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浙江奉化溪口古镇这个地方,最早是从电影文献片知晓的,由于它是蒋介石的故里,所以印象较为深刻。但未曾想到,从2005年至2007年三年之间,记者竟三次光顾这里,所以这里秀美的山川美景,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美好印象。
奉化溪口古镇首次匆匆行
2005年5月16日,记者因到奉化出差,所以抽空来到这里,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注定了这是一次溪口古镇的匆匆行。之前早就听说过这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主要由雪窦山、溪口古镇、亭下湖三部分组成的溪口风景区共有五十多个风景点。
溪口古镇风光(摄影:冯赣勇)
溪口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应为全国的一百十九分之一,作为名人故里应为全国的一百零二分之一,作为佛教胜地应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佛教道场三者结合得如此紧密,如此和谐,如此完美,不能说溪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是绝无,也应该是仅有的。然而,但当真有机会来此时,却只能遗憾地做一个溪口古镇的匆匆过客。
宣传牌(摄影:冯赣勇)
进入溪口古镇不远,就发现在远山怀抱的山脚下一幅“溪口人民欢迎您”的巨大宣传版分外醒目,令初次前来溪口观光的游客们心里感到几许温馨。溪口古镇风景区以镇建成区为中心,东起湖山桥,西挹翠屏山,北倚白岩山,南封溪南山,一脉剡溪横贯东西。在清代《雪窦寺志》里前人这样描绘:“众山环翠,群涧澄练,民居宛若桃源仙境。”
蒋母墓道牌坊(摄影:冯赣勇)
溪口古镇如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汉代,便有文人骚客称之为“海上蓬莱”;东晋时期,王羲之隐居于此;民国时期与近代,溪口更因为蒋氏父子两代名人而闻名遐迩。而记者在此之前对溪口的了解,也只限于这里是蒋介石的故里及蒋介石亲生母亲的墓地陵园,所以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也就径直前往蒋母墓道观瞻。
石板小道(摄影:冯赣勇)
从溪口镇的地图上看,蒋母墓道的位置大概应该在镇的中北部。于是驱车顺着大方向,在溪口街头清晰的路牌指引下很快到达了这里。由于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天还未放晴。走进“蒋母墓道”入口处的石牌坊,一条长长的石板小路蜿蜒曲折的顺山而上,两旁是西翠屏山高耸入云的鱼鳞岙松树林,空气极为清新。耳畔不时传来阵阵的鸟鸣声。
下轿亭(摄影:冯赣勇)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道长达668米。从山间的石板小道拾级而上,途中要经过三个门,中门宽3.7 米,左右边门各宽2.1 米。还有下轿亭、八角亭,以及被称为“慈庵”的墓庐。听导游说除了“慈庵”外,八角亭与墓道入口的门楼等都是后建的。
八角亭(摄影:冯赣勇)
慈庵建于1923年初,1930年改黄墙青瓦平房3幢。主屋5 间,进入大门,中间过道陈列碑刻4 方,正中为孙中山《祭蒋母文》,背面是蒋介石自撰《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壁分别嵌蒋介石《哭母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左室套间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回乡时常住处。右室两间为客房,后面一幢为祭堂,1967年初毁,今辟为花坛,其旁边的一幢为厨房兼管理人员住房。
慈庵(摄影:冯赣勇)
在即将抵达蒋母墓地的山道拐弯处时,会见到有一处由绿竹圈起的一方一圆的水池。这也是墓地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听导游介绍说,当年蒋介石在处于山腰墓地旁建这两方水池时,体现了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寓意。
蒋母祭堂(摄影:冯赣勇)
