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从东汉时期班超重新打通西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洛阳一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为丝路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起点性城市,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和重要的文物遗迹:从新安汉函谷关的阙台、古道,到汉魏洛阳故城的太学遗址、永宁寺、铜驼大街、阊阖门、太极殿;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前的骆驼蹄印以及应天门、明堂、天堂、四方馆等建筑,到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三彩骆驼俑和胡人俑等文物,无不印证着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
2014年,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等三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三处遗产点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遗产,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帝国都城和隋唐时期帝国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都城的代表性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加上陕县的崤函古道,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关隘和道路遗迹,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防御及交通遗迹。它们一起构成了城、门、关、道这一内涵丰富、完善的丝绸之路要素体系,突出反映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价值和特点。
除了丝绸之路遗迹,洛阳各类文化遗迹都十分丰厚。5000 年的文明史、4000余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夏、商、西周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5位皇帝在此定鼎九州,悠久的历史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物遗迹。 “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可以说是对洛阳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的生动概括。洛阳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馆藏文物41万余件、各类博物馆66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项(4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2处,中国传统村落17座,河南省传统村落47座,并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涧西工业遗产街区2个街区。分布在洛河沿岸的夏朝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韩都故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等7处大遗址,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这些丰厚灿烂的大规模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是洛阳的宝贵财富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要素。科学有效地保护文物遗存,不仅具有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明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改善民生、发展旅游、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当今,“一带一路”越来越成为沿线国家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平台。洛阳市抢抓机遇,主动围绕大局,立足本职,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央基于“丝绸之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一般的建设和经济项目, “一带一路”的建设,历史和文化是重要基础,文化遗产应该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现存的大量文化遗产,是东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是丝绸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基石。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加速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有紧迫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新亚欧大陆桥及郑新欧国际货运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抢抓机遇,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了快速发展,结出了丰硕成果。6 月 10 日,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12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选择了洛阳,让我们借机探寻洛阳在“一带一路”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做法……
实施考古遗址活化 打造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漫步在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公园广场,一种历史的庄严厚重和现代生活的休闲惬意油然而生。作为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定鼎门始建于隋朝,堪称国门。“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唐代诗人韦应物形象地描写了洛阳城当时的恢宏。在这里,隋炀帝曾登上城门环视万国来朝;在这里,曾驼铃声声,车水马龙,各国使节由此进城,然后通过天街去觐见大唐皇帝。虽然昔日的定鼎门城楼早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随着留在地下千年的城门基石“破土而出”,“唐朝盛况”又浮出水面。重建后的仿唐城门— —定鼎门由城门、飞廊和阙楼组成,气势磅礴,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隋唐盛景。如今,定鼎门已然成为市民休闲的“后花园”:飞廊倒映在广场边的湖面上;广场上,市民在悠闲地散步;广场东西两侧是葱葱的绿地,草丛中,三三两两的人围在一起,身影定格在美丽的夕阳下。而根据规划,目前开放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仅仅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前,隋唐洛阳城“一区 (即隋唐城宫城区,包括应天门、明堂、天堂等遗址,占地约108万平方米)一轴(即隋唐洛阳城宫城中轴线,包括定鼎门、天街等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和“两坊(宁人坊和明教坊)一街(天街南段)”项目为主的保护展示工程正加快推进。彼时,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和九洲池等标志性建筑遗址将连为一个整体,隋唐洛阳城遗址将全面“活化”,成为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登上重建的唐朝女皇武则天时期的重要宫殿“天堂”、“明堂”,富丽堂皇的气势会让你恍然间穿越回到了唐朝。当年的天堂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只留下一座台基。经过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天堂明堂的保护采取在原址重建。重建的新天堂外观5层,内部9层,金碧辉煌,大气恢宏,两层台基的内部是天堂遗址实物展厅,室内地面为玻璃地板或木栈道,游客走在栈道上,天堂及其周边散水、水渠、柱础、四周廊屋夯土基础等遗址的真实面貌便可一览无余。明堂也是采用在原址上搭建覆罩保护棚的方法进行保护的。正是基于保护与利用并举的理念,天堂从确定内部结构到确定每一根柱础的位置、选择外部装饰材料等,方方面面都考虑了如何降低新建筑对遗址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遗址。在保护之余,重建后的天堂成了洛阳的新景观,成了人们触摸历史、感受盛唐文化的精神家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大遗址重拾历史尊严,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品位的象征。作为洛阳的新地标,隋唐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仅是一块绿地,更是跃动着城市发展脉搏的心脏,它承载着洛阳的历史,也萌动着它的未来。它不仅立足于文化资源保护、国民教育,更承担着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和谐关系的重任。
