桥、玻璃栈道、玻璃滑道等高风险项目,且未取得属地政府出具的安全评估意见的4A级景区予以限期三个月的项目专项整改。
来得快,整得也快,对于全国各地的整改,网友是这样表示的:
不得不说,这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的。
3. 网红景点,能火多久?
在玻璃桥的概念被爆炒之后,我们发现,其实旅游内容同质化是个老问题了,仅以玻璃桥的创意而言,就被复制了好几千份。
别的呢?
我们看到了悬崖荡秋千。
十几米高的秋千,号称能够治愈恐高症。一旦坐上去,相当于连续玩跳楼机10分钟,你卷着风朝外飞去,绝对恐怖,绝对刺激,但也绝对危险!
(悬崖荡秋千)
我们还看到网红摇桥。
随着抖音里的那座网红摇桥大火,很多小景点也争相模仿,看起来是很好玩,可是万一跌下去,摔骨折了,算谁的呢?
(网红摇桥)
更危险的还有攀岩挑战。
不少景区为了让游客体验电影里的蜘蛛侠、特工等角色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感觉,愣是搞起了这种看起来就瑟瑟发抖的项目。
(攀岩挑战)
这些网红景点,看似可以让一个普通地方一夜爆红,是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所乐见的。当地居民通过在景点附近出售零食、矿泉水等等,也能获得一些利益。
但是,在一些地方缺乏旅游基础设施,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情况下,成为“网红景点”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南京江宁的“爱情隧道”,本来就是一条仍旧在使用当中的货运铁路,并非什么景区景点。
结果因为前来观光的网友太多,产生的各种垃圾太多,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给铁路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
而且这条铁路还在使用当中,网友就肆无忌惮地在铁路上拍照、散步、秀恩爱,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其实,世界那么大,“远方”那么多,实在没有必要去追捧所谓的“网红景点”。
盲目跟风,别人干啥你干啥,别人去哪儿你去哪儿,追到天涯海角,只为拍个抖音,发个朋友圈,本身就会流于了形式和低俗,与旅游的意义背道而驰,而且还要承担风险,这又是何苦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理,没有跟风的消费者,也就不会有那些危险的“网红景点”。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