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起于乾隆、嘉庆年间的鲁西南农村,开始称为“小曲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俗称“唱扬琴的”。民国三十年夏历 2 月 2 日扬琴艺人集合于济宁,建立了“殷”、“贺”、“茹”三大门户,立足于济宁码头。扬琴由数人搭档演唱,分别扮演角色,演唱、伴奏集于一身的演唱形式。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缠绵委婉,十分动听。济宁人过去顺口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读阴平声 HoU )”。唱词多用第一人称,有极大的表演潜力,所以后来发展成了济宁吕剧。此外“高调梆子”、“四平调”两个剧种也都起源于济宁,运河的繁荣是戏曲曲艺的兴旺的最佳土壤。又据唐袁郊《甘泽谣》所记载的济宁人许运封及外祖父李谟在济宁与李白交往的佳话说:许云封乐工知笛,李谟笛艺非常,名赫一时当朝。李白所写的诗歌在宫廷风靡一时,他的《宫词十首》、《清平调词三首》又是以李谟演奏为主,且为梨园之保留节目。李谟等与李白是为挚友,在济宁期间,时常饮聚于贺兰氏酒楼欢晤。这一史事,同狂放不羁,一生坎坷的孔子后裔孔尚任所创作的名扬于世的《桃花扇》,为济宁域段戏曲文化增添了流芳千古的璀璨光彩。济宁土生土长的音乐舞蹈别具一格,有的是早已蜚声海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