洛阳市以活化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为原则,以重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为抓手,深入挖掘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把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实施隋唐洛阳城、汉函谷关、汉魏洛阳故城等一批遗址公园项目,建成明堂、天堂、定鼎门遗址公园等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通过隋唐洛阳城的九洲池项目、应天门项目、天津桥项目、南城墙项目,汉魏洛阳城的太极殿项目,汉函谷关文化产业园项目等一系列保护工程,来“活化”文化遗产,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培育文化旅游主导产业、改善人居环境,让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市民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和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成为洛阳的“城市语言”和“城市符号”。
目前,总投资2.1亿元的隋唐城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景观二次提升工作;总投资3.5亿元的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隋唐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在实施施工图编制和开工前准备工作;隋唐城南城墙(长厦门—定鼎门—厚载门)遗址公园规划编制正在抓紧推进;汉魏故城内城西城墙(南段)保护展示工程进展顺利;汉魏故城太极殿保护展示工程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取得新进展。邙山陵墓群、东周王城和宜阳韩城的考古调查、保护规划编制扎实推进。
统筹整合博物馆资源 打造“博物馆之都”品牌
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洛阳发展博物馆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市深入研究挖掘、传承展示河洛文化等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统筹整合博物馆资源,打造“博物馆之都”品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全市现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9家,非国有博物馆47家,全年各博物馆和文物开放单位共接待中外游客746万人次,有50余家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初步形成了以洛阳博物馆为中心,国有专题性博物馆为支撑,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在弘扬河洛文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多措并举,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一是加快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等 5 家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开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项目已成功列入国家“十三五”和河南省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奠基仪式已开展现场“五通一平”工作,正抓紧完善开工前的各项报批程序;契约文书博物馆主体建筑完工,正抓紧设计内部展陈。古代壁画保护修复中心具备开工条件;二是指导协调做好县级博物馆建设规划,孟津、汝阳、伊川等县级博物馆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结合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考古发掘重大发现,建成并对外开放3至5个遗址博物馆;四是按照“确保质量、规范管理、巩固成果、健康发展”的思路,继续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
发挥优势,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活化文物,活化历史,从展品展示、参观导览、讲解服务等方面实施数字化,全面提升博物馆陈展水平,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博物馆成为人们汲取知识、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课外乐园。二是整合力量,集中全市博物馆讲解力量、文物资源,做大做强“洛阳文博宣讲团”这一品牌,利用现代技术,制定计划,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厂矿等,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博物馆社会宣传教育新亮点。在全省第七届讲解员讲解大赛中洛阳市讲解员取得了优异成绩。洛阳博物馆“文史讲解”志愿服务组织受到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表彰。三是加强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使洛阳市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激活博物馆的文化旅游功能,以博物馆创A工作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为契机,全面提升博物馆的软、硬件水平,并结合“智慧洛阳”建设,提升博物馆现代技术的运用,把洛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为成熟优质的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博物馆之旅的精品线路,力争在“文化游”中抢得先机,同时,争取将所有博物馆全部纳入旅游年票,或推出专门的博物馆旅游年票,扩大宣传,加大营销。四是加强精品意识,开发文化产品。以洛阳博物馆产品开发中心为龙头,积极整合各类文化出版物、工艺品、纪念品、旅游商品、文艺表演项目等,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创意具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产品,对帝都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流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址遗迹、历史文化、旅游纪念品等进行充分的挖掘、包装、提升和开发,形成完整的产品和营销产业链。
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工作,提高洛阳的美誉度。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近年来,各博物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优势,组织文物精品,先后在日、韩、法、美、意、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或参加20多个文物外展。“从洛阳到河西走廊 — —甘肃与洛阳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洛阳 — —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都会:唐代文明展”“秦汉·罗马文明展”“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国王与诸侯 — —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等都得到了观众的赞誉。在北京、上海、西安、苏州、广州等地推出的“河洛文明陈列”“唐代洛阳”等多个专题文物精品陈列,扩大了河洛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
