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中国地图呈“秋海棠”形状,海参崴就是位于“海棠”叶尖上的一颗明珠。
如今,海参崴已离开中国160多年,成为了俄罗斯远东的第一大城市。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参崴曾一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海参崴
“海参崴”历史
海参崴在满文中的含义是“海边的小渔村”,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盛产海参而得名。据历史资料查证,从远古的唐朝开始,中国就对海参崴实施了上千年的统治管理。如今,在当地的博物馆内,游客们仍能看到明、清时期大量的中国文物。
16世纪后期,沙俄东扩侵占了中国黑龙江部分领土。康熙帝组织了反击,迫使沙俄议和,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海参崴是中国领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1858年,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走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参崴在此条约中被划为中俄共管地区。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以调停为筹码趁火打劫,提出了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无理要求。
清朝时期的海参崴
清政府病急乱投医,双方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海参崴从此在屈辱中成为了俄国的殖民地。俄国将它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
日俄战争后,日本开始崛起。1918年,日本趁新成立的苏联无暇顾及远东地区,以保护日侨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海参崴。
1919年,北洋政府也分六次派兵共2000余人进入了海参崴。遗憾的是,终究忌惮日本的势力,没敢趁机收复这块失地。两年后,苏联红军将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海参崴。
海参崴被列强侵占是中国的国耻,也是当时国家贫弱的体现。一些仁人志士也曾为收回海参崴做过努力。无奈因为各种复杂因素,终究没有结果。
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4300公里边界线勘界全部结束,海参崴事实上已被纳入了俄罗斯版图,它的回归似乎已十分渺茫了。
海参崴地理位置
没落的远东第一大城市
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阿穆尔半岛最南端。面积331平方公里,人口60.5万人,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
它距离莫斯科有近万公里,离中、日、韩三国的首都却只有1000公里左右。
作为俄罗斯远东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其通往亚洲的第一门户,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海参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
交通运输方面,陆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铁路能直通莫斯科;海运有远东最好的天然不冻港,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名列俄罗斯所有港口前茅;空运有年接待能力达350万人次的海参崴国际机场。海参崴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
海参崴的文化教育也比较完备,当地建有12所大学校、11所中学。到处都是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许多研究机构也建在海参崴。
海参崴
当地学生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免费教育。大学收费也不高,贫困生还可以申请免学费。这里的大学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全国各地的学生。
按理说,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参崴想不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都难。苏联时期的领导人曾经雄心勃勃提出过发展海参崴的计划,计划将其建设成美国旧金山那样的城市。
然而,海参崴的现状却大相径庭,不仅没能实现辉煌,反而走向了没落,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如我国的四线小城市。
海参崴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虽然土地辽阔,但农业种植技术十分落后,导致粮食入不敷出,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小麦和蔬菜。
小麦
不过,大片荒芜、长满青草的土地,反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草地上牛羊成群。因此,海参崴的肉制品和奶类供应还算充足。但产品的深度加工跟不上,这些肉类无法储存,大多只能是自给自足。
农民们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增长。走在海参崴的农村,虽然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却到处都是破旧、低矮的木板房,泥泞的小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因为离俄罗斯核心工业区太远,海参崴的工业也十分落后。轻工业几乎为零,从牙膏、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到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都需要从外面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是当地人最优先的选择。
因为经济来源不多,当地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月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好在当地物价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算健全。
海参崴农村
当地市中心最高房价也不到7000元/平米,房子没有公摊面积。低收入家庭还可免费享受60平米的住房。因此,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尚能保障,但也就仅此而已。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作为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和太平洋舰队的所在地,海参崴集结了重兵,上面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要塞和堡垒。冷战时期,用来对抗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同时震慑中、日等周边国家。
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海参崴一直作为军事基地,处于封禁状态,与外界无法交流。直到苏联解体后,海参崴才逐渐开放。海参崴长时间与世界脱节,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时机。
其次,海参崴当地政府、民众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落后。
投资环境十分糟糕,手续繁琐,各种“敲、拿、卡、要”让投资者们苦不堪言,望而却步。加之海参崴远离首都,导致政令不畅,管理十分混乱。这和我国当年的东北那种“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感觉十分相似。
海参崴城区
近些年来,俄罗斯把海参崴列为了开放的港口,甚至还提出了租借给中国开发的想法。
然而,他们一方面想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外国资本蜂拥而入,降低了对海参崴的控制力。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让海参崴的发展依然不尽人意。
不过,中国的“倒爷”们敏锐地把握了商机,他们与当地人开展易货贸易,活跃了当地的市场经济。“倒爷”们带着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化妆品、清凉油等物品,持旅游护照来到海参崴,从当地人手中换回大皮袄、望远镜等商品。
有些中国人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就和当地人合作,做起了双边贸易。中国商品种类齐全,物美价廉,迅速在海参崴乃至远东地区占有了一席之地。
海参崴贸易
还有中国人直接在海参崴开办商店、超市,售卖中国商品。从中国运来的新鲜蔬菜、水果深受俄罗斯居民的欢迎,也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海参崴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是当地经济疲弱的重要原因。
当地最大的工业项目就是汽车改装。因有临近日本、韩国的地理优势,两国大量的二手车都在海参崴中转,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俄罗斯市场。当地近三分之一的居民都从事着与汽车修理、改装及销售有关的工作。
2012年,日本马自达汽车在海参崴建厂,生产最新型号的汽车,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了海参崴目前的支柱产业。
海参崴风景
旅游业是海参崴另一大主要收入来源。海参崴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的夏、秋两季阳光充足、凉爽舒适,是海参崴最好的季节。此时前来海参崴度假、避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海参崴三面环海,遍布滨海浴场,沙滩上沙子细腻,海水清澈见底,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此外,海参崴的野生动物园和鹰巢山也是游客们必去的景点。
海参崴虽清除了中国痕迹,但经过上百年的建设,海参崴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当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随意漫步在大街上,轻松自在,没有压迫感。
街道旁的房子和东正教教堂屋顶尖斜,建筑物做工精美,色彩艳丽,令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海参崴街道
海参崴的人文景点也令人神往,比如托卡列夫斯基灯塔、俄罗斯歌剧院及遗留下来的军事堡垒等等,街道到处都是雕像,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
海参崴周边都是无污染的深海,渔民捕捞的海鲜种类繁多、味道十分鲜美。价格还很便宜,人均50元人民币就能吃中高级餐厅吃一顿饭,新鲜的帝王蟹每公斤不过50元人民币。对于那些“吃货”们来说自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海参崴的俄罗斯人生活节奏缓慢,老人们坐在门口边悠闲地晒着太阳,大街上到处都是年轻漂亮的俄罗斯姑娘。
在广场上,经常有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免费为大家表演歌舞。如果有游客要求合影,她们会大方地配合。可以说,每一处人和物的画面都是绝佳的入镜素材。
海参崴鱼产品
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把海参崴列入了观光、度假的胜地,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国游客。目前,海参崴街头出现了不少中餐馆、中国商店。
海参崴的远东国立大学也开设了汉语系,专门培养中文翻译。八十多年后,中国人和中国元素又开始重现于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