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位于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约60公里。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更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目前,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分为三个参观区:展馆参观区、地道参观区、抗战民居参观区。
焦庄户一带是反抗日本侵略军较早的地区之一,该村1933年支援长城抗战,1935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建立的冀东伪政权,1938年参加冀东武装暴动。1940年焦庄户成为抗日游击区,当时隶属冀东抗日根据地,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焦庄户是冀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地道战最早的地区。在艰苦的抗战年代里,焦庄户村民利用地道与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原始地道的剖面模型展示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
参观者进入纪念馆,首先参观的是展馆参观区,这里利用图片资料和历史物件以及声光电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日军暴行、焦庄户村旧貌及地理位置、地道战的创建、焦庄户儿女抗日救国等内容。
在这个展区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原始地道剖面模型。剖面模型最高处是1.6米,最低处1.2米,平均高度1.48米,两边小孔内放置的是当年在地道里面使用的煤油灯。模型上面中间陈列的是当年挖地道的工具,两边陈列的是民兵使用过的红缨枪。
通过这个剖面模型参观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道的结构。焦庄户地道是焦庄户人民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他们把初期简单的隐蔽单口洞连接起来,在地道内安装上翻板、陷阱、暗堡等,还设计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形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的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
焦庄户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从1943年到1948年共战斗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30多人,俘虏敌人100多人,击毁敌军车一辆 ,缴获武器100多支,子弹3500多发和电台1部。由于战绩卓著,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1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正如焦庄户民兵地道歌唱的那样: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
地道战的发明创造——翻板
在纪念馆介绍地道的展板中,地道翻板示意图是最为吸引人的图片。翻板堪称地道战的发明创造,正是翻板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地道的防御能力。最初村民挖地道大都是平着挖,但是这样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敌人找到洞口以后,就会点着柴火往洞里扔或是往地道里灌水,给村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1944年冬天,三通顺联合县教育科长徐进来到焦庄户村,他向焦庄户村长马福介绍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改造地道的好办法——翻板。
翻板的剖面图如同汉字的“凹”字,就是把地道平掏一段以后,就直着往下挖,挖一丈多深,再往前掏一丈多远,然后返上来,最后再平着往前掏。“凹”字的两个上角是出口和入口,在出口和入口各装上一块板,再垫上黄土,泼上清水,就能把地道截断了,这样不但能防烟、防水,还能防毒气。
在徐进的指导下,焦庄户民兵中队发动全村群众,先设计、后施工,开始了改造地道的艰巨工程。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改造好了地道,还掏出瞭望孔、射击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自从地道内修了翻板以后,敌人来了,地道不敢进,打又没处打,放烟、灌水也没用,还经常挨冷枪,彻底拿地道没了办法。
“堪称焦庄户地道创始人”村长马福
焦庄户村第一任村长马福堪称焦庄户地道的创始人,为此纪念馆特意在展厅的展墙上展出村长马福的照片和事迹,展厅内还有一座马福的雕像。马福当年人称“老统一”,1938年入党。1942秋,村里成立支部,马福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政权公开马福担任焦庄户村民主政权第一任村长。马福在与敌人多年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挖地道,与敌人开展地道战的大胆设想。于是他组织全村群众挖地道,运用地道战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取得了辉煌战绩。
真实的地道遗址
焦庄户地道遗址堪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地道遗址位于地道参观区内,在这里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地道,去亲身感受当年那段峥嵘岁月。现在地道参观区内供游客参观的地道为830米长。为更好地展示当年的战争历史场景,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还恢复了30米原始地道。
地道内十分窄小,仅容一人通过,而且由于地道高度不够,一般个子稍微高一些的人要稍弯腰前进。在地道内,讲解员不时提示参观者观看陷阱、瞭望孔、通气孔等设施。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自去爬一爬“翻板”。“翻板”十分窄小,人要极小心地顺梯子爬到顶部,再翻转身子从另一个梯子爬下到另一段地道内,稍微胖一点的人都难以通过。
在地道中,参观者还可以看到作战指挥部、会议室、休息室等设施。不仅如此,参观者还会发现地道简直就像迷宫,有时候从这条通道出去绕来绕去又会绕回原地,如果不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很容易就迷路了。
在地道内参观的最后部分就是原始地道。在原始地道内,纪念馆特意播放电影《地道战》的歌曲:“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这熟悉的歌声更是让参观者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那段历史。原始地道平均高度149厘米,最低处仅高60厘米,地道内运用国内首创的玻璃钢与环保黏合剂技术,对地道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由于这种技术没有破坏地道的外观,所以参观者还可以看到当时挖掘地道的历史痕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地道的原始风貌。
抗战民居展区
出了地道参观区,就来到了纪念馆新开辟出来的抗战民居展区。在这一展区里主要展出的是复建的抗战时期的民居和战略设施,主要有:抗日群众生产工具展区、支援前线小院、老四区区公所、民兵指挥瞭望楼、宋邓支队居住处、马文藻故居、马文通烈士就义处、民兵指挥部、十四军分区司令部等。老四区区长朱小轩、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曾雍雅曾在焦庄户村从事抗日活动。
在这些复建的抗战建筑中老四区区公所是参观者主要参观的建筑。焦庄户村随着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逐步成为解放区,先后成为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平(谷)三(河)蓟(县)联合县的第四区,俗称老四区。老四区创建于1941年3月,朱小轩任区长,当时区公所就设在焦庄户村。走进复建的老四区的区公所,参观者可以看到,屋内陈设如同普通民居。外屋是农村常见的灶台和吃饭用的方桌,里屋有土炕和桌椅等简单的家具,墙上张贴着一些简单的规章。
抗战民居展区里的瞭望楼
在抗战民居展区中有一个大空场,场地中有一座高大的瞭望楼。这座瞭望楼是当年焦庄户民兵开展地道战时登高侦察敌情使用的。这座高大的瞭望楼可以算是纪念馆中最大的实物展品了。
瞭望楼所在的这个空场,原是娘娘庙旧址,附近村民经常前来祭祀,并举行丰富多彩的集会活动。后来娘娘庙破败坍塌,1947年在此处建起瞭望楼。
1948年2月28日深夜,蒋匪军63师伙同附近几个县的地主武装大约1400余人,偷袭焦庄户。焦庄户民兵利用地道、地堡和瞭望楼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死伤多人。到中午时分,敌人又增加兵力并调来火炮轰塌了瞭望楼。在县支队和邻村村民的支援下,焦庄户村民顽强作战,最终打败了来犯的敌人。敌人拖着几十具尸体和伤员狼狈逃走。此后,焦庄户民兵又在原址重建起这座瞭望楼,楼共分为五层,高达18米,可居高临下侦察敌情。侦查民兵一旦发现敌情,立即拉响瞭望楼前的铁钟,村民听到钟声,迅速投入战斗。瞭望塔底层与地道相通,可以迅速转移到地道继续战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