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分类:市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2024-10-28 15:05
名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的通知
文号:深府办〔2024〕9号
主 题 词: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的通知信息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信息提供日期:2024-10-28 【字体:大中小 】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交通运输局反映。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0月21日
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
前 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的发展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加快构建深圳市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深圳实际编制本规划方案。
本规划方案是深圳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和行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编制相关交通专项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制订建设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优化综合交通资源配置、促进综合立体交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规划范围为深圳市域(对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指引),规划期为2024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不断增强。
近年来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国际枢纽海港、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枢纽建设全面推进,物流枢纽设施布局及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面向国际国内的辐射带动能级进一步提升。
国际枢纽海港地位持续巩固。深圳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988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是华南地区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首选港。截至2023年年底,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达248条,累计开通36条组合港航线、挂牌运营14个内陆港,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强化。2023年液化天然气(LNG)接卸量132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LNG接卸港。招商局购入中国首艘五星旗豪华邮轮“招商伊敦号”,开通的深圳-厦门-舟山-上海航线入选交通运输部精品航线。妈湾港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5G智慧港口,应用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港口核心操作系统。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全面提速。机场卫星厅建成运营,机场三跑道和T1、T2航站区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建设。2023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273万人次,排名全国第四,其中国内旅客吞吐量排名跃居全国第二;货邮吞吐量达160万吨,排名全国第三,其中国内货邮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深圳机场国际航线增至61条,全球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启用全国首个海关空侧闸口,首批推出自助行李托运、刷脸登机等智慧服务,连续6年被民航旅客服务测评机构(CAPSE)评为最佳机场。
国家铁路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赣深高铁建成运营,深江铁路、深汕高铁、西丽枢纽、机场东枢纽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超过500对,可直达全国约50%地级及以上城市,“南北终到、东西贯通、互联互通”的铁路网络格局逐步形成。2023年全市铁路旅客发送量达9483万人次,其中深圳北站单日旅客发送量突破30万大关,国家铁路枢纽地位进一步显现。平湖南铁路货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平盐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海铁联运水平不断提升。
在国家公路网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突出。京港澳、沈海、长深、珠三角环线高速等4条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汇聚深圳,截至2023年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92.4公里,深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辐射带动能级进一步增强。深中通道、外环高速一期二期等建成通车,深汕西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G0412深圳-南宁高速公路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深圳至珠江西岸、粤西等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
物流枢纽设施布局及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先后获批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开通“湾区号”中欧班列、中老国际班列、中泰冷链班列以及深圳至俄罗斯精品班列,有力支撑深圳与欧洲、东盟的国际贸易往来需求。2023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3522.35亿元,对GDP贡献率为10.2%。全市物流企业超8万家,物流供应链上市企业市值稳居全国第一。
2.大湾区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
深圳面向大湾区和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初步形成涵盖高快速路、城际铁路、水上客运、通用航空等多方式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高快速路网布局不断完善。南坪三期、桂庙隧道、坪盐通道等建成通车,春风隧道、妈湾跨海通道等加快建设,侨城东路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市高快速路通车里程超640公里,“八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南光高速北延、光侨路北延通道等一批跨市道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建成通车,广深铁路持续发挥城际客运功能,基本实现深圳与广州中心城区1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启动,深惠城际前海至坪地段、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大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以及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5条(段)约203公里线路加快建设,广深中轴城际、深莞增城际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深港跨界交通持续优化。深圳东部的广深铁路、东部过境通道,中部的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高速公路,西部的深圳湾公路大桥等与香港跨界轨道和公路全面对接,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陆路通道格局。深港跨界口岸体系不断完善,皇岗口岸最早实现24小时通关,深圳湾口岸首创“一地两检”模式,莲塘口岸正式启用旅检通关功能,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接入全国高铁网。
3.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高。
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和服务民生需求为导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交通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圳在运输管理、交通管控、新基建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交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绿色出行占比提升至79%,主体地位凸显。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广泛应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全球城市前列。荣获“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称号,纯电动泥头车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连续5年成为全球新能源电动货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港口泊位岸电覆盖率达85%以上,岸电使用规模全国第一。
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智能网联无人系统领域先行先试,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发放700张智能网联测试示范通知书,测试道路累计开放里程达838公里,累计测试运营里程超70万公里,开放首批高快速路测试道路67公里。深圳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获中国民航局批复,2023年实现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1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新业态新技术加速应用,开展北斗技术应用示范,精准管理42万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定点停放率提高到95%,相关经验被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制定交通建设工程全周期BIM交付标准。
