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做法
★
01
注重顶层设计
破解“到哪发展、如何发展”问题
01
向“闲资源”要空间
盯住农村大量闲置的老旧农房和空置房间,开展“空心村二次创业”行动,发动群众、引进资本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新型业态,有效破解了乡村旅游、三产融合面临的用地空间问题,近500户农户创办了民宿,400余幢老旧房通过外来资本打造成为精品民宿。
02
向“全县域”谋布局
按照“乡乡有民宿经济”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生态、特色、集聚”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专项发展规划,从2013年开始,专心致志抓好20余个民宿特色村培育,推动民宿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串点连线成片,“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走上了“规模+特色”发展道路。
03
以“差异化”抓定位
先后出台三轮专项政策,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引导,通过示范村培育促进大众民宿集聚、提质,通过示范点建设推进精品民宿增量、增效,形成中高端为主、高中低兼具的产品结构和错位发展、点面开花的发展态势,全方位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近百家精品民宿的规模,居全市前列。
02
注重内涵提升
破解“淡旺不均、冷热不匀”问题
产业融合,提升业态
加强民宿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旅游项目配套和统一管理,形成集聚优势。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和产村互动,将民宿经济与创意农业、森林康养、影视拍摄等有机结合,做深“民宿+”文章,电视剧《放弃我、抓紧我》剧组成为富春江镇静庐澜栅民宿第一批客人,《向往的生活》第二季在旧县街道合岭村拍摄,静静的山村一下子成了“网红村”。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注重引进诸茶吧、书屋、酒坊等休闲业态,定期开展个性化活动,推进民宿与旅游景点客源共享互惠机制,通过“抱团”获得跨界融合力量。在民宿周边配套休闲运动、春江渔趣、竹林掏笋等相关体验活动,增添了民宿的情趣,提高了经营户的收入。
以节促旅,以旅兴农
深度挖掘全县旅游特色资源和乡村民俗风情,精心策划组织各项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举办山花节、春茶节、蜜梨节、蓝莓节、收割节、古树节等节庆活动,有效带动农业观光、农产销售和乡村旅游,为民宿带来了充沛客源。
03
注重品牌培育
破解“千村一面、千宿一律”问题
●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结合中心村、精品村建设和5条乡村旅游线路、3条精品民宿线路打造,挖掘资源特色,传承和开发地域文化,基本形成江南古村落、慢生活体验区、莪山戴家山、合村生仙里、分水怡源谷、横村白云间等8大精品民宿集聚区,工业清新风、中式古典风、乡村田园风、现代简约风等几大设计风格,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互补优势。
● 行业管理,提升品质
开展精准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技能,确保业主快速适应民宿特色经营和游客个性化需求。组建县、村两级行业组织,在加强经验交流同时开展行业自律,指导村级组织开展统一管理和营销,环溪“一家亲”、合岭“向往的家”等民宿协会在提升服务品质和经营效益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出台民宿服务标准,推动民宿评星评级,成功创建省级白金宿1家、金宿3家、银宿6家。
● 宣传造势,擦亮品牌
自2016年起已举办三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开展中外专家学者、行业人士交流,促成论坛永久落户桐庐;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桐庐民宿产业发展顾问,与国内民宿服务平台“借宿”“订单来了”等达成战略合作,举办民宿文创产品展览活动,编印《美好生活 宿在桐庐》宣传册,推出桐庐民宿卡通人物“童童”。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开展“宿在桐庐、筑梦画城”民宿推介会,精准营销,引客、引资成效显著,吸引大批精品民宿、乡村酒店项目落户。
04
注重机制创新
破解“让谁受益、如何受益”问题
将民宿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让农民成为老板,让农村成为景区,让农业成为商业。
改革引领,共赢发展
以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保障,开展农林地经营权有偿流转、股份经营改革试点和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让渡、股份合作等创新机制,土地、农房、环境等资源成为发展资本,通过各村的“农民之家”创业服务社平台对外招商,广泛与外来资本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赚取租金、分红、薪金等多项收入,形成农民主体、资本合作、集体参与的共赢局面。
服务引领,合力发展
早在2014年即制定出台了行业管理办法,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公安、市场监管、卫计、旅游等部门联合上门验收,推行一窗受理、联合验收、多证联办“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破解民宿办证问题,参照小微企业标准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真正体现便民、利民、富民、惠民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模式创新
江南环溪、旧县合岭、瑶琳桃源等村成立村级统一管理组织,形成“村级统一管理+村民自主经营”模式,统一对外营销和分配客源,村级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形成协同优势和双赢局面;百江双坞、江南环溪、合村后溪等采用村集体入股投资、委托经营模式,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未迟”、“三生一宅”、“独幽处”等精品“网红”民宿通过溢出效应,带动了周边农户积极提升和发展民宿。通过联户结对、共建共享机制,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