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浓香文酿团队
世界上有没有黄金酿酒纬度?
答案一定是有的,这并非酿酒人为了讲故事而造出来的噱头,而是科学给予白酒的禀赋。
国际烈酒专家Jurgen Deibel曾说,“对于所有烈酒来说,它们可以来自任何纬度,影响烈酒的风味与品质的主要因素是:蒸馏技术、陈酿方式和调配技艺。”
对威士忌、伏特加等烈酒或许如此。之于白酒,却不尽然。
白酒与世界上其他烈酒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纯粮固态发酵,开放的生产方式让白酒与自然环境,特别是环境中的酿酒微生物关系更为密切。
任何一点地理因素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环境中微生物的千变万化,遑论作为地球气候决定因素之一的纬度。
全球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造成了气温不同,而气温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白酒作为天地共酿的产物,气候更是品质的先决因素。
纬度之奥秘包罗万象,它凝练地呈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用太阳光与180条纬线的角度来标记岁月流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更换皆与纬度相关。
甚至,纬度差异还影响着人的身高、肤色、性格以及五官特点。
而纬度之于酒的神奇,汇集于北纬28°,以此为轴,形成了中国的酿酒龙脉。
何为酿酒龙脉?
在北纬28°线上,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其神秘与神奇,在于自然造化,在于奇观绝景,在于文明遗址,而当它穿越某些特定的地方,这种神奇就演化为白酒的醇美。
在中国大地南部,沿北纬28°自西向东,先后穿越宜宾、泸州、仁怀,奇妙地串联起了几个中国最好的白酒产区,让这条线成为毋庸置疑的酿酒龙脉。
不过,纬线并不是一条“线”。纬度每相差一度,距离恒定在111公里左右。
当每条纬线环绕地球,穿越不同经线时都呈现不同的风景,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形地势、自然风貌。
这意味着,北纬28°附近在特定的地区可能是酿酒龙脉,而在别的地区则可能是荒芜之地。
18世纪以前,南北纬30°附近,曾被海上贸易人士称为“死马纬度”。
原因是在人类尚未发明蒸汽机的时代,只能依靠风力扬帆航行海上。一旦进入到干热无风地带,帆船就只能停下来等待,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等上几十天。
海上贸易通常会带马匹,当草料和淡水耗尽,马也会相继死掉。后来,航海人士发现,可怕的无风带总是在南北纬30°附近。
从气候上看,北纬25°~北纬35°之间几乎都处于干热无风带。同一纬度的世界上其他地方,如中东、北非以及北美的部分地区,基本都是干旱的荒漠和沙漠地区。
而在中国,这一区间却处于长江、淮河和黄河流域,分布着中国最好的白酒产区。
这种造化,源自青藏高原的庇佑。
作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以极为磅礴的姿态在我国西部耸立成一道天然屏障。
夏季,当高原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周边印度洋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南海的越赤道暖湿季风气流,以及西北太平洋上的东南暖湿季风气流就会在高原东侧汇合,形成充沛的季风降雨。
而来自高原北侧的干冷气流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相遇,也会形成东西走向的气流汇合带,从而形成随季节移动的雨带。
于是在青藏高原东侧,地势呈阶梯式逐渐下降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在得天独厚的庇佑下,享有着不同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温暖湿润。
中国的酿酒龙脉,由此醉卧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之下。
这也是为什么,北纬28°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粮农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
龙脉之上,浓香名酒带
如果以水系划分酒系,中国白酒大致可以分为长江、黄河、淮河以及赤水河名酒经济带。
北纬28°附近分布的水系,便是中国第一大名酒带——长江名酒经济带,沿着这条黄金水道,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广泛分布着中国的知名白酒。
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孕育出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决定着中国的经济流向,名酒经济带的形成则是多种文明形态和经济形态交织的产物。
由于支流众多、流域范围极大,长江名酒带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为广阔、最具多样性的名酒集中带,其间容纳了多个白酒流派。
比如长江上的著名支流,赤水河。
赤水河蜿蜒迂回在云贵川高原崇山峻岭之中,独特的地形催生了最适合酿造酱香型白酒的酱香河谷。
自上游的仁怀,到下游的古蔺、习水,赤水河谷核心酿酒地段都不约而同处于北纬28°上。
除了旁逸斜出的赤水河沿岸形成酱酒核心产地外,长江流域还广泛分布着清香、兼香、馥郁香等诸多香型流派。
但在这条酿酒龙脉之上,最为香醇的仍然要数浓香。位于此间的泸州和宜宾,几乎撑起了浓香的天下,乃至占据了整个白酒产业的半壁江山。
2021年,四川白酒产量、营收、利润的全国占比分别为50.9%、53.8%、38.5%,比2020年分别提高了1.3%、5%和5.1%。
中国每两瓶白酒,就有一瓶来自四川。这是川酒的荣耀,也是大国浓香的底色。
浓香之源,何以在泸州?
