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这是我老弟知道我在泉州,专门电话告知的。在宾馆问了几个人,都说这个小村子离崇武不远。结果,当我离开古城准备前往蟳埔时,所有问到的崇武镇老乡,没有一个知道的。这可咋整?当我走到汽车站,在车站工作的一位老哥去过。哈哈!告诉我坐大巴回到中心汽车站,然后做K301就几站地!天无绝人之路啊!嗯,有点这个意思。为什么要去蟳埔看看呢?老弟告诉我,那个村里有用牡蛎壳盖的房子。就为这,说啥我也要去看看!很顺利地来到了蟳埔村,站在村口,一个大广告牌子赫然醒目地照进了我的眼睛里,“蟳埔民俗文化村”。当我开始寻找那些贝壳房子的时候,可真是有点费劲了。散落在这个海边渔村里的贝壳房子,几乎被富裕起来的农民“小洋楼”全部包围着,如果不在一条条小巷子里仔细寻找,真的很难看得到。说句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零散的、带着“民俗文化”的牡蛎壳房子,还能存活多少年?在村里,我遇见了一位抠牡蛎的老人,尽管福建话我听的不大懂,但大意就是,“让拆谁敢不拆呀!”泉州人把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叫蚵壳厝(cuo),而蟳埔村的蚵壳厝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未元初。当时的蟳埔村你可不能小看喽,那可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港起航,沿闽南沿海,穿过南洋、印度洋,到达非洲的东北海岸。返航时,为了不让空船重心不稳,船员们就将当地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回到蟳埔堆放在海边。元未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数度遭遇劫难。当地渔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蟳埔村的蚵壳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建筑风格有着浓郁的民俗气息,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工艺学,而且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当地的老人说,住在蚵壳厝是很舒服的,第一不积雨水,第二冬暖夏凉,第三隔音效果好,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而且,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先人们都称它为“千年砖、万年蚵”。可惜呀,我们可能很快就见不到这些带着民俗风情的蚵壳厝了。
蟳埔村在蟳埔,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上了年纪的女人头上几乎都装饰着鲜艳的花环。你可千万别以为她们是什么少数民族,她们都是汉族。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装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延续到今天的呢?我福州的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泉州为什么会有清真寺。福建有三女:莆田的湄洲女,泉州惠安女,泉州蟳埔女,唯独蟳埔女的头饰最具特色。当地的女性几乎都在头上带着艳丽的花围,而且年纪越大,越喜欢戴色彩鲜艳的花围,人们善意地戏称为“老来俏”。蟳埔女的发饰据说与宋元时代在这里居住的阿拉伯人有关。当时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大花园,他们常把花赠给乡邻,一朵花就是一个祝福。于是爱花的蟳埔女就把花环成一圈,戴在头上。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是蟳埔渔村一年一度大型民俗活动“天香”的日子。这一天村里的女人们更是盛妆打扮,头上除了带着插满鲜花的花围外,已婚女性还把出嫁时陪嫁的金梳、金花、金剑、金禅等金头饰插在花圈中,以显示身份的富有。当然,“头戴簪花围、髻插象牙筷”是少不了的。蟳埔女勤劳贤惠,至今还保留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常年装饰美丽的头饰,住的是独一无二的“蚵壳厝”。听完这个小故事,让我越加感觉来到泉州的不虚此行。其实,我在崇武古镇就已经见到惠安女了,因为崇武是惠安的一个镇。惠安女这三个字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词汇。惠安是泉州的一个县,我的福建朋友告诉我,虽然惠安与泉州相距很近,但民俗却有着很大不同,泉州人过着典型的闽南人生活,而惠安人确有着自己的民风。惠安女的装束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我未曾考证,但一直沿袭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应该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儿吧!在崇武古城上车返回泉州时遇见了几位惠安女,我偷拍了她们!
蟳埔村村头的广告牌
蟳埔村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叫蚵壳厝
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泉州的蟳埔女
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泉州的惠安女
蟳埔村蟳埔村蟳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