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偶有晨雾的河面,河水、人家、时光都静谧地等待游人醒来。
晚上,绚丽的灯光只是为了把小桥流水的线条呈现给夜的眼睛。
在遥远的古代,还没有电灯这个神奇的发明,只有星星点点的昏黄灯火以及温柔的月光,南浔古镇只能在夜幕中沉寂自己的美,或者只能让极其难得的几个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窥真容。
现在,现代科技和古典沉静的美结合起来,是另一番摄人心魂的美。
南浔的夜也是不输白天的。
这里有江南首富刘墉花费40年建起来的私人花园小莲庄,有富甲一方的张家尊德堂和中西合璧的懿德堂,藏有百万册珍贵古籍的嘉业藏书楼,有西式建筑“红房子”。
有时候,一个地方的美是因为人,有时候则相反,南浔的美却是两者相结合。
许多人慕名而来,因为这里的中西合璧的江南第一名宅,也有人追寻着南浔之子的笔迹或者事迹来到这里,只为看一看徐迟笔下的江南故乡,民国奇人张静江、金石家张石铭、藏书家刘承干的故居和他们生活的轨迹。
太多故事淹没在岁月中,只有南浔的婉约在岁月长河中发人深省。
二、江南第一名宅里的“人家”。
古语有云:向水而发!
因水而生的南浔自古便是江南富庶重镇,自宋代到明清、民国,从这里出来的富翁数不胜数。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富贵又低调,却名扬中外的张家人。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曾经这样评价张家:
与很多传统大宅门不同的是,南浔张家没有在一个地方盘桓,他们或读书,或考察,或游历,或经商,或避难,先后有大批人出国,大大加速了这个家族的‘国际化’进程。
经商奇才加上文人的色彩,国际化的张家能人辈出。
民国奇人张静江,他就是和孙中山的那个“儿戏”般的约定的另一个主人公:
张静江与孙中山在前往日本的一艘船上相遇,孙中山并不待见他,但张静江直接和孙中山说我是最支持你的人。俩人最后有了那个著名的约定,以A、B、C为代号,分别代表了一万元、两万元和三万元,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直接给张静江发电报。
第一次孙中山带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他发了A,没想到真的收到了,自从张静江开始了以经济支持革命的爱国之路。
孙中山之后,张静江又支持了蒋介石,在蒋介石执意“剿共”之后与他决裂。
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生被人利用,今后将不再给人利用了。
晚年的张静江寓居纽约,曾经的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吃斋念佛以度时日。
正所谓一生戎马,半身尘,轻衣拂了,话桑麻。
张静江的堂兄张石铭是南浔清末明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的母亲桂太夫人也是一个颇有经商头脑的人。
张石铭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16岁,一切都靠母亲桂太夫人主持。
桂太夫人曾经因为买下上海的“洋泾浜”和垃圾山被当时的人们嘲笑,说她把银子白白扔进了黄浦江。
谁知之后的洋泾浜和垃圾山都被填平改成了土方,著名的“大上海”就在垃圾山隔壁。人们才发现桂太夫人有着惊人的经商远见和眼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大家族和里边的成员却是相互成就。
三、南浔的岁月和故事。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然而张家已经经历了整整六代的繁华富贵,只是从张静江、张石铭第三代开始后面的三代更加低调,而且大都寓居海外,被世人所知就更少了。
有人说张静江是南浔之子,是半个民国史,是那个时代的脊梁。
在民国之初,国民政府集聚了大批支持革命的爱国经商人士,他们大部分是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里边的成员。
“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是南浔的谚语,用象、牛、狗的体型大小来比喻富人的聚财程度。
张家和张静江外祖父家庞家都是象,家财高达千万两以上。
张家的成就起于南浔,南浔的成就起于一根银丝。
江南人家种桑树、养蚕、缫丝、做丝织品,南浔也是靠着这些以及运河支流的交通便利一步步成为了江南雄镇的。
今天,常常听人说经济发达的地方常常人情冷漠,但在南浔,经济发达的同时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水乡。
百间楼有这么一个温暖的故事:
明朝礼部尚书董份的孙子成亲前,新娘提出要带100个丫鬟过来在董家住。100个丫鬟怎么住得下呢?
当时的礼部尚书董份很伤脑筋,100间楼房如果都按常规在南浔建起来,势必要占用很多土地,百姓连路都没得走。最后董份决定建百间楼,上面住人,下面留出路来给百姓。
于是,有了现在的百间楼,借天让地,楼上住人,楼下空出来成河堤,方便百姓。
许多流传出来的历史故事我们已经不能分辨其中的真假,但我们愿意相信南浔的故事有激昂的、有温暖的,也有耐人寻味的。
写在最后:
南浔的流水悠悠,南浔的人文更是悠远流长。
《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
这是历史记载的南浔。
南浔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级职称的教授、专家更为江南其他乡镇所罕见。
这是当代社会记载的南浔。
你看过怎样的南浔?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