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全市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接近世界一流城市水平。2023年,道路运输、港口航运、交通工程等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4.75%,实现“双降”目标。全市道路设施综合完好率达98.4%,优等路率达98.3%,道路设施完好水平居全国前列。
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包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达到567.1公里,线网密度全国第一。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了全市919万人口、558万个岗位。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轨道公交一次换乘可达建成区比例提升至93%。2023年新改建非机动车道432公里,慢行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改善。
(二)存在不足。
一是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存在差距。深圳港口专业化功能和航运服务亟需增强,机场国际化水平和终端容量有待提升,铁路通道能力有限、效率不高,制约国内经济腹地进一步拓展。二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面向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交通联系仍为公路主导模式,城际铁路网尚未成型,高快速路网络存在局部瓶颈,仍需进一步完善。三是物流设施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小、建设标准低,仓储设施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高标仓供应不足。四是综合交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先行示范要求。交通领域减碳仍处于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攻坚期,交通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应用亟待提速。
(三)面临形势。
1.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打造世界一流的对外门户枢纽。
随着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与国内外的创新活动、文化交往、商务联系和货运往来进一步增强。未来高铁、航空出行需求持续增加。
2.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要求构建多元选择、高效直达的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未来广深、深莞惠、跨珠江等方向出行需求稳定增长,深港之间跨界出行需求快速增长。预计2035年深圳市跨市出行总量达双向649万人次/日,是现状的2.7倍。深港空间格局从“一河两岸”向“双城三圈”转变。
3.支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要求贯通物流全链条,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深圳以高端制造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日渐壮大,电商快递业务量持续增长,危化品运输、冷链运输需求旺盛,生物医药、新材料、电池等行业快速发展也对专业化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4.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加快交通领域低碳转型。
“可持续发展先锋”是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定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亟需推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科学有序、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降低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伴随着交通运输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更大力度推动交通“能源、运输、出行”等结构性调整。
5.适应新科技形势,要求深化科技创新应用,赋能服务和效率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加快突破和推广应用,交通领域总体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发展趋势,引发综合交通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变革。城市交通系统规模庞大,涉及要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需大力推动数据资源赋能城市交通治理,提升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遵循网络优化强功能、跨界融合增动能、高质量发展提效能的发展思路,以枢纽升级、湾区一体、多元融合、质量引领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助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协同、融合、一体化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为深圳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先行引领、稳步推进。坚持交通先行,充分发挥“开路先锋”作用,适度超前做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布局,严控建设实施过度超前,打造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标杆,支撑深圳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成交通强国作出深圳贡献。
协同联动、统筹融合。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跨方式、跨领域、跨城市、跨产业的规划建设统筹。加强交通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强化交通与相关产业协同联动、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促进枢纽、通道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民至上、公平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灵活适应交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持续提升出行便捷化水平,完善无障碍设施,提高出行品质,营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出行环境。
创新驱动,智慧引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先进信息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在国际枢纽建设、区域交通协同、城市交通治理等方面率先应用。
绿色转型,安全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探索高效集约、生态友好的交通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稳定。
(三)发展目标。
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1和“123”快货物流圈2,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3。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
1“12312”出行交通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2“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3“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构建广覆全球、畅行湾区的通道网络体系。建成畅联全球、海陆空一体的国际运输通道,联通国际国内的远近洋、干支线、内外贸相结合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欧美创新城市点对点直通、东盟及东北亚4小时高频直达、“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及时响应的航空网络逐步成型,通达亚、欧、非大陆的国际班列网络全面形成。建成融入国家交通主骨架的“5轴9向”对外运输通道,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连通全国主要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区域,4小时高铁通达泛珠三角主要城市,6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快速交通网,形成以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为主体、水上和低空交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建成“湾区1小时、内湾半小时”交通圈。
专栏一:国际运输通道布局
依托国际枢纽海港,发展港口外贸航线,打造经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通达世界主要贸易港的海上国际运输网络。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完善直达全球重要城市的航线网络,打造至东南亚、东北亚、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大洋洲的空中国际运输通道。
以中欧班列为重点,打造经陆路至欧洲、中亚(西亚)、蒙古(俄罗斯)、中南半岛、南亚的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专栏二:区域运输通道布局
深圳至长三角主轴
方向1:深圳-福州-宁波-上海。方向2:深圳-河源-杭州-上海。
深圳至京津冀主轴
方向1:深圳-赣州-雄安-北京。方向2:深圳-广州-郑州-北京。
深圳至成渝主轴
方向1:深圳-广州-永州-重庆/成都。方向2:深圳-江门-肇庆-重庆/成都。
深圳至北部湾、滇中主轴
方向1:深圳-珠海-南宁-昆明。方向2:深圳-湛江-昆明/海口。
深圳至香港主轴
方向1:深圳至香港。
——打造世界一流、高效衔接的交通枢纽体系。建成高效辐射的海陆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引领亚太的一流港口和航运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