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归属安阳市管辖,目前为省直管试点县,与濮阳、延津、浚县、长垣、封丘、内黄接壤。县城道口镇南距郑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阳市70公里,东北距濮阳市53公里,西南距新乡市70公里,西北距鹤壁新市区25公里。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171万亩。辖1新区10镇12乡,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
行政区划
滑县县辖10个镇、12个乡:
镇:道口镇、城关镇、白道口镇、留固镇、万古镇、高平镇、上官镇、牛屯镇、王庄镇、老店镇
乡:焦虎乡、枣村乡、四间房乡、八里营乡、赵营乡、大寨乡、老庙乡、桑村乡、慈周寨乡、瓦岗寨乡、半坡店乡、小铺乡
历史沿革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春秋时,滑县为卫国的曹邑。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至明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17年,改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划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属安阳专区。1983年成立濮阳市,归濮阳市。1986年2月,濮阳市的滑县、内黄县改属安阳市。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滑县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
气候环境
气候湿润,雨量较充沛,平均气温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时,无霜期201天,适宜 小麦、玉米、金银花,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农作物生长。
经济发展
2010年滑县生产总值(GDP)为135.9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3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24亿元,同比增长17.2%,工业增加值为47.72亿元,同比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44亿元,同比增长8.5%。三次产业比重为38.5:39.9:21.6。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税收收入21938万元,同比增长22.6%;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3.1%,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6509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23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2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27元,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56.51元,增长10.4%。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县粮食总产125.4万吨,首次突破25亿斤大关,继续保持全省产粮第一大县地位,蝉联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五连冠”。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启动仪式在我县举行,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小麦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粮油、家畜、家禽、林木、棉花、瓜菜“六大产业链”开发,新建和培育了神华面业、嘉禾牧业、柏林饼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4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个、优秀(先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家。占地3200亩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已有20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道口烧鸡加工园入驻企业10余家,基本形成了集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展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聚集区。高效农业成效显著。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1万亩,总面积达到32万亩,建成高效农业百亩园5个、千亩方3个、万亩区2个,被国家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林业建设取得新成绩。营造防护林4200亩、速生林2000亩,新建林网5万亩,完善林网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60万株。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创建全省畜牧业强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县新建畜禽养殖小区29个、规模养殖场1120个,总数分别达到101个、1.04万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6万吨、9万吨和5200吨,分别增长18.2%、16.8%和8.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田1.3万亩、节水面积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将我县的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广。获得了全省“红旗渠精神杯赛”奖牌。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县共落实各项补贴1.68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31万户,累计达到5.4万户。解决了4.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达到15.5万人。
科教文卫
滑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0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3所,初中91所,小学6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在校生共241290名。其中高中在校生14535名,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11549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986人,初中在校生75523名。小学在校生138120名,其它学校(园)在校生13212名。全县中小学教职工13186人,其中专任教师9967名。
全县卫生系统共有27家公立医疗机构,其中包括滑县人民医院、滑县中医院、滑县中心医院等3家县级医疗单位,22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两家防疫保健机构。拥有1230张床位。全系统1671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3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23人,中级职称者234人,初级职称者455人。房屋总建筑面积9086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90万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价值866万元。
旅游景点
