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湖南日报
“你是哪里人?”
每次别人问起,阿黄都会犹豫好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最简单的问题。
阿黄父亲是广西人,母亲是长沙人,她出生在永州道县一个军工厂,不到18岁,父母所在的工厂搬迁到了湘潭。所以,她自己也会困惑:“我到底是哪里人?”
阿黄是三线子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动荡,中国周边局势紧张。为备战之需,国家在西南、西北和内陆偏僻的“三线地区”建设大批隐秘的军工企业,阿黄父母所在的工厂,正是一家专门生产迫击炮的工厂。
工厂位于道县寿雁镇,坐落在都庞岭下、洑水河畔,绿水青山,丛林掩映,风光极美。周边几座山中隐藏着好几个大溶洞,正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钻洞”的选址要求。工厂的车间厂房,大多建在4座大溶洞中,从外面几乎看不出这里是座近万人的大工厂。
回想度过了整个童年的厂区,阿黄现在都觉得幸福。厂区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有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还有食堂、商店、电影院、灯光球场、小市场等等,各种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她最开心的是,夏天可以拿着票到冷饮厂吃冰棒,冬天进澡堂洗热水淋浴。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真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不过也有烦恼。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军工厂的民俗、民风和语言都有别于周边。阿黄小学毕业后,父母将她送到了城里教学质量更好的道县一中上学。由于厂里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沟通方便,大家都是用普通话交流,阿黄从出生起,就没有学过道县话。到城里上学后,为了融入大家,她也尝试学说道县话,但说得太不标准,自己别扭,别人听了也觉得好笑,最后索性不说了。而且,由于厂里各种福利待遇好,在别的同学眼里,她们是另外世界的更有优越感的群体,于是无形中和她们也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从那时起,尽管同在一个校园,她偶尔也会有一种异乡人的孤独。
1990年前后,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军工厂走出大山,搬迁到了湘潭市,变成了“湖南液压件厂”,阿黄全家随厂迁往湘潭。她在湘潭上了一年高中,同样也没有完全融入湘潭当地的生活。后来上大学,在一群操持乡音的同学中,阿黄因为一口普通话而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有时甚至会有些尴尬。慢慢地,不论是道县还是湘潭的同乡聚会,她都很少参加了,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她都觉得没什么归属感。
时代变迁,曾经无比辉煌的军工厂,已然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那个废弃在偏远大山里的工厂,永远深藏在她的心里。
2005年,她带着4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到工厂。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她仍然无法想象眼前的残垣断壁、破败空城的情景。偶尔有几间好一点的屋子,被周边农民占用了,他们坐在门口,警惕地盯着侵入他们领地的陌生面孔。阿黄牵着儿子穿过半人高的杂草,找到一栋拆了门窗、瓦片掉光的红砖平房。站在门口,她有些发懵,许久,她才抚平情绪,慢慢告诉儿子,这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家。
后来,她又专程来过几次,厂区一次比一次破败得厉害。终于,2021年那回,她发现那排曾留给她无数童年欢乐的红砖老屋,彻底倒塌了,只留下一面长满青苔的砖墙。偌大的厂区,唯一还有一丝商业经营氛围的地方,是一个溶洞餐厅,那里曾经是繁忙的生产车间。
展开全文2023年端午,阿黄再一次回到厂区。多年无人打扰的树木,在这里野蛮生长,如森林般高大茂密。她带着长沙过来的朋友,在厂区里游走,向他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有一刻,她突然有点想哭。她说,她不知道,那是不是回到“故乡”的感觉。
隐藏在大山里的军工厂,绿水青山,恍若世外桃源
山里的溶洞,改造成了生产厂房
工厂里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当年的职工医院
厂里的子弟学校,离家只有几百米距离
这两栋保存稍好的房子,是当年厂办公楼之一
工厂搬迁后,铁栏杆围着的区域,曾作为经营场地短暂出租,现在也开始破败了
多年无人打扰的树木,在这里野蛮生长,如森林般高大茂密
昔日溶洞里繁忙的生产车间,现在成了一家溶洞餐厅
偌大的厂区,只有这个溶洞餐厅还有一丝丝商业氛围
这个山洞,也是当年一个生产车间,现在被人租赁用作酒窖
另一个荒废的山洞厂房,体积庞大,当年汽车可以直接开进去
阿黄童年生活的红砖平房,已彻底倒塌,只剩下一面断墙
废弃多年的厂区,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荒凉萧条
(此组照片2005年至2023年摄于湖南道县原国营湖南东升机械厂旧址)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