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明
我的家乡宁乡沩山,人杰地灵,一点不假。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和时任中央内务部长谢觉哉,就出生在湖南宁乡沩山区沙田乡。谢老回家乡写的一首诗,我记忆犹新:“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清水堪洗脚,门前大树好遮荫,六月冷冰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故乡情结。地灵就更值得欣赏:沩山区,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就像一个碗一样,周边山峦叠嶂,郁郁葱葱;山下小桥流水人家,稻浪随风飘荡的时候,笑弯了腰的稻谷黄灿灿。
特别值得人们点赞的是沩山密印寺离我家18公里。翻过沩山就到。密印寺是中国禅宗五派之一沩仰宗的祖庭。整座寺庙为全古式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虽历经磨难,但仍幸存,香客、游客常年奔涌相至。作为中国南方一大名寺古刹,密印寺不仅在中国佛教界有较大影响,而且在日本、东南亚地区也享有盛誉。
密印寺位于宁乡大沩山腰,依次建有山门、莲花广场、莲花池、钟楼、鼓楼、寒山殿、万佛殿、警策殿、禅堂、祖堂、藏经殿、斋堂、放生地等。寺内正殿供奉一万两千多尊大佛,千手千眼观世菩萨高耸后殿,颇具观赏价值。此外,还有油盐石、龙王井、狮子岸、祖塔、裴休墓等古迹,以及沩山十景之一的“白果含檀”,游览内容非常充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毛泽东曾在这里留宿,屋舍至今保持原样,成为人们竞相参观的首选。
我和夫人对密印寺怀有特殊的情感。1982年,夫人就在沩山中学教书。那时的沩山中学就在密印寺内。教室是简易的红砖瓦房,教材教具和课桌黑板还比较简朴。1982年我从新疆吐鲁番铁道兵部队回家探亲和接夫人和儿子到部队(夫人的随军手续已办好)。从我老家直田带着2岁多的儿子去沩山中学,探望儿子他妈。当时通往沩山中学的路是一条简易的沙石盘山公路。每天从巷子口通往沩山中学只有早上8点的一趟班车。带着儿子,提个米黄色的皮箱,抱着儿子坐在班车里,坐到沩山最高峰九折崙,往下一看,如同坐飞机往下看景观一样。
到了沩山中学,进门时,先经过密印寺里的万佛殿,当时万佛殿里有大大小小的金佛一万多尊。最大的佛手掌可睡一个人。当时的沩山中学就在万佛殿的左边。夫人的房间在学校厨房后边一间光线很暗又潮湿的房子,床铺上铺的是稻草篾席子。解放军和解放军的儿子光顾寒舍,增加了不少欢乐。解放军"新人"第一次来学校,自然引起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关注。
那个时候,物资还比较匮乏。教师们来看我和小孩,我夫人热情地泡碗沩山青茶递上,我把从新疆吐鲁番带回来的葡萄干和大葵花籽给老师们吃。我和夫人商量,还花钱买电影票,专门给老师和学生们放了一场电影。记得电影的名字叫《柳堡的故事》。
展开全文白天夫人要上课,也没时间陪我和儿子。我就带着儿子在密印寺周围玩,记得当时密印寺右边有个供销社,我几乎每天给儿子买个5分钱的发饼(类似于现在的月饼)。儿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经常去摸万佛殿的佛像。经常问我那几大金刚叫什么名字,其实我也说不清楚。
45天(新疆部队干部比内地部队干部一年多15天假)假期到了,也快到6月底了,夫人即将离开朝夕相处的教师们和学生们,真的难舍难分。记得我们三人离开沩山中学时,她班上的同学送出密印寺,女同学难舍难分流下了眼泪,。男生们频频挥手说:李老师,再见!我们三人在大佛前磕了头,心里许愿:祝同学们考个好学校。也祈求全家平安幸福!还在金佛手上摸了摸,留下我们的"密印"。
弹指一挥间,这一别37年了,夫人很想故地重游一次。今天天高气爽,室外温度最高15°,在照顾夫人91岁母亲之余,我俩决定徒步去沩山密印寺。早上8点开始出发,没有带任何东西,轻装简便,悠闲自在,行走在去沩山密印寺的路上,我俩边走边聊,边看风景,先经过山底下盆地两旁的村庄,农村变化真大:楼房林立,一个比一个漂亮,小车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走入沩山,原来的石子沙路已被水泥路代替,路两边森林茂密,保护环境,防止森林火灾的标牌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走在盘旋公路上,我们还背诵了毛主席"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夫人还说,当年她教的班上,有个叫杨令鹏的同学,学习特别认真刻苦。后来听老师讲,他考上重点高中,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
上午十二点,历时四个小时行走,我俩终于来到了沩山密印寺。时值中午,游人们都在吃饭,趁广场人少,我俩先照相。眼前的密印寺,与37年前的密印寺相比,经过整修,一切都变了。成了四星级旅游景区。特别是夏天,这里是避暑圣地。来避暑游玩的人很多。空气新鲜,泉水甜甜,沩山茶,沩山擂茶,更是闻名遐迩。
为了测试体能,下午我们还是按原路返回,除了参观和吃中午饭的时间,历时8小时40分,我俩来回共行走了72华里,走到离家只有几公里的时候,脚掌心有些痛,我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都能走,我们继续走,不坐车,坚持就是胜利。哈哈,真的坚持下来了!真的很高兴,又一次游了密印寺,又留下了"密印"(脚印)。
2019年12月4日于宁乡直田。
责编 杨春林【船山渌水】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