蒋母墓在慈庵上方坐南面北,石堪围护,黄土封顶。墓面“横七接”石料拼接,中间石碑,由孙中山先生横书“蒋母之墓”上端应栏,刻“壶范足式”四字,两旁石狮相对。左右别头柱刻蒋介石自撰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正中嵌“凤凰翠竹”浮雕石板。
蒋母陵园入口处(摄影:冯赣勇)
从蒋母墓道下山途中,在八角亭附近看到了杜鹃谷风景区的指示牌指向石板铺就的另一条山间小路。拍了一个景区入口的图片就匆匆下山了。本想再到蒋家故居看看,但由于几个地点较为分散,故只驱车来到古镇著名的三里街武岭路。这是一条融水面、市井、商业、文化于一体,浓缩着溪口清末民初的历史文化,展示古镇风貌的标志性景观。街左紧依剡溪,街右错落分布着10余处蒋氏遗迹,均是白墙黑瓦,前店后坊的民过初期的建筑风格。
王采玉之墓(摄影:冯赣勇)
在记者眼中,美丽的剡溪是溪口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宽的水面上游弋着零星的小船,长长的溪南大桥连接着剡溪南北两岸。远眺群山叠翠,好似一幅韵味十足的江南小镇风景的水墨画。短短的溪口古镇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有机会能再来奉化,一定要把溪口好好地游个遍。
奉化溪口古镇二次行
也许是同浙江奉化有缘,2005年6月19日,在首次奉化溪口古镇匆匆行的一个月以后,又有机会再次来到了这里。为了弥补上次溪口短暂之行的遗憾,中午抵达宁波栎社机场后,同前来接机的同志协商:反正来奉化的采访活动第二天上午才进行,能否趁当日下午的空闲时间前往溪口。接待单位的马莹同志表示,只要记者不觉得累不急于先回奉化的酒店休息,她们没有意见。于是,我们的车子从宁波机场径直驶向距此40多公里的溪口古镇。
溪口溪南大桥(摄影:冯赣勇)
由于溪口风景区主要由雪窦山、溪口镇、亭下湖等三部分组成,而记者上次来溪口因时间所限只是到蒋母墓道及剡溪之畔看了看,故此次直接前往雪窦山。巧的是司机小汪刚好是溪口本地人,他自告奋勇给我们充当了导游。我们的车子一小时左右就进入了溪口镇。车子从东面穿过古镇向西北而行,经过熟悉的蒋母墓道牌坊前,开始顺着盘山公路行进。
雪窦山景区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山道弯弯,群山叠翠,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幅幅秀丽的景色。很快车子就来到了雪窦山风景区的大门前。雪窦山风景区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名亦因此而来。在雪窦山附近有千丈岩、三隐潭瀑布、妙高台、商量岗、林海等景观。
妙高台别墅(摄影:冯赣勇)
进入景区后小汪首先带我们来到了妙高台。妙高台位于飞雪亭西约50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96 米。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约350 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云雾初开,凭栏四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波光岚影,别有风情。妙高台上有一座蒋介石于1930年修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别墅。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 间,平顶阳台。天井后3 间2 层楼房,楼上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门置白底黑字匾额。上书“妙高台”三字,系蒋介石手书。其后平房3 间,围墙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36 平方米。右侧山岩并列亭子2 座,形式各异。1968 年曾被毁,1987 年国家拨款重建。
妙高台亭子(摄影:冯赣勇)
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栖云庵。1726 年(雍正四年)筑石奇禅师舍利塔。
妙高台一角(摄影:冯赣勇)
站在妙高台上向山下远眺,亭下湖的优美景致历历在目。亭下湖是一座人工建成的山川湖泊,被誉为“浙东名珠”。湖面5.9平方公里,蓄水量1.53亿立方米,相当于七个杭州西湖,湖岩线长42公里,湖区林茂幽深,湖内有三个岛屿,数个半岛。
湖光山色(摄影:冯赣勇)
