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岁月,那是由他自己生命历程里一个个琐碎的故事,一组组时空的片段交织、汇集而组成的。
它像一条时而平缓流动时而湍急的河流,因而有人说岁月如流。又像一条时而坎坷起落时而曲折迂回的道路,因而有人说岁月峥嵘。不论岁月如水般易逝,还是岁月变幻而沧桑,所有的所有,都会编织成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独有的缤纷年华和如梦的记忆。
世事异彩纷呈,世象光怪陆离。每个人的人生岁月都不尽相同,有的五光十色,有的淡泊无华。无论辉煌华丽还是黯晦苍白,无论尊贵雍容还是低贱落魄,都是人生,都是每个人必须经受的岁月的磨砺。
回望我自己的岁月,只觉得它是呈现出一片青绿,隐隐冉冉,若浓若淡。因为自小喜欢种植,总爱弄点绿叶红花来相伴相随。长大时,又喜欢上了游山玩水,喜欢置身到大自然无垠的绿色世界去行行走走,于是便期望自己从此的人生可以充满绿色,可以守着与繁华隔世的绿,逍遥自在地活着。
我的人生旅程确实也充满绿色,小时念书的时候,城里人口少街道短,上完课出校门几步就能跑到郊野去,趟进那条清凌凌的小河里捉蟛蜞捡河蚌,还可随时跑上软绿湿滑的田埂去东走西逛,因而可以从稻苗分蘖看到金穗摇枝,可以从野地春草的嫩绿看到田垄冬树的苍绿。
青春的岁月总会对应着青春的脚印,一个跨步,我有幸去到更加绿意葱茸的地方──海南岛。那里可真是绿色的世界,五指山青峦起伏,南渡江绿野苍莽,到处是蓊郁葳蕤的原始森林,到处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到处是生意盎然的绿色,整个海岛都绿得汪洋浩荡,绿得深沉浓郁。正是得益于海南岛上这片生气蓬勃的绿,让我心充盈踏实,有如绿水静波,从而得以坦然度过那七年艰苦的垦荒生活。
上山下乡之路,天宽地广,的确可以练就人生旷达之气。经历过知青生活磨练的人,多少总会有些不同的精神样貌,这里面,就有因为是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过而被原野山水陶冶出来的形质,所谓的山赋品形,水毓气质是也。这气质,应该就是绿色的,钟灵毓秀的。
即便是回城工作,离大自然远了些,但是和绿色亲近的心思,却从未停止过。每年三月,单位例行的植树活动,我都会踊跃参加,积极的态度让我谋取到这辈子唯一的所谓官衔──单位里的“绿化委员”。自然而然地,每逢遇到机会,比如出差,比如公休,那就是我欢喜雀跃地跑向广阔天地,去登山临水,漫游绿色大自然的时候。
徜徉在广袤原野无边绿色世界里的人,会被漫山遍野舒缓飘卷的绿浪,把他从世俗带来的一身尘垢洗濯得干干净净,人影被染绿了,思绪也被染绿了,心灵就会因此变得澄澈荡然,通透莹亮。
许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老爱去爬山涉水,山高路远的.那么辛苦。他们是不知道,每一次的山水相会,都等于是一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洗礼;是一种能够穿越千山万水的巡天遥望,一种可以超尘脱俗超然万物的朝圣。走得越多越远,久而久之,恍如真的就让自己的心灵栖息在那无边无际的绿色自然里了。
当代作家白落梅写道:“在四季分明的自然风景里隐逸,醉卧于丘壑,携月于林泉,长歌于野径。在水月无形、隔世忘尘的意境里悟出另一种人生真谛。”
电视节目里,有位旅行者讲过一句令我感触的话:“走的地方越多,看到的世界越大,感觉人的物欲越淡泊。”
作为一个习惯带着思想去旅行的人,我对上面两位思想者所说的话,极具同感:只有潜心深入自然,与之相汇相融,方能抵达物我两忘的境界。
年少时,只是单纯地喜欢绿色,是因为感觉绿色的植物会给自己带来舒适和快乐,却不明白绿色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意义。直到走过大西北,从新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一路看去的、简直无沿无涯的荒漠与戈壁滩,没有生命的迹象更没有盎然生气,只有漠漠天际下浩瀚的灰暗苍黄,跟焦土灰烬一样的颜色。才知道并懂得了,原来我所钟爱的绿色,其代表的意义,就是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其实都和自然界紧密相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岁月里,也都匿藏着绿色的底蕴。所以,我从前曾经希望自己的岁月是绿也葱茏的这个意念,是完全对的。
因而,我们可以如此说道:生命的原色就是绿,一个人生活得越简朴,他的岁月就越显葱茏,郁郁苍苍,绿得澄静绿得安然。我想自己这一辈子走来,一路都有绿色陪伴,就是因为我活得单纯,活得朴实。那些五颜六色的岁月,是由丰富多彩又复杂繁芜的人生历程构造而成的,它们并不属于我。
回望岁月,十分感谢命运对我的眷顾,几十年以来,尽管时时羁绊在喧嚣的红尘里,生活得庸碌鄙俗,却依然可以容许我一直按照自己喜欢的生命本色来生活,可以享受到它所给予的最原始最纯粹的快乐。
也感谢遍布全球地表的绿色世界,这个由阳光空气和水结合而成的、奥妙生命体的完美组合,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无限葱茏的岁月。