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资源优势,积极配合有关单位成功举行了第34届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洛阳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利用隋唐城明堂天堂国家遗址公园,举办了首届中国女性领导力论坛和武则天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洛阳牡丹进故宫”系列活动。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春节庙会、民俗文化庙会、周公庙成人礼等文化活动办出了新的特色和亮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隋唐城明堂天堂国家遗址公园、关林等文物开放单位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新突破。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 创造文物保护“洛阳模式”
连续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启动;
中国传统村落17座,河南省传统村落47座,老城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保护街区2座;
全市国保单位43处,省保单位122处;
平均每年完成文物勘探项目70余项,钻探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项目20多项,发掘清理古墓葬1000多座,出土历代文物4000多件(套);
一普完成419918件(套)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荣获“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三普完成9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
建设天堂、明堂、九洲池、定鼎门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一大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近年来,洛阳市面对文物遗迹点多面广,又多在城市中心区,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矛盾突出的现状,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基本建设的审批与实施均以文物保护需求为前提,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考古前置、关注民生,文物保护工作创造了被业界赞誉的“洛阳模式”。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单靠文物部门难以奏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的工作机制,是实现文物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洛阳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主管市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市政府主导下,制定出台了《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五大都城遗址的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保护文物的职责,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同时加大投入,先后投资17.6亿元,实施了三期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工程;投资13.5亿元,用于核心区明堂天堂和应天门遗址、洛阳玻璃厂整体搬迁。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汉魏故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工程。投资10亿元建设二里头遗址考古公园。先后为定鼎门遗址保护工程征地158亩,为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应天门、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划拨土地近400亩,为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协调1900 多亩土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文物保护用地需要。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五大都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整体保护规划,形成了洛阳特有的城市规划形态和布局。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守正出奇的原则,编制了《洛阳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多规合一,依规划定文物保护紫线,严格落实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对城市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在传承城市底蕴文脉基础上,合理组织城市天际线、规划建筑风貌、布局建筑色彩、优化城市景观,抓好中心区、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打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形态风貌,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做好历史名城、名镇、名街、名村保护建设,推动历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群众生活,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三是坚持考古先行。在全国率先规定:凡进行基本建设,没有文物部门的审批手续,土地规划部门不办理规划许可证,计划部门不立项,城建部门不颁发施工许可证。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重大项目,始终坚持以不占压重要文物遗迹为前提。洛阳市轮胎厂在前期规划选址过程中发现隋代大型仓窖群,最终另选新址。洛阳新区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唐代水利设施遗址,市政道路主动为文物遗迹让路。西工区瞿家屯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发现了东周大型建筑基址,主动调整原建设方案,对文物遗迹实施有效保护。一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因大遗址保护问题,只能“忍痛割爱”,另行选址建设。整体搬迁洛玻集团,彻底解决占压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的问题,把九洲池和明堂、天堂连为一个整体。对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遗址保护范围内部分企业实施整体搬迁,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10万余平方米,完整展示了定鼎门遗址、宁人坊和明教坊等重要遗迹。
四是坚持惠及人民。城市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是公共资源,都应该让人民群众共享。遵循这一理念,洛阳坚持把大遗址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在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拆迁中,坚持把扩大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摆在首位。实施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的和谐拆迁整治,搬迁市公交公司、印刷厂等26家企事业单位,累计拆迁10余万平方米,动迁居民800余户,全部实行统一安置,安置房面积比以前大、环境比以前优美,拆迁户真正成为大遗址保护的最大受益者;将22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作为非建设用城市绿地,建成了开放式的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隋唐洛阳城植物园,大大增加了城市区的公共绿地面积,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乐园;结合旧城改造,全力推进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保护展示工程,把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和九洲池等标志性建筑遗址连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是遗址保护对社会大众的回馈,使得洛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市上下文保意识空前高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坚持活化遗址和文物。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大遗址保护,重点推进万安山考古博物苑、丝绸之路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等博物馆建设,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