据说,早在四十年代,蒋介石就有在溪口环潭石壁一带修建人工湖的设想,后因时局动荡、战事纷纭而未果。建国后,浙江省水利厅根据奉化江流域规划,多次现场踏勘,后经多方论证,最终选址剡溪八曲白龙潭,于1978年1月动工,1985年9月竣工。总耗资5千万元建成现在的亭下湖。在妙高台上观亭下湖,碧波涟漪,湖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波光溢彩,整个湖在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一幅秀美绝伦的湖光山色的画卷。
妙高台看雪窦山(摄影:冯赣勇)
清《雪窦寺志》载,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台等,均为宋高僧知和禅师遗迹。传其每日五更在晏坐台做功课,伏虎洞两虎听其诵经,野性渐收。1125年(宋宣和七年),故事流传至今。
张学良将军像(摄影:冯赣勇)
从雪窦山下来,我们来到当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被软禁的地方—“张学良将军在溪口”展览室。这里是一座平房院落,位于雪窦寺西侧的山坡上。1937年1月至9月,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幽禁于此。1988年,国家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进入院门后,在花丛中的一座张学良将军戎装的雕像分外醒目。小院里的牌坊中是展览室,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游客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一段难忘的历史。
前往千丈岩(摄影:冯赣勇)
从张学良展览室继续下行就到达了雪窦山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千丈岩瀑布。进入前有“千丈岩”后有“东浙第一瀑”匾额的景区大门后,顺着绿荫中的石道登山而上,就来到了观赏千丈岩瀑布景观的最佳平台上。此处有一座飞雪亭,亭子外是一块狭长的围着石护栏的观景点。护墙外就是悬崖峭壁。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千丈岩瀑布的溪水飞流倾泻而下,蔚为壮观。
千丈岩飞雪亭(摄影:冯赣勇)
千丈岩瀑布据史料也称雪窦飞瀑,其乳泉之水流入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在千丈岩倾泻而下,自岩顶至深潭,高达186米。半壁有巨石相隔,每逢春夏,大雨滂沱,飞流直下,至半壁为巨石所碰撞,击碎溪岩飞雪,经日光照耀,便会出现一道长虹,蔚为奇观。雪窦瀑布早在北宋就闻名全国。王安石有首观瀑诗,专写她的妙处:“拔地万重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在飞雪亭的南侧,矗立着一座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雕像,像旁的岩石上嵌刻着他的不朽传世之作--观瀑诗。
瀑布景观(摄影:冯赣勇)
首次的溪口古镇行没能参观蒋氏故居是个遗憾,而这回终于如愿以偿。小汪熟人熟路从雪窦山上下来就把我们带到了武岭门外。首次来此时只是车游武岭路,而此次终于可以漫步三里长街行了。 进入武岭门城楼后就进入了三里长街。
武岭门外(摄影:冯赣勇)
武岭门位于武山隘口,雄踞出入要道,为镇门户。1929 年,蒋介石拆除旧武岭庵,挖低山岭,拓宽道路,其土建仿古城楼,飞檐翘瓴,巍峨壮严。两面楼额各题“武岭”两字,东向系于佑任手笔,西向为蒋介石所书。登上城楼,东望工业新区,西眺街市,风光无限。站在武岭门前,只见这里车水马龙,一辆辆三轮车拉着观光的游客里出外进。
蒋介石手书(摄影:冯赣勇)
穿过武岭门来到武岭路,南面是剡溪之畔的乐亭。这里游人如织。听小汪说,近几年来溪口的游客与日俱增,由于这里是蒋介石的故乡,所以有的人就装扮成蒋介石同来此的游客们合影。正说着,一位站在乐亭门口的假蒋介石就进入了记者的视线。本来已是初夏时分,在众多衣着夏装的人中穿一袭黑色长衫已很醒目,再加上他的光头和手上的拐杖,一下就吸引了不少游客们的眼球。虽然他头上沁满汗珠,但还不时地向来往的游客们挥手致意。
装扮的蒋介石(摄影:冯赣勇)
武岭路北侧除了蒋氏故居等建筑外还建成了许多经营古镇特产的店铺。这里奉化溪口古镇的千层饼、水蜜桃、羊尾笋干、芋艿头等当地著名的传统特产应有尽有。尤其是口味松脆、香气透幽、甜咸皆有的千层饼是最受外地游客青睐的食品。而这些店铺主要经营土特产品,故总是顾客盈门。
武岭路上的商铺(摄影:冯赣勇)
