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我县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2018-2020年)的通知》(湘农联〔2018〕10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正南端,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县耕地面积44.75万亩,其中水田32.72万亩,旱地12.03万亩。境内温光资源丰富,全年太阳有效辐射量112.66千卡/平方米,年均日照1654.3小时,年无霜期336天,是长江以南名优果蔬发展的适宜地带,赣南-湘南-桂北优势柑橘带的中心。
境内山川秀美,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已建成秦岩、湖南瑶族文化园两个3A级旅游景区和27家省级乡村旅游点。香草源被认定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点”,水口镇被评为中国民族特色小镇,井头湾村获“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称号;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华岩摩崖石刻、湘桂古道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功创建“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品牌,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强县、全省十三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等一批文化品牌。2018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4亿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
近年来,我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稳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引导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全县已发展水果13万亩,实现产值22098万元,同比增长22%;茶叶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12%,201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4.2 %,实现农业牧渔业增加值48.5 亿元,增长4.5 %。
2、园区情况
(1)大小圩万亩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
大小圩万亩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主要由湖南江华冯乘古树苦茶有限公司以小圩崇江为核心、江华裕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大圩大塘为核心建设的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园,园区依托濒临涔天河水库的地理优势及独特的壮乡瑶镇风情,以国内优质茶叶种植为基础,以美食体验为亮点,以滨水度假为基点,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展销与民俗体验、滨水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涔天河休闲产业园。截止目前,该项目小圩崇江村已流转土地3300亩,大圩大塘村已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苦茶等3000亩,园区道路路基、灌溉水源及主水管、主水池、管理用房及停车场土地平整等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二批茶叶基地的种植和门楼、管理用房以及加工厂房选址的前期准备工作。
(2)江华苦茶冯河茶谷茶旅融合产业园
江华苦茶冯河茶谷茶旅融合产业园,主要是由江华冯河大龙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基础,以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需求,尤其是永州、湘中南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以开发江华苦茶旅游产品为主线,融合瑶族文化、自然生态、休闲体验、科研教学等。充分利用江华县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逐步提高江华县茶旅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建设包括冯河茶谷茶旅文化度假村、江华苦茶古道生态茶园、桐冲口瑶茶文化体验中心、金竹冲野生江华苦茶保护基地、茅坪现代茶园休闲基地5大板块。
(3)瑶茶文化产业园
瑶茶文化产业园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南瑞鑫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在大锡、码市、涛圩等地种植茶叶5000亩,在江华经开区建设办公综合楼、茶文化广场、茶文化体验中心、茶叶博物馆及茶叶加工厂房、生产线等。是我县的重点产业项目,目前已在大锡高凉村、码市龙湾、涛圩牛牯岭、涛圩新大山口等地完成茶叶种植3600亩,在经开区购置土地50亩,建设了办公综合大楼及绿化。
3、企业情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2018年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18.15亿,实现销售收入12.12亿元,年增长率10%以上,实现利税1.2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截止到2018年,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共实现加工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13.5%,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粮食加工企业54家,茶叶加工企业24家。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分别为22.3亿、26.2亿、29.5亿元,年均增长14.5%。
4、休闲企业。全县共有星级农庄7家,四星级以上农庄7家,特色旅游村镇15个,湖南省四星级旅游区(点)4个。
(二)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我县地处湘南,属南岭北麓山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全县土地面积为3216.03平方公里(折合32.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7.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2%;耕地25893.33公顷,点土地总面积的8.1%;园地2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林地24.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2%;牧草地38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水域64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6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道路交通用地17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未利用地3590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全年太阳有效辐射量112.66千卡/平方米,受地形地貌影响,西部丘陵比东部山区多。全县太阳辐射量在各月的分配与温度基本一致,1~7月逐月增加,7月至次年1月逐月减少。西部丘陵区是湖南省除洞庭湖地区外,光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全县年平均日照为1654.3小时,7、8两月的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27%。年平均气温18.7℃。7月最热,平均28.1℃,1月最冷,平均为7.7℃。年无霜期为336天,西部丘陵地区比东部山区长。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为6806.3℃,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为3月7日,终日为11月28日;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至20℃的终日天数有204天,积温达915.9℃.热量条件完全能满足双季稻搭配冬作物为主的三熟制和旱地两熟制的要求,适宜于林木的生长和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境内地形复杂,存在多种小气候带,特别是立体气候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47℃。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大于冬季。每升高100米日平均大于10℃积温减少190℃。按积温在不同高度上分布,从海拔300米至1800米,随高度上升,依次带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的气候特征;随高度增加,雨量增多,湿度相应增大,与纬向气候带又截然不同。年平均地温为21℃,春季地面增温较慢,幅度为7℃左右;秋季地面降温缓慢,幅度为4-5.3℃,全县地面温度年差较小,东部山区小于西部丘陵区。境内雨量充沛,水热基本同季,年降水量为1509.8毫米。东部山区多多雨,西部丘陵区雨偏少。自东向西递减,随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左右。县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水域均有分布,总体格局是“八分半山半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土地较肥沃,无工业和生活“三废”污染,是全县的农业主产区,适宜规模生产高档次、品质优的无公害、有机水果、茶叶产品。