作为第一个受青藏高原庇佑的对象,四川盆地封而不闭,盆地内沃野千里,滋养出天府之国。
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曾言:“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之黄河平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积之江浙平原比则无卑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比则无霜雪之灾。”
独特的地形让这里气候恒定、温暖湿润,化身为天然的酿酒发酵池。
其中,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腹地的泸州,似乎格外受上天优待,成为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
为什么是泸州?
著名白酒专家于桥曾说,“在酿酒行业,科学有其尽头,地理才是关键。”泸州作为浓香之源,首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从地理坐标来看,泸州地处北纬27°40'~29°20'、东经105°09'~106°23'之间。
作为一座被大江大河浸润的城市,泸州境内有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等众多江河,水系发达,水源充沛,雨量也丰沛。
▲长江与沱江交汇处
受长江、沱江等水系和四川盆地边缘山脉共同作用,泸州的气温、湿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
与川内成都、宜宾、自贡等城市相比,泸州的年均气温偏高0.2℃~3℃,达到17.6℃~18.2℃,最低气温偏高10℃以上,相对湿度偏高5%左右。
据历史学者、四川泸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冯健考证,即使在较为寒冷的唐宋、明清时期,川南、黔北地区的气候仍然温暖湿润——今天的川南泸州地区,还生长着一大片百年以上的古桂圆林、古荔枝林。
▲泸州张坝桂圆林约有1.5万株百年桂圆树
喜热畏寒的树木,之所以能在这里繁衍千年,生生不息,原因就在于泸州的“小气候”。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研究认为,酿酒微生物的最佳繁殖温度是5℃~25℃。泸州温暖潮湿的气候,为酿酒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极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泸州“终年不下零度”的气候特点,也意味着这里不会出现冻土带,从而让“泥窖生香”这一独特的浓香酒工艺最早发源于泸州。
气候、地形、植被类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造就了泸州丰富多彩的土壤类型,其中就有极为适宜筑窖和配制窖泥的黄泥。
泸州老窖专用的五渡溪黄泥,也是浓香鼻祖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酒的地方,往往是鱼米之乡。黄庭坚笔下曾有“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江阳正是泸州的古称。
今天名酒企业酿酒都会选择自己的专用粮,但在最早,其实是粮食决定工艺。
粮食作物经历了千百年来的物竞天择,形成了自己的稳定特性,农耕时代的人们只能根据粮食的特性及当地的气候来选择酿酒的工艺。
可以说,是事关酿酒的一切——气候、地形、土壤、水质、粮食等,共同选择了泸州。
世上只得一个泸州
所谓“天之美禄,浓香圣地”,浓香型白酒始诞于泸州,从来并非巧合。
若同时以地理和人文的眼光去探索,就会发现,是自然和历史的共同选择,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泸州。
浓香型白酒的源起,始于元代中期泸州“大曲酒”的出现。
公元1324年,“制曲之父”郭怀玉以小麦为原料,通过中温发酵技术,独家研制出酿酒曲“甘醇曲”,今天中国浓香型大曲酒的名称即来于此。
“甘醇曲”的发明是泸酒发展史上一个辉煌转折,同样也是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开端。
后来,施敬章在公元1425年研制出窖藏酿制法,舒聚源酒坊主人舒承宗又在1573年始建1573国宝窖池群,从而奠定了浓香型白酒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泥窖。
古人创造了浓香型白酒工艺的开端,但还不是“浓香”二字的开端。
有白酒之初,就有了香型。香型虽是与生俱来的,但人们发现、认识香型,为其总结、命名,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浓香型白酒不叫浓香型,而是泸型。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首次依据香型和曲种分类评选,将白酒香型划分为浓香型(泸型)、清香型(汾型)、酱香型(茅型)、米香型(三花酒型)和其他香型。
作为过去这段历史的铭刻,浓香型白酒的官方英语翻译至今仍然是:Luzhou-flavor Baijiu。
所谓泸型、汾型、茅型,均来自于建国之初的白酒“三大试点”。浓香型白酒之所以叫“泸型”,因为浓香型白酒科学化研究的开端,始于泸州老窖试点。
正是这次试点,完成了浓香型白酒最初的工艺梳理。
而1959年发行的《泸州老窖大曲酒》,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官方名义规范中国白酒的酿制技艺,并向全国白酒企业推广,为后来浓香型白酒走向全国指明了技术方向。
这意味着最早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就是根据泸州老窖的操作规范来制定的,浓香型白酒技艺的早期推广,也是由泸州老窖推动的。
浓香的种种第一次,似乎都在泸州老窖发生。
无论古今,不拘地理、人文,浓香的源流,都来自酒城泸州。
北纬28°的浓香,也从这里诞生、扩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