从武岭路的东面一直向西首先来到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居“丰镐房”。它位于武岭路西段,坐北朝南,临街而筑。门外白地金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十分醒目。
蒋氏故居丰镐房(摄影:冯赣勇)
“丰镐房”为房号,其宅名叫“素居”。共有老式楼户3 幢,前幢、二幢均7 间2 弄,1925-1928年供禽孝区立小学用,1929年改为武岭学校校舍。后幢3 间,中堂是新三房共有堂前,1935年,蒋介石扩建丰镐房,将其换基另建,保留前幢老屋,余悉拆除。
素居门楼(摄影:冯赣勇)
新房建成后,增至49间,占地 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整体布局,前厅后堂,两厢走廊,楼轩相接,廊房回环。前厅楼房3间。楼上是毛氏诵经处;楼下中间过道,两旁为帐房和接待室。 后堂3间高顶平房,中间“报本堂”为祭祖、拜天处,西厢房,是毛氏用房,东厢房为住所。报本堂以东小楼是佣人住处,西平房供接待亲友用。
侍卫队住所(摄影:冯赣勇)
西厢房西面有两间一弄独立小楼,楼上过道与西厢房相连。院内房屋,雕梁画栋,屋顶正中彩塑“三星高照”及“双龙抢珠”等。廊壁、柱头浮雕“文王求贤”、“龙凤呈祥”、“精忠报国”等图。
报本堂(摄影:冯赣勇)
“报本堂”匾额由吴敬恒所书,两边柱上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系蒋介石手迹。堂前悬红底金字匾额一方,上书“寓理帅气”,系1949 年蒋介石为长子经国40 岁生日所书。1949年5月后,丰镐房由人民政府妥善保护,1980年拨款维修。50年代前幢老屋倒塌,其址现辟为花坛。
丰镐房庭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从丰镐房再往西不远就是蒋氏故居的另一处玉泰盐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就出生在这里。玉泰盐铺原址位于今武岭路中段簟匠弄口。1871年(清同治十年)蒋玉表开设。3间店面,后设作坊,楼上家居。初期售盐、酿酒,后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等。1888年盐店失火被焚。1919年前后,蒋介卿外出谋事歇业。1921年再遭回禄,后重建。1948年白蚁蛀蚀,改建为石库墙门院落。蒋介石书“玉泰盐铺原址”,勒石置西首墙脚。
蒋介石出生房间(摄影:冯赣勇)
最后来到的是著名的文昌阁。为了给旅游者提供方便,如今溪口古镇旅游管理部门已将文昌阁、小洋房、武岭门楼、溪口博物馆等连成了一条游览线。游客不管从哪里进入都可以顺序地参观游览。如果从武岭门外的溪口博物馆进入景区,游客观赏过博物馆后登上武岭门,穿过门楼后来到小洋房、文昌阁,最后从武岭门内的武山顶下来。而记者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登上剡溪之畔的武山进入了文昌阁。
溪口古镇文昌阁(摄影:冯赣勇)
文昌阁位于武山南端潭墩山顶。四周古木垂阴,临溪碧潭如镜。 1773 年(清雍正九年)始建,规模很小,是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齐诸会文人学士聚会、拜祭文昌帝君之处。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欲斜,请蒋介卿负责重建,次年建成。
文昌阁上看剡溪(摄影:冯赣勇)
文昌阁曾于1939 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1986 年国家拨款近30万元,由东阳县木雕营造厂承建,次年1月完工 ,重现原貌。登阁凭窗四眺,远看青山,俯睇烟市,景色迷人。近有钓鱼台、憩水桥、武岭潭,“碧潭观鱼”为清代溪口十景之一,清人蒋廷秀诗:“碧潭潭水水光流,养得金麟盈我眸。何必西岐有灵沼,依蒲依藻待人游。”
小洋房(摄影:冯赣勇)
文昌阁建筑楼房500 平方米。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梁架雕人物花鸟。廊饰花窗,阁顶悬红木宫灯,落成之日,蒋介石取名“乐亭”,撰写《乐亭记》,以述其胜,回乡时常居此。但溪口人仍习称为文昌阁,而称东北侧的两层方亭为乐亭。
记者溪口留影(摄影:吴莹)
从文昌阁顺数十级的台阶下来就是被称为剡溪小筑的小洋房。它原名“涵齐”,俗称小洋房,1930 年建成。位于文昌阁东侧,北山面水,西式三开间平顶楼房,房顶阳台,西周水泥栏杆,可乘凉赏月。出西侧门,有露天走廓通文昌阁。
楼上看乐亭(摄影:冯赣勇)