2、技术优势
(1)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均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专门主抓,为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2)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全县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规程4项,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3项,农产品地理标志技术规范2项,其中省级发布1项,市级发布3项。农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获得3项科技成果,申请、取得专利3项。
(3)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支撑。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强院校县深度合作,与中国柑桔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茶叶研究所签署院校县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战略咨询,科技创新,学科共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对推动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四院校将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打造成为湖南科技农业“第一基地”和全国知名“科技农业试验区”。
3、区位优势
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湖南的“省尾”,与广东、广西相邻,具有参与区域战略合作的先天优势。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干线的日趋完善,与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区域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合作成本大幅度降低,势必提升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开放发展、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也将为打造“广东、广西重要的后花园”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4、政策优势
(1)江华瑶族自治享受国家级、省级政策:
永州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覆盖区,江华瑶族自治县享受“少数民族”、“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开发”、“湘西开发”四大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得到了优惠扶持。
2011年,湘南地区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华瑶族自治县属“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板块,享受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基础设施方面,省里明确重点支持政策交通、信息、现代物流和水电气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方面,省里赋予湘南地区34条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了诸多的操作性政策。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未来将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按照九部委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精神,农业部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将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2)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
①2011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对绿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奖补,范围涉及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发展扶贫产业等方面;出台《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整合捆绑交通、水利、发改、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改善绿色农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给予资金奖补。
②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到江华瑶族自治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鼓励扶持投资者创办工业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园、微小企业创业园、现代物流配送园和特色高科技农业研发园。对投资企业在税费、用地、水电、用工、基本建补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③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建设现代农业融资平台。
④201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的意见》,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对现代家庭农场在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用地、水电、平台搭建、项目扶持、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⑤201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电子商务发展,提高全县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⑥2017年,县委出台了《2017年“农业园区升级”战役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奖补、用地、用电、税收等扶持政策,对积极参与园区产业建设的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优先安排国家项目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⑦201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2015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意见》,以湘南国家级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对在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的单位和企业给予奖励扶持。
⑧201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⑨201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为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县政府统筹整合各部门资金主要用于精准扶贫。⑾2017年,县人民政府出台《精准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参与精准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财银保”)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财银保”),财政分别给予70%和50%的利息和保险保费补贴;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⑩ 2017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打造“网上供销”平台,致力于建成覆盖全县农村,功能完善,紧密连接城乡居民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发展潜力1、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测全县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潜力为20%,201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7亿元,增加值为14.2亿元,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7.8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左右。将基本形成以沱江、涔天河、白芒营、涛圩、大圩、水口为中心产区的水果、茶叶等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2)社会效益
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拓展农业多种功,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