附诗一首:
漫山遍野掠过我,
流连的目光。
看着眼前这片鲜绿,
就像看到,
流淌过来的岁月。
从天际匆匆赶来,
掀起层峦叠嶂的绿浪。
泉鸣叮咚,
敲打暮鼓晨钟,
让那团缠绵的紫烟,
郁然而起,
就把心底满满的柔情,
洒向无言的山和水。
好想在蓝天白云中翱翔啊!
却被大地无边无沿的绿,
勾住了魂魄。
把心儿投进清潭,
洗去日久的尘垢;
再交给七色的飞瀑,
那一道晶莹的彩虹。
—— 于是我
就走进了绿色,
这永远流淌的岁月……
知青聚会主持词【篇一】一、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在座的曾经共同在引龙河农场六分场战天斗地的兄弟姐妹,大家下午好!受本次活动组委会的指派,由本人担任主持,既感到荣幸又忐忑不安,好在我知道这次活动凝聚了大家的期盼,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因此,希望兄弟姐妹继续支持和配合以保证这次聚会活动能够圆满成功。下面,有请本次聚会活动的总指挥,我们黑兄黑妹的老大哥徐友群同志为大会致辞(徐友群代表组委会致辞)
二、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毛主席向广大青年发出了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的号召,从那一刻起, “ 知青 ” 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特殊历史时代印记的称谓和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四十年。四十年来,“ 知青 ” 的命运始终和祖国民族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国运衰落的时候, “知青 ” 经历着痛苦的磨砺,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当国运强的时候, “ 知青 ” 又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四十年来,无论是下乡、下海、下岗,无论是曲折、平淡还是辉煌, “ 知青 ” 对自己的命运无怨无悔,淡薄坦荡,因为 “知青 ” 知道, “ 知青 ” 的命运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见证。没有这些就没有 “知青 ” 最丰富的内涵。下面,请本次聚会活动的副总指挥,我们的老大姐屠立平同志带领我们回顾六分场知青一起走过的风雨四十年。(屠立平作中心发言)
三、 四十年来,北大荒那块沃土,引龙河六分场那山、那水、那人 …… 常常令我们思绪万千。还记得一连的指导员王成贵,那个忠厚老实的四川汉子,虽不苟言笑,但内心深处的正直刚毅得到了知青们的尊重,文化程度不高的陈连长,每天清晨窗外传来他那低沉的 “ 起床了!起床了 ” 的召唤时,心里真把他当成了半夜鸡叫的周扒皮,现在回想起来,陈连长真像老黄牛一样勤劳朴实。二连的刘殿国和李显文 , 俩个人一高一矮, 大嗓门却如出一辙 , 刘殿国总是挺着胸膛迈着他那小短腿 , 张嘴叭叭 , 口若悬河至今未改 , 李显文说话激动时瞪着大眼珠子令人难忘 , 三连的史连长当年在知青的眼里就老态龙钟 ,05 年再见他时 , 老史头仿佛返老还童了 , 满面红光说话气如洪钟 , 四连的董玉以及他的神枪手老婆四英子和蚕场的知青们相处的如兄弟姐妹 , 老牟头、邵青山、吴大胖子和李玉,还有那油渍麻花的黑棉袄外套着白大褂的韩大夫,这个朝鲜战场上的卫生员虽然医术不高,但无论半夜三更天寒地冻,只要知青病了,他总是随叫随到…… ,四十年后想到这些人,说起这些事,一切还是那么新鲜历历在目,因为这些对知青们来说,就像一首歌词里唱的 “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 ,这是烙在我们心底的记忆。今天六分场的老领导也来了,请龚伟星指导员、和李树宝队长发言。(农场领导代表讲话)
四、 “ 知青 ” 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一声召唤下相聚在一起。当年的六分场,聚集了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的青年,共同生活和战斗的十年,黑土地为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哈尔滨和天津的 “ 知青 ” 代表也参加了我们的聚会。请他们上台和大家见面。(两地代表分别发言)
五、 “ 上山下乡运动 ” 已经四十年,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 “ 知青 ” 忘记那些岁月,相反,重返当年下乡点看一看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强烈。近几年,六分场也有知青相继回到了农场,不断给黑兄黑妹们带来农场新的信息。下面,请五月份刚从引龙河回来的知青代表李百练发表
