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沩山最高处为雪峰顶,海拔927米,平均海拔700米,是湖南长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年平均气温比长沙市区低10摄氏度左右。
沩山常年云雾锁山,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山高林密,风景优美。上沩山,奇峰、异水、怪石、悬崖、峡谷、溶洞、飞瀑、清泉、古道、漂流、雨雾、祥云等目不暇接;更有三关门、百叶坡、来木井、狮子岩、白果含檀、芦荟飞瀑、仙人朝贡、大沩凌云、镜子石、九折仑等“沩山三十六景”依次排开,应接不暇。在这里,寺庙、民居、集市、茶林、田园牧歌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画卷。静景,优雅肃穆;动景,荡气回肠。
由千年古刹密印禅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区、青羊湖为中心的青羊湖水上区、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为中心的青铜文化区和千佛洞景区连线成为沩山风景名胜区四条精美的旅游线路,使得千年沉淀的文化与瑞丽多彩的自然风景水乳交融,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出传奇沩山的内外之美。
① 灵山与秀水 孕千年文脉
沩山毗庐峰下的千年古寺——密印禅寺,诞生于“密密相付,心心相印”的密印佛法和“农禅为本,顿悟渐修”的沩仰宗。公元807年,唐朝灵祐禅师得知沩山是块“莲花”形风水宝地之后,不远千里而来,自沩水而上,行至毗庐峰下结草为庐,与猿为伴,弘扬佛法,参悟出闻名世界、佛教三大经书之一的《警策篇》,后得相国裴休相助,奏请唐宣宗建“敕建什方密印寺”于山中,创宗立派。寺院占地9000平方米,正殿四壁所嵌12988尊鎏金佛像,为世界佛寺之奇观,以它独特的文化艺术孕育出千年文脉传承至今。自此,以沩山密印寺为中心,沩仰宗祖庭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首,远播台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东亚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灵山与秀水使得沩山周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裴休晚年居沩山裴公庵,故后葬密印寺对面端山之阳。墓坐西北朝东南,正对黄材镇,两侧山势如围椅环抱,风水非凡。其下不远有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稍南,是晚唐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宋状元易祓墓、抗金名将张浚和朱张理学创始人张栻父子之墓。往西南,至巷子口,有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故居、共和国司法制度奠基人谢觉哉故居、辛亥革命烈士何南熏墓。这里曾串起现代中国最重量级风云人物的目光与足迹。“南熏司令千古:为国捐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手迹,镌刻在沩山杓子冲何南熏烈士墓前。何南熏是沩山的儿子,辛亥革命时期曾任孙中山侍卫官,192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名义组织北伐,何南熏曾任前锋司令,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一腔碧血护卫共和。
“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接见宁乡县县委书记张鹤亭时的寄语。1917年,刚起步探索民族命运的青年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徒步考察湘中农村,在沩山腹地千年古刹密印寺短暂居住。后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曾说起这次沩山之行,使他感悟到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
黄材水库,即青羊湖,坐落在黄材林场中,是沩山最大一片葱茏秀美的水域。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工湖,是全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沩山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抬硪筑坝、义务建成,至今仍浇灌着湘中沃野万顷良田。刘少奇主席和“延安五老”中的谢觉哉、徐特立,都曾到此慰问建设者或亲自参加建坝劳动。谢觉哉还豪情吟诗“沩山好,水库说黄材”,“内河外海工程大,人造桃源鱼米堆,赛过禹王才”。
被誉为“天下第一洞穴峡谷”、“天下第一钟乳石”、“天下第一无极天顶”的千佛洞是长沙周边近距离唯一的天然溶洞,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宁乡的母亲河——沩水发源地紧邻密印寺,顺流而下是5.6公里长的沩山漂流,落差近200米。两岸奇峰陡立,起伏跌宕,如刀劈斧削,加上瀑布飞流,险峻无比,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
② 观青铜国宝 看西周盛世
沩山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几里,海拔460-500米的盆地,田连阡陌,流水人家。相传盆地水田中,原有一巨石,叫围山,后演变为沩山。沩者,四面皆水也。亦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此居住而得名。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之说。草木深茂,雾障云飞,大气磅礴,是为“大沩凌云”,为旧时宁乡十景之一。
沩山脚下,沩水长流。在黄材镇的青羊湖畔,一个叫“大禾”的方国曾在沩水流域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类生活史,留下了国宝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提梁卣(内贮玉器1117件)等2000多件青铜器。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是1938年出土于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由宫殿遗址、城墙遗址、城壕遗症、平民遗址和西周贵族墓组成,现保存面积2.3万平方米,宁乡由此被考古界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下,一个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1964亩的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式开建。项目由青铜博物馆、文化长廊、炭河里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区组成,其中青铜博物馆在2016年9月30日建成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其它建设在今年6月建成并对游客开放。投资25亿元,规划面积8.6万亩的炭河古城2015年10月28日启动建设,它以西周王宫、西周渔猎、西周作坊等构建炭河古城互动体验区,注重挖掘西周时期古建、古色、古迹、古风、古音等文化元素,再现西周时期生产生活、人文历史、文明礼仪等核心文化。炭河里将成为集文化展示、教育研究、互动体验、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该项目引进宋城演艺集团打造“宋城·炭河千古情”,今年7月2日将建成核心景区,打造全国第一个西周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通过对炭河里遗址的保护、还原、利用,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观三千年青铜国宝,看“西周盛世”。