小洋房住过不少国民党要员。西安事变后,陈布雷居此捉笔撰写《西安半月记》。 次年 4 月,蒋经国由苏联回乡后,与蒋方良及长子爱伦(孝文)在此同住,课读中文,“修身养心。”此后,蒋经国回溪口常住此处。1939年12 月蒋经国痛悼生母毛福梅遇难,手书“以血洗血”,刻石碑一方,原立罹难处,现移存楼下。
小洋房一角(摄影:冯赣勇)
从小洋楼登上武岭门,穿过门楼就来到了溪口博物馆。溪口博物馆位于武山南麓,原为蒋、张、任、宋、单等姓宗庙。因接武山之胜,故名武山庙。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集资修葺。1986年 3月, 国家拨款 19万元重修,次年 10 月竣工。庙屋结构完整,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廊房,中间天井设戏台,后进前廊增设盘龙石柱,保留清中叶前江南庙宇建筑风格。1988 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改现名。正式对外开放。
溪口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分三室陈列,一室展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石犁、石斧、石刀、石矛、西周印纹硬陶、东汉青瓷罐等;二室展民间工艺品,有迎神赛会指挥乐队用的船鼓,新娘乘坐的花轿及千工床等;三室列现代手工艺品翻簧竹雕、嵌镶家具、竹根雕和竹编品等。
大戏台(摄影:冯赣勇)
奉化溪口古镇的二次行令记者基本上游遍了溪口的主要风景区。虽说没有直接到亭下湖景区一观,但在雪窦山妙高台上已饱览了亭下湖的风光美景。所以说此行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有的只是美好的经历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奉化溪口古镇三次行
2007年12月22日,记者第三次光顾奉化溪口古镇。虽说已经来过两次,但每次的感觉却不同。也许是前两次纯属自由自在,独往独来的个人行,而此次却是随旅行社安排的正规观光线路走了一圈吧,所以三年后的第三次溪口之行,使记者对古镇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受。
三里街石牌坊(摄影:冯赣勇)
仔细想来,到底是旅行社安排的旅游线路,既全面又顺序。此次的溪口行,除了张学良将军溪口幽禁处及正在整修的溪口博物馆两个景点外,基本上囊括了前两次来此观光的全部景区。看来这绝对是溪口古镇的一条最佳观光线路。此行的线路是:上午首先驱车上山抵达妙高台,然后从风景区内步行下山到千丈岩;从千丈岩出来后乘车到蒋母墓道;下午从武岭门进入,顺着武岭街沿剡溪之畔,依次参观文昌阁、小洋楼、蒋氏故居丰镐房及玉泰盐铺。
三里长街武岭路(摄影:冯赣勇)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现在的溪口古镇风景区以镇建成区为中心,东起湖山桥,西挹翠屏山,北倚白岩山,南封溪南山,一脉剡溪横贯东西。
乳泉亭(摄影:冯赣勇)
乘的大巴车驱车于山道弯弯之间,很快车子就来到了雪窦山风景区的大门。进了景区大门不远即是妙高台。民国时期,溪口出了个蒋介石,慕名而来者不绝于道。而他在溪口雪窦山上的别墅妙高台如今已成为溪口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雪窦山风光(摄影:冯赣勇)
这已经是记者第二次登上妙高台了。妙高台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在此凭栏远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特别是在妙高台上凭栏远眺亭下湖风光别有一番风情,只见碧波涟漪,湖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波光溢彩,整个湖在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一幅秀美绝伦的湖光山色的画卷。
王安石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妙高台上参观过蒋介石的别墅,来到别墅大门外的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县坐石”。从这里步行下山在林中穿行,大约十几分钟即可抵达千丈岩。记得2005年6月第二次来溪口时,在参观完妙高台后,顺原路返回,出了景区大门驱车下山走了一段路才到千丈岩风景区大门,想不到从景区内也可步行到达。而且全是下坡的路,既不累还可观景,真是不错。在飞雪亭观千丈岩可一览瀑布全景。有着“东浙第一瀑”之称的千丈岩瀑布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瀑布落差128米,来自东西两涧之水,在锦镜池汇聚九经关山桥至崖口,凌空怒泻,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折,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