六、四十年了 , 风华正茂的知青如今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 , 当年的姑娘们都已退休 ,小伙子也两鬓染霜。是的,我们都已老了,休闲、娱乐、锻炼、养生将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主基调,然而只有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们会觉得自己依然年轻。于是今天的聚会我们增加了文艺表演,下面请听合唱:《北大荒人的歌》、电视连续剧 “ 蹉跎岁月的主题歌 ” 《一支难忘的歌》,领唱:乐善国 刘素英,请听男生独唱:《战士歌唱毛主席》,演唱者:郭晓成,以及耿道全带领 8 个女同胞表演的《海派秧歌》,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演员,也没有艺术的天赋,只有一份热心和怀旧的情,唱得不好或跳得太差请不要笑话。(文娱活动)
七、本次活动经费得到很多热心人的支持和赞助,本着公开和专款专用的原则,下面由吴文玲同志公布经费使用情况。
八、历史都是以文化的形式沉淀和解释的 ,“ 上山下乡运动 ” 也同样如此,下面,由柴三胜同志播放和解说根据大家提供的各类
知青聚会主持词【篇二】四十年前当我们还是一批风华正茂青少年时候,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走出校门,聚集在北方大厦广场誓师,又在喧天振耳的锣鼓声中沿着哈尔滨市区大道奔赴上山下乡新战场 ———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来到了砖厂,开始了挖坑、推土、搅拌制坯,码窑烧砖,陌生而崭新的生活,并在这简单而往复生产流程集结了一种新的情感 --------- 知青战友情。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苍颜浩首两鬓已斑的“老青年”又相聚在此叙说陈情,追忆酣畅淋漓地表达内心的感怀-----知青战友情。
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是一样激动和振奋,共同的知青生活让我们度过了那段人生最宝贵,最纯洁,最浪漫的青春时光。
农场那段人生经历是那么清晰、真切,把我们花一样年华展现完美瑰丽,抹不去的记忆成为一种动力,牵动着我们无尽联系。她还是一笔无价财富,珍藏在我们心里,并传承给我们子女。
让我们难忘的大宿舍里共寝在大通铺上的那些欢乐地趣事;制砖机、坯棚子、大砖窑里挥汗拼搏轶闻。
让我们难忘的每天早饭中的老三样、大饼子、大米粥和大盘的咸菜,每次会战时的大馒头和二两一个的大包子,就连我们的女战友一顿都要吃上五个到七个。让我们难望制坯一组和制坯二组日产八万水坯的大比拼(那时叫劳动竞赛)。
让我们难忘,在数九严冬,我们连续十天在水田挖养鱼塘的大会战;
让我们难忘,在酷热的金秋十月,我们到旱田场参加的那次秋收割稻大会战。
让我们难忘,连续一周挑灯夜战,用我们亲手烧制的红砖建成第一幢小楼,曾一时轰动了整个农场。
这一幕幕的难忘,勾勒出我们青春的轮廓,书写出永不湮灭的历史传记。
那一年的知青大返城,我们都亲身经历记忆犹新,当我们离开香农大地分手时,互相间最美好祝福要用返城户口时的三个概括:农转非。
当我们由乡下人再变城里人时,就如一串断了线的珠子劈劈啪啪地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那时候我们人散了,心也散了,上学的,当兵的,招工的,病返的,家困的,还有的仍然扎根在农场安家的,七零八落。但不管怎样的日后人生,我们都还曾牢记着我们是知青。
让我们共同地说一声:知青万岁,万岁知青!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香农砖厂知青大聚会是应多数曾在一起生活战斗过的知青朋友的要求,为大家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重逢见面的机会。这不仅能使我们回顾人生最难忘的岁月,更难达到进一步地了解,沟通,缅怀知青情,再谈知青谊的目的。
由于今天到场的战友中有些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了(从返城市至今,三十多年了),所以部分战友之间可能有些陌生,但这并阻挡不了我们真情的传递,我看到,刚才大家见面时每一次握手,每一个拥抱,每一声询问和问候,甚至流淌下的那份不可磨灭,刻骨铭心的特殊情感。为了增进了解,加深印象,请我们每位战友起立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
也正是为了这份质朴真诚的知青情谊得以延续,在部分热心战友倡导下,我们以娱乐的形式组织了这次聚会。
今天聚会嘉宾达到100多人。开始我们还担心,究竟有多少战友能响应呢?但一经联系却让人感动,接到通知的战友的.态度都是那么积极和热情。
这次聚会因为时间紧促,准备的并不充分,我们在短时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联络在砖厂工作奋斗过的知青战友,但因各种原因,还是有一部分战友没能前来参加,我们深感遗憾,有待我们在日后再次聚会时加以弥补。