滑县民俗博物院:为国家2A级景区,位于河南滑县道口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距郑州150公里,北距安阳70公里,西距107国道30公里,106国道、阿深、济东高速贯穿南北,省道、城乡公路交叉纵横。滑县民俗博物院是经过三年的论证、征集民俗物品、展厅建设和设计布展等准备工作,于2005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设婚俗厅、纺织厅、生产厅、生活厅、民间工艺厅五个展厅和文源。这些物品绝大部分目前已经停止使用,有些已非常珍稀。滑县民俗博物院自开业以来,来院参观游人络绎不绝,截止目前,共接待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有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老人,学生等等,著名作家刘震云、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王怀让、肯尼亚纳库鲁市市长本森·姆旺基等先后来此考察、指导工作,并作出了高度评价。本森·姆旺基市长在留言中这样写道:“我参观滑县民俗博物院后,感触颇深,古老的民俗物品,承载着辉煌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惊叹”。
卫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八里营乡殿上村,故称楚丘。卫懿公当政时,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后北狄入侵,卫国战败,卫懿公兵败被杀,被北狄人吃掉,只剩一肝。当时一位旧臣怀抱君王之肝痛哭不已,最后竟然剖腹,将君王之肝放入自己腹中,自己做了陪葬,这也就是尸位素餐的来历。卫国经历此次浩劫,几乎灭国,后经齐桓公帮助卫文公才得以复国,迁都楚丘(也就是今八里营殿上村),卫国的首都也从淇县迁到了滑县。后因黄河泛滥,卫国国都又北迁濮阳的帝丘。虽然卫国国都在楚丘不长,但是留下了不少遗迹。比如卫国的都城遗址(大跃进中被毁),并且出土了大量陶器物品,人殉,和墓葬。但是因疏于管理,这些出土的文物大多流落于民间,更有甚者竟有盗墓者明目张胆的掘墓,现在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已是无迹可查,无址可寻。可以说遗迹被破坏殆尽。据传卫庄公死后,其陵寝建在周围,但是年代久远,已无据可考。至今周围农村农家还能见到古砖,陶器等文物。如能收集,也是一个补救的机会,相信会对研究卫国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家遗址:位于大寨乡张家村东南半公里处。遗址长和宽各120米,面积1.44万平方米,稍高于周围耕地。1984年秋,文物大普查时发现,文化层厚度不均,有鬲足、灰色陶片、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1985年4月,在遗址西南部又发现很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属仰韶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遗址:位于赵营乡中新庄村东80米处。该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8万平方米。从遗址西边断层看,文化层厚度约1.5—3米,地表散存大量的灰色、黑色陶片纹饰为方格纹、粗绳纹、细绳纹、人字纹等;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陶胎薄而坚硬;还有红陶钵、夹砂鼎、绳纹鬲、蚌屑、石斧等器物。经鉴定为仰韶文化遗址,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岗军点将台遗址:位于瓦岗乡瓦岗村东北半公里处,面积约1334平方米,高约2.5米。遗址附属文物有大铁斧、石槽、水井。1973年于此设立保护标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介绍,隋朝时候,瓦岗紧邻黄河。因为黄河多次泛滥,使这里沙丘起伏,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击。此外,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称军事战略要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园二十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沿袭至今。
明福寺塔:坐落在旧县城内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塔高40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边形,七级密檐式。塔耸立于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径6米,其身中空,第二层以上,东南西北面各辟圆弮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雕刻有斗拱、莲花瓣、飞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横排面砖,上
欧阳书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书院内建有富丽堂皇的画舫斋和秋声楼。画舫斋是欧阳修的“燕私之居”,为欧阳修所造,秋声楼位于画舫斋之后,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得名。整座书院堪称滑县内一大胜景,历来贤尹多会于此,作为育人之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损
皇姑寺塔:位于半坡店乡皇塔村中学校院内。明代有一皇帝之女,路过此地,得病身死,为纪念她,于明正统九年(1443年)二月修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塑有皇姑泥像,改名皇姑寺塔。塔为宝瓶式七层六棱形砖塔,塔顶为一亚腰葫芦形铁刹。塔高11米,下有台阶,高2.62米,周长22.3米,台阶正南的踏垛长2.8米,宽2.25米。
天锡殿:位于万古乡古村,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古庙院内还筑有玉皇阁、千佛阁、盘古二楼、转转楼、关爷殿、泰山殿、米神殿、钟鼓二楼、吉神庙和东庙和东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天锡殿。殿为歇山顶,青砖砌墙,木结构,有12个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顶上是青、黄琉璃瓦。殿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0.4米,高7.2米。殿南边有香房、弮棚顶、八个石明柱,上有雕刻。门脸前边房檐下有透花木雕。民国年间,当地群众曾经捐款修葺。今西墙倒塌,房顶琉璃瓦残缺甚多。
地方特产
滑县地方特产闻名遐迩。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的道口烧鸡,曾被列为宫廷御用品,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型称绝四方,数百年来享誉国内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等深受人们喜爱。
滑县木版画:始于唐朝,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滑县木版画、木版年画一直坚持手工制做,工艺精细,人物造型粗犷豪放夸张,线条刚劲有力、饱满匀称,颜色艳丽,是集收藏、装饰、实用与研究价值于一体的艺术精品和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滑县木版年画目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屯琉璃盆,琉璃瓦:老店镇常屯村地处黄河故道,曾以烧制琉璃盆为主。最早可追溯到早在元末明初。在90年代以前塑料盆、不锈钢盆尚未普及时,是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该村烧制的琉璃盆畅销豫北及周边各地。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生产使用。
滑县发现宋代古船:两艘北宋古船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新区寺庄村东北,与北宋时期的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的船只极为相似,年代早于著名的“南海一号”。两艘古船保存状况不甚理想,从中出土器物包括破损的瓷器、陶器以及少量的生活物品如席纹、簸箩、编织物等。1号古船全长25.5米,船型较完整,构件多遗失;2号古船残缺,船体残长23.6米,各种构件基本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