二游溪口留影(摄影:孙明和)
从千丈岩出来后,面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据说这是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窦寺方丈智鉴在此挖池、筑堤,经半年而成。“池深一寻(8尺),纵四百三十尺,广半之”,其上修桥置闸,控制干丈岩的瀑布,南宋诗人张良臣名之为“锦镜池”。穿过鹅卵石漫水桥路对面就是雪窦寺。
鹅卵石漫水桥(摄影:冯赣勇)
雪窦寺是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大中末年(公元859年)为袭甫所毁。咸通三年(公元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观音禅院”。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寺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
雪窦寺山门(摄影:冯赣勇)
元代至元25年和明代祟帧末年又两次被毁,清顺治年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雪窦寺又一次遭到破坏。1986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再次开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3.7米,宽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辅以砖瓦,宏伟壮观。1988年10月21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从而雪窦寺也成为溪口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石板小路(摄影:冯赣勇)
蒋氏故居--蒋母墓地是上午行程的最后一站。走进“蒋母墓道”入口处的石牌坊,依旧是一条长长的石板小路蜿蜒曲折的顺山而上,两旁是西翠屏山高耸入云的鱼鳞岙松树林。上次往返时,只知道墓道长达668米。这次同行的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学会的孙明和老师仔细数了一下,整个蒋母墓道的山间石板小道共有456级台阶。
参天的松树林(摄影:冯赣勇)
午饭后,进入古镇武岭门,开始沿美丽的剡溪之畔观光。依然从武岭门进入溪口镇的三里街。相传在1929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因为,其一蒋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岭”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
方圆池(摄影:冯赣勇)
进了武岭门参观过文昌阁、小洋房,在从这里前往丰镐房的这条融水面、市井、商业、文化于一体,浓缩着溪口清末民初的历史文化,展示古镇风貌的标志性景观的三里长街上,三年过去了,看上去既熟悉又亲切。顺路并行的依然是美丽的剡溪,这是溪口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宽的水面上游弋着零星的小船,长长的溪南大桥连接着剡溪南北两岸。远眺群山叠翠,好似一幅韵味十足的江南小镇风景的水墨画。
溪口武山脚下(摄影:冯赣勇)
顺武岭路西行相继再次参观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居“丰镐房”及蒋介石出生地的玉泰盐铺。故地重游无非是又加深了一遍印象。倒是现在的武岭路上古镇古朴特色的商业街几年过去了还是那么热闹,它们鳞次栉比地坐落于剡溪北岸,俨然构成了一道古镇上的风景线。三游溪口古镇感觉依然非常好,也许这就是奉化溪口风景区的独特魅力吧……(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