让我们记住1968、1974、1976,三批知情。
让我们记住这些年份的春、夏、秋、冬
今天就让我们打开珍藏近40年回忆,敞开心扉,
尽情地说,尽情地聊吧,痛快地畅谈我们之间的友情
让我们珍惜在那段艰苦生活中产生的战友情意,不忘香坊农场砖厂那片天地为我们结缘的恩情,永结情同手足的关爱;
莫忘当年战友情
香农砖厂原知青
烧红砖炼真心
广阔天地献青春
心相融志相同
莫忘当年战友情
今天再聚会友朋
忆沧桑,任峥嵘
知青情怀再唤起
喜相见 情更浓
尊敬的兄弟姐们们,亲爱的砖厂知青战友们
为了我们知青情谊日久天长
也为了我们今天难忘的聚会
请举起你心中爱酒杯
端起你相聚快乐酒杯
让我们大家一起干杯!
知青聚会主持词【篇三】尊敬和想念的各位父老乡亲、全体知青朋友们:
大家好!
经过大家20多天的酝酿和努力,嘎什根渔场知青户友32年再聚首座谈会,今天终于在渔场举行了,首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这次聚会能够胜利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参加今天知青聚会座谈的当年知青有:户长李兴田、户长王荣娟、包钢、李振辉、黄金和、王秀忠、常江、潘波、董桂森、王军、杨美英、连秀华、刘富梅、王玲、吴亚丽、李继华、于国霞、周淑艳共18人,当年渔场19名下乡知青只有于进水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此次聚会,其余的知青全部到场参加了这次聚会。在这里让我们祝于进水同学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正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才使此次知青聚会得以顺利进行,在这里让我代表镇赉分局的知青对远道而来的知青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还有渔场前任场长张云龙老先生、现任场长张百臣同志、当年下乡时的老乡孙茂林、薛喜良、张玉民、李凤春;有我们应邀的老同学瞿淑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为我们这次聚会提供方便条件、准备就餐的渔场领导和乡亲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对为这次聚会提供无偿住宿的瞿淑云同学表示最深深的谢意!对为这次聚会献计献策并能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知青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瞿淑云同学的爱人王建新先生为我们聚会活动无偿提供车辆和为我们做义务驾驶员,邀请了专业摄影师王玲同学的爱人安东先生为我们此次聚会活动拍摄这一激动的时刻,邀请了专业录像师孟繁华先生为我们聚会全程录像,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对他们的友情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体知青朋友们,32年前,我们响应毛主席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的号召,告别父母,亲人,来到嘎什根公社渔场插队,开始了与学生 完全不同的知青生活。
今天,我们18位当年的知青,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相聚在渔场,一起重温往日的峥嵘岁月,再叙知青情谊。
首先我提议,为给这次聚会增加气氛我们大家共同唱首歌《知青朋友来相会》
下面宣布77届知青聚会座谈会正式开始。
《我的三位“知青”朋友》散文——献给中国20世纪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前辈们
随着二十世纪的逐渐远去和消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有人说,知青是最幸运的一代,但也是最不幸的一代。因为知青的经历是罕见的,艰苦的农村劳动,曾经贻误了数以万计知青们的大好学习时光;但同时又说知青是幸运的,因为艰苦的农村实践,也激发了这数以万计的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寄予的美好希望。
我的三位知青朋友,一位是我的姐姐,一位是我的老师,一位是我的领导。
