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扬/搜狐城市
2022年,山东全省GDP达87435亿元,增速3.9%,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是前六位中增速最高的省份,也是前三经济大省中唯一增速超过全国水平的省份。
山东16市中,除威海外,其余各市增速全部超过3%的全国增速,最高的烟台增速达到5.1%,“均衡大省”绝非虚名。
其中,青岛经济总量达到14920.75亿元,排在省内第1、全国第13位;第二位的济南被福州、泉州超越,但略高于合肥,守住了全国前20的位次。烟台顺利迈上9000亿台阶,是“万亿后备军”中的耀眼明星;末位的枣庄也攀上2000亿台阶,让山东成为继江苏之后,第二个实现全员超越2000亿的省份。
疫情袭扰之下,山东为何能实现高增长?我们从各市数据中一探究竟。
省会经济圈:
济南疲软 淄博率众狂奔
作为山东的“双核”之一、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济南在2022年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3.1%的经济增速,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在省会经济圈7市中垫底,放在全省,也仅高于威海。
从经济数据来看,济南主要受累于工业疲软和消费低迷。2022年,济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2%,表现尚可,但“含金量”更高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6%。分类别来看,济南工业主要靠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石油煤炭加工业的拉动,而下滑最严重的汽车制造业降幅达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出现了4.8%的下降。
济南也看到了自己的短板。2023年,对规上工业,济南提出了一季度力争增长6.5%、全年增长6.5%以上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山钢新旧动能转换、弗迪电池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吉利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高功率芯片、圣泉生物基硬碳负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投产达效。对消费市场,甫一开年,济南就安排了9100万元激励文旅消费,并出台了专项促消费文件,拉足了“大干一场”的架势。
相比济南,淄博、德州、东营、泰安、滨州、聊城等同属省会经济圈的“小弟”们,表现都可圈可点。6市中GDP总量最高的淄博,增速也是最高,同比增长4.7%,位列全省第二,最低的滨州,增速也达到3.9%。
其中,工业的支撑和投资拉动比较明显。除滨州外,5座城市的规上工业增速在5.8-10.5%之间。6城的投资增速在12.4-18.5%之间,在全省均排在前列。淄博的高端化工和智能装备制造,东营的绿色石化、泰安的锂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贡献明显。
虽然2022年省会经济圈整体表现不错,但长久来看,经济圈发展离不开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新的一年,济南还需加油。
胶东经济圈:
青岛增速不及烟台 威海垫底全省
作为全省经济第一大市,青岛2022年的表现称不上突出。虽然3.9%的增速在全国前15城市中已能排进前三,仅次于长沙和武汉,但放在山东省内,却不太够看:规上工业增速3.8%排在倒数第4,投资增速4.5%排在倒数第5,社消零总额下降1.4%并列倒数第4。
个位数的外贸增速放在全省也是倒数,但考虑到青岛数倍于省内其他城市的外贸规模,增量还是颇为可观。受益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青岛港作为北方第一大港,实现了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双跃升,超越广州港排名全国第四。占青岛生产总值比重高达62%的第三产业,实现了4.5%的增长,为青岛全年经济添上了一笔亮色。
无论是在胶东经济圈内还是山东全省,2022年最璀璨的星无疑要数烟台:全年实现GDP9515.96亿元,距离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去年,烟台不仅5.1%的增速冠绝全省,804.11亿元的GDP增量也超越济南、青岛,位列山东第一,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10.9%。
作为“优等生”,烟台经济数据几乎没有短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领跑全省,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全面开花;投资增速8.5%,出口增速52.7%,社消零总额更是在全省负增长0.2%的情况下,实现了0.5%的正增长。
2023年,烟台提出预期目标增长5.5%以上,大概率将成为山东第三座“万亿城市”,山东经济格局也将从“双子闪耀”逐步迈向“三核引领”。
胶东经济圈的其他城市,则不那么乐观。潍坊、日照增速分别只有3.7%、3.8%,威海更是只有1.5%,是全省唯一增速低于全国增速的地级市,省内排名也掉出前十。[注:按2022年初公布的数据,威海2021年GDP为3463.93亿元,排在山东省第10位,按最终核定数据,威海2021年GDP为3359.75亿元,排名第11位。]
从数据来看,威海受投资、消费拖累严重: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9%,其中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超过30%,全年社消零总额下降4.4%。生产端看,威海二产全年负增长0.3%,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5%。与兄弟城市相比,威海缺乏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的强力支撑,在疫情和房地产低迷的双重夹击下,难免掉了队。
作为省内实力最强、经济占比最高的经济圈,胶东尚需好好修炼“内功”,找准定位、抱团发展,才能担起“强龙头”的重任。
鲁南经济圈:
临沂增量喜人 枣庄增速最高
山东三大经济圈中,鲁南涵盖城市最少,仅包括临沂、济宁、菏泽、枣庄4市,占全省经济比重不足20%,并且没有出海港口,缺乏强有力的“带头大哥”。但2022年,鲁南4市均交出了靓丽的经济答卷。
四市经济增速全部在4.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了7%以上的增长,尤为难得的是,四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全部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这些成绩,与近年来鲁南4城明确的城市定位、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以及积极对接长三角的战略密不可分。
以近两年频频破圈的菏泽为例。2022年,菏泽GDP迈上4000亿台阶,已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8位。菏泽依托省内的化工产业优势,着力将高端化工打造成核心产业;依靠上海和苏州创新链源头,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产业规模以年均30%的增速裂变;将特色牡丹发展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旅游的产业链,电商产业也做得风生水起。
类似地,临沂确定了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文化旅游“后花园”、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三步走”战略;济宁定位“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接长三角;枣庄更是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在动力电池领域分得一杯羹,剑指“北方锂电池之都”。
2022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但能在头部省份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