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河北区是天津市重要发祥地。回望清末民初,这里洋楼林立、名人辈出,有洋商富贾寓所,有隐居军阀政客,小楼里走出作家,饮冰室传出思想。
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于此。意式风情区被誉为“天津城市会客厅”,存有118处意大利风格洋楼建筑。觉悟社、中山公园等红色革命遗址,仍留有李大钊、周恩来等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足迹。这样的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在全国实属上乘。那么,河北区离一流近代历史文化城区究竟还有多远?
依旧期待的蝶变
生长于天津的建筑师朱起鹏曾经感慨道:“外地人对天津的认识,似乎还是包子、麻花、煎饼馃子,以及希望你随时能来一段的相声。”电视剧《潜伏》里说,“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其实天津在近代积累的文化厚度,要超出想象。之所以会知天津民俗而不知天津历史文化,与欠缺文化演绎相关。人们不仅希望在书本中了解城市,更希望在身临其境时阅读城市,河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度毋庸置疑,功夫应该重点放在增强“阅读质感”上。
在网上,有游客评价,意风区的建筑颜值很高,行走其间自然好奇好看的建筑里面到底长什么样?但是,能看到的,往往只有院墙外一块简单的牌匾,上面几句简略而又冰冷的介绍,文化内涵与活性被稀释。不少年轻游客也不满足于这种静态观赏,更加追求参与式、沉浸式的亲身体验,希望在互动中品味历史文化内涵。
拿梁启超来说,很多人熟悉的是,梁启超生于广东,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也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