她们同一年出生,她们同一年成为中国“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她们有着同样的知青岁月;她们有着同样的生活热情;她们有着同样的知青情怀;她们有着同样优秀的知青品质。她们拥有同样克难奋进的知青精神;她们恪守着对党和事业同样的知青忠诚;她们同是我忘年的良师益友,她们所拥有的共性优秀,是一代知青的集中体现;她们共同所拥有的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的学习力、在落后农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让我敬佩,让我感动,让我这个现代知青真正懂得了珍惜拥有今天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
我的第一个知青朋友——-家中的大姐。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山西省,当我刚刚有所记忆时,中国历史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接近尾声。在童年的记忆里,“知青”这个词总是很多次出现,因为我的第一个知青朋友,是比我大了17岁的姐姐,1974年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大姐就已经响应党的号召,奔向广阔农村,去干当时所说的大有可为的事业了。
大姐是我们家五兄妹中的老大,童年的记忆中,每逢现在的秋收夏忙时节结束后,大约在上午9点半左右,我总能见到大姐担着满满两筐分来的玉米、红薯或者南瓜什么的,像个农民一样回家。这时,母亲总是忙着给姐姐做早饭。因为山西的农村,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总是在忙完农活后再吃,时间是在上午9点到10点之间,另一顿饭是在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中饭和晚饭都合为这一顿了,所以,象大姐她们这代插队山西农村的城里孩子,知青岁月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都很饥饿。
当时在山西插队的北京知青比较多,姐姐这些当地的知青和北插的那些知青比,因为家在不远的当地,所以,可以借着回家送农产品的机会,吃顿不是玉米面撇撇和着山药蛋丝的饱饭。但常回家就会耽误挣工分,所以这时工分的事由北插的知青代劳,然后姐姐这些当地知青,从家回去时,给她们带去家里做好的蒸面条或者饺子,以示感谢,大家也都觉得这样都能乐得其所,很公平。
每次大姐给我讲这段知青岁月时,我总觉得她们象影片《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可谁又是“南霸天”呢?想不明白我问大姐:“姐,那你们为什么不向知青负责人提出来你们吃不饱的事呢?你们为什么要在农村挣工分啊?你们为什么不上学而去农村种高粱啊?你们为什么不回家住,而要和农民住在一起啊?北京没有山西的临汾好吗?那些北京的哥哥姐姐为什么离开天安门来山西啊?你们怎么不像爸爸妈妈那样去工厂上班挣钱啊?”每当这个时候,大姐总是很认真又有些慷慨陈词地回答说:“我们那个时候,哪能像现在的孩子这么随心所欲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十六七岁的我们,听党指挥,跟党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广阔农村去做大有可为的事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人觉得苦,也没有人觉得不应该,虽然有时吃不饱,但我们在农村也学到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生存本领,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年轻、充满了朝气和热情,好像没什么可以难得倒我们的.……”
每次大姐说到这时我就特别感动。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她们那个时代,虽然我对姐姐讲述的知青年代时的国家政策不能评价对错,但知青身上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能力无疑是在广阔农村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知青们苦中作乐、乐观向上的生活勇气和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力,是我和我们这代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所不具备的。
大姐曾是国企多经产业的单位负责人,姐夫是她的插友,两个儿子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我的第一位知青朋友,她现在生活的很殷实、很满足,并很美满。
知青岁月中的记忆留给姐姐这代知青们的是一支永远难忘的歌,歌中有她们这代人舞动青春的乐符。在那段蹉跎岁月里,象姐姐一样的知青们用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支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的知青之歌!