③ 融合“茶旅文” 再造新沩山
沩山地处雪峰山余脉腹地,与安化、桃江交界,距宁乡县城74公里。这里交通闭塞,人穷地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乡。本世纪初,全乡9个行政村17291人,80%以上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不足千元。
山区群众如何发展致富?省市县乡执政者为之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实践,找到补齐“短板”的对策。2005年成为转折点。随着首届国际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借着“四海宁乡·沩仰宗风”的巨大影响,一场以培育山区造血功能为方向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融合‘茶旅文’,再造新沩山”成为行动指南。2005年9月20日,是沩山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当天近7000名海内外嘉宾现场见证中国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大幕开启。随着开幕式、万佛殿佛像开光大典、四海宁乡·沩仰宗风——沩山佛文化节演证会等主题活动相继推出,全世界数亿观众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全面感受历经千年文脉沉淀孕育的传奇沩山魅力。
举办国际佛文化节,是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撬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与沩山摆脱贫困深度契合。节会举办成效明显。2005年9月21日首届国际佛文化节刚闭幕,“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的9天内,全国各地有9家大旅行社组团游客达3万多人次上沩山。而2004全年,沩山接待的游客不足1万人次。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沩山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猛增30倍。
2007年,以沩山为龙头的宁乡旅游在全国旅游强县创建中脱颖而出,与凤凰、婺源等比肩,跻身全国17个旅游强县行列。在各级领导高度关怀和各种资源、要素的共同聚集下,沩山打造“强势旅游资源”快速推进。以千手观音为核心的万佛灵山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7月,沩山被确定为长沙市5个特色镇之一,从城镇建设用地、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获得集中支持。数年间,各个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历经千年的万佛殿2008年完成翻修,99米高的千手观音圣像令人肃然起敬,浩大的密印寺前景观工程2013年全面建成,沩山密印景区进入上中下三大景点融为一体、旅游内涵全面丰富的新时代。
为争创国家“4A”景区,在对原沩山集镇进行全部拆除搬迁的基础上,全长20公里的黄祖沩公路完成提质改造,投资5200万元的沩山九年制小学完成迁建,太阳庙等3个安置区全部建成入住,景区目视范围所有房屋完成青瓦白墙立面改造,沩水河全线完成清淤治理,四星级标准的度假山庄开门纳客,数万亩新辟茶园铺满景区所有山坡,绿意盎然。昔日景点单一、交通不便、集镇零乱的沩山旅游旧貌换新颜。
同时,全方位创新旅游策划与宣传,不断放大“一尊百米大佛,一座万佛殿堂,一个千亩禅文化广场”的吸纳效应。2007年景区成功获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成功举办继首届国际佛文化节之后的千手观音开光大型法会。“禅都小镇、生态沩山”的影响力在一系列活动中日益提升。
参禅礼佛游、生态休闲游、漂流探险游、沩江溯源游、采摘体验游、高山避暑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成功推出,丰富和提升了沩山旅游产业的内涵,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④ 不用离家乡 一样奔小康
“茶旅文”融合的精准扶贫持续推进,奠定了沩山脱贫奔小康的基础。沩山人抢抓沩山土壤富含锌和硒等健康元素优势,积极发展茶叶、高山种植、蜂蜜和休闲养老等特色产业。“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示范效应逐步彰显,形成了以湖南沩山湘茗茶业、长沙沩山茶业、长沙湘沩茶业和长沙炎羽茶业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链,带动沩山、巷子口、黄材和沙田等周边乡镇近3000农户种植茶叶实现增产增收,茶业公司每年发放劳务工资1000多万元,产品涵盖绿茶、黄茶、经茶、黑茶等多个系列。2016年,仅沩山乡茶叶产销量就达25万公斤,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沩水源村是重点扶贫村,已建设好585亩桃花岭高山种植基地,以种植黄桃为主,套种梨、李、梅等高山水果。今年,该村重点建设200亩沙梨基地,100亩猕猴桃基地,打造连片1000亩的生姜种植基地。
十年磨一剑,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的沩山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沩山发展实现了由“佛气”到“人气”到“财气”的三级跳。沩山出产的茶叶、豆腐、鱼和蜂蜜等农产品,因搭上旅游产业“大车”而产销两旺。据沩水源村高书仕介绍,近年来,沩山的泉水鱼、土鸡蛋等有机农产品比市面上价格每公斤要高出一二十元。据沩水源村村干部介绍,全村3248人,从2006年总产值不足350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2亿元。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真是不离土不离乡,一样奔小康。2016年,全乡人均纯收超过1.5万元,为10年前的15倍多。
因地制宜找准脱贫发展路带富了一方山水。2017年,沩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把“内陆开放高地、全域旅游景区、群众幸福家园”作为工作目标,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扎实推进“335”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在保护与科学规划中全面推进景区建设,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年沩山“香”飘海内外,现已成为东南亚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开门红,仅1-4月份共实现接待游客2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42.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