我的第二个知青朋友————-初中英语老师。
1985年我和二姐、哥哥随父母工作调动回到了故乡安徽。当时大姐已经成家,三姐在山西读书,就都留在了那里。我和大姐从此也就被地域的距离远远地隔开了。一直以来,在家中兄妹五人中,童年的我和大姐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大姐插队回家等待分配工作的那段日子里,呆在家中做伴的总是我们一大一小姊妹俩个,和大姐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好,只有那时,我觉得自己才有被当做大人一样被重视的成就感。我们在一起时,大姐给我唱知青年代的歌,还用绸子锁上花边,给我扎在辫子上,我也常常把自己会唱的歌唱给大姐听,和大姐说一些当时模仿大人而来的,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的时事政治。每次我和大姐在一起时,总能干些平时母亲不允许象我这么小的孩子干的家务活,而且不管干的好坏,大姐总是给我以夸奖和鼓励。和大姐在一起时,我就像是和自己同龄朋友在一起,平等而快乐,那种被人认可的信任,感觉真的很好。大姐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时母亲不能满足的要求,大姐也总会想办法来满足我。这种特别深的亲情和友情,在回到安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很令我怀念,也特别想念大姐,常常在许多不眠的夜晚,悄悄流下思念的泪水。
1986年,也是我回到安徽的第二年,小学毕业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所在地的重点中学,开始认识了我的第二个知青朋友——我的初中英语老师。
我的知青英语老师是一位对学生特别好的老师,她的言行举止有着许多和大姐相似的地方,她的英语教的特别好,好的后来我们班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一般的学生,无论是调皮的男生,还是外向的女生都喜欢上她的课。她教我们英语时,没有现在教学中固定模式的程序化,她总是会在恰当的讲课过程中,给我们穿插些她们在知青岁月中自学英语的故事。例如,有一次她们在干农活时偷着看“手抄本”,那时的手抄本很多就是我们现在看的外国名著,有的上面还有英文备注,一看这些手抄本,知青们就忘了干农活,就会被当时知青们插队所在地的农民生产队长逮到,生产队长很多是文盲,不要说英语,连汉字也识不了几个。那次生产队长逮住她们这群正在看手抄本的知青后,见到手抄本上面曲曲弯弯的英文,就问是啥意思,她们这些知青就胡弄生产队长说,那是教她们锄地的图样,生产队长立刻严肃地对她们说:“那是啥样子?挤扭拐弯的,照那样能学会锄地?把那拐弯的地方都给画直了,再学!”当时我们听了笑成一片,而我的知青老师也通过讲述这段知青岁月中知青们见缝插针的学习故事,来告诉我们英语的重要性和无知的可悲,从而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三年的接触中,我和许多的同学都和英语老师成了好朋友,她们家也是兄妹五人,她在家排行老二,她常对我们说,她们插队那会儿,是多么渴望学习啊,她说,那时说她们是知识青年,不如说她们是需要继续学习知识的青年。后来我了解到老师朋友是在1979年知青回城后,第一年参加全国高考,考取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她常常把大学四年留给她的印象和知青四年留给她的记忆作比较,然而每次比较的结果,都是我们在静静地听她讲那发生在知青岁月里的故事,听她有声有色地描绘她们留在知青岁月里的青春之梦。
老师如今已经当上了奶奶,由于她出色的教学业绩,现在仍被当地多家中学聘请。老师的爱人是她大学时的同学,老师的儿子和媳妇也和老师一样,都是中学老师。
我的第二位知青朋友,她现在生活得很忙碌、很平凡但很幸福。
知青岁月里的广阔农村,也许曾是老师这代知青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是记录她们青春的欢笑和泪水的地方,那段岁月有着太多大学所不能给予的难忘情怀和丰富阅历,也正是在梦开始的地方,知青岁月赋予了她们这代人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
我的第三个知青朋友——-工作中的上上级领导。
因为我的第三个知青朋友是我的上上级领导,所以,我和她最终能成为朋友,这主要得益于我的领导朋友始终不变的那代知青们所共有的真诚、善良和质朴的优秀品质。
初相识,那是在2000年的夏末秋初,工作在基层农电的我代表市级供电系统去参加全省电力系统举办的“女职工建功立业展风采”演讲比赛,当时同行带队的领导就是我的第三个知青朋友————-我的上上级领导。
初见到她时,白皙的皮肤、精致的发型和她不算太高的个头以及细腻的待人接物,让我一直认为她是南方人。后来接触后,才知道她是地道的安徽人,而且是生长在我目前居住的小县市里的安徽人,不仅如此,她还曾在我们这个被称为安徽西伯利亚小县市的最北边的农村插队四年!她也是知青,而且和姐姐、老师是同龄同年的上山下乡的插队知青!这让我很意外。因为她的相貌不象知青。由于她当时是我们上级主管单位的工会主席,所以职务的差距、工作的距离、以及业务的归口,这些都让我对她因敬畏而有距离。
然而,就在那次演讲比赛结束后,我觉得她突然离我很近,象大姐、象老师,有时还有点像母亲。这种感觉也成为我们俩后来能搭建起忘年友谊之桥的最初基石。
2000年的那次演讲比赛,是我有生以来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大型比赛,之前自己从未参加过这么大场面的比赛,对于演讲的技巧、服装、发型、化妆等一系列前期工作也均无任何经验可谈。当时紧张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去比赛的一路上,我忐忑不安,大气不敢出,更不敢说什么。我的领导朋友真的很善解人意,她好想看出了我的紧张和不安,一路上故意找些话题和我攀谈,她告诉我说,她曾是我现在居住地的知青,我们是老乡。她安慰我说:“你不要紧张,你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大场面的年轻人,一定会演讲的很好的”。她一边说,一边回忆般地讲述着她们插队时的一些事情。她说那时她也经常作为生产队副大队长上台“演讲”,但那时不叫演讲,叫大会发言讲话,当时来听她“演讲”的人,有高学历的上海知青,也有当地大字不识的农民,有年龄比自己大的,也有和自己同龄的,还有和她父亲同龄的人,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干部,但情不情愿都得来,因为这是个政治态度问题。说到这时,她的幽默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我们听的人都笑了,车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我觉得自己的心也一下子和她拉近了许多。
在经历了5个多小时的欢乐而轻松的行程后,终于到达了比赛报到的地方,安排好我们住宿后,她亲自带我去上街选购参赛衣服、鞋子,甚至还把她上千块钱的衣服拿出来让我试,那种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消除了把她当做上上级大领导的距离感和疏远感,她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让当时的我突然有再次找到了自己童年时和大姐在一起的那种被呵护、被信任的感觉。
那次演讲我取得了全省三等奖不错的成绩。返程时,她说了许多称赞和鼓励我的话,这又让我想起和姐姐在一起时干了那些大人不允许干我干的家务活时,姐姐给予我的鼓励和夸奖。我突然觉得眼睛湿润了,心里有种熟悉而久违的温暖。
比赛结束后,当我们驱车回到地级公司时,已经是晚上8点了,领导朋友和另一位工会干事都住在当地,而我要回到家,还得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的知青朋友豪爽地留我她家去住,她说天黑了,即便有车送她也不放心。她的话象暖流在我心底流过,以前外出总是父母或者大姐这样对我叮嘱,那时母亲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当再次听到这熟悉的叮嘱,泪水在黑暗的车厢里从我的心里一直滑落到腮边。
那晚我没有住到她家,一是因为和她在一起,我总有许多往事化成泪滴不听话的滑落,我不想让她看到一起难过;二是我听同往的工会干事说,加上我那次比赛外出的时间,她已经快十天没回家了。我真的不忍再去叨扰她。
现在我们已成为很要好的朋友,而她依然还是我的上上级领导,在她的朋友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工作和生活在基层和农村的普通人,但我们每一个人在和她相处时都很融洽、很舒服。每一次的相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我们都能从她那里学到许多现代人身上所缺乏的东西————善良、质朴、敬业、乐观、善解人意、懂得感恩。她常说,她曾经插队农村,是基层质朴的农民培养了她们这一代知青,那时,不管生活环境多么艰苦,知青的待遇还是比农民要高,但质朴的农民依然和她们真诚相处,教会她们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她感谢家乡、感谢知青岁月里那些纯朴善良的人们。
她上海的那些插友回忆说她插队时像个男孩子,挑井水、干农活,她没有不会的。我常常想:如果不了解她的人,一定会认为她出生在普通农民的家里才这样训练有素。其实,在她插队时,她的父亲就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母亲也已是科级国家公务员,而她是家中兄妹四人中唯一的女儿。
知青岁月的艰苦劳动,对于出生如她这样的干部子弟来说没有一点矫情做作,没有一点别乎他人的优越,工作中她总是把知青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活中她总是把知青特有的淳朴、善良全部化作朋友相处时的包容和对生活的热情。
也许正是因为有她这样善解人意、善良、真诚又乐观向上的一代干部家庭出生的知青,才会让艰苦的知青岁月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