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越岭逶迤东南,雪峰山耸峙西北,资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
此处自古以来人文鼎盛,如今不只保留着古朴徽派等民居村落,更有苗、侗、瑶族别样风情村落。
一起来看看这里最美的9处古村落。
西村坊村坐落在新宁一渡水镇,距新宁县城约70公里。西村坊村古民居依山傍水,坊前面绕流着小溪,溪名为龙溪。清澈的水缓缓流过村头人家的门口,人们就在水边洗衣、淘米。
西村坊古民居是典型的清代早期砖、木结构建筑,其木材、土石均来自当地,砖料、石灰、青瓦等都是就地烧制。
据湖南三溪《李氏族谱》的记载,西村坊古民居是由李氏第十六代祖先,清代朝议大夫李景昌主持修建的供族人居住的场所,乾隆二十五年竣工,距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
溪的这边,是新村,溪的那边,是古宅。要去到古民居,需穿过巷子上桥过河。巷子中间光滑油亮的石子路带着岁月的痕迹,提醒着人们,这里也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走在青石板上,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与一段凝固的历史展开了对话,耳边回响着前人的跫跫足音,在历经300多年的风云变幻后,古老的建筑被岁月洗尽铅华,古人的智慧透过悠久的岁月,在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上熠熠生辉。
在这里随意地走着,能感受到村子里人们和睦温馨的氛围。看看天井里的石臼,摸摸硕大的台柱,坐坐门前的石墩,时光在这里变得悠闲而缓慢,一颗浮躁的心也变得平静起来。
屋檐下精致的雕花、扇形凹墙里的毛笔字、泥塑窗上的大福字、地面上的铜钱漏都在经受时光的打磨,石板路的街巷里、屋顶窗台的瓦檐上、大门口的石墩前、环抱石阶的小溪边,西村坊到处都散发着它的魅力。
上堡古村位于邵阳市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侗、黎、瑶、汉杂居的多民族部落。
上堡古村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溪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这里是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遗址,也是他们的政治活动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明朝正统元年至天顺年间,湘、黔、桂交界的苗民以上堡为中心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最终建立苗族王国。
虽然武装起义的队伍已不复存在,但从这深山老宅、幽深溪水之中,却能轻易找到当年苗民起义的痕迹。每家每户,都有由片状石头垒起的高墙,俨然坚固,以备防御之用。庭院街道之间,旗杆石随处可见,拴马树比比皆是,无数的痕迹时刻提醒过客,这里曾经有着一支英勇威猛的苗族队伍。
老寨门,古树,石板路,就构成了这座古村的面貌,时而从侗家屋内传出动听的侗歌和欢笑。
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花瑶景区的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位于湖南湘西南腹地,是我国最大的花瑶聚居地。崇木凼村于2012年入围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7月被列为湖南省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利用名单。
崇木凼村,又称为“中国花瑶第一村”。崇木凼,顾名思义,就是崇拜树木。花瑶虽是瑶族的分支,却并不信奉盘王,花瑶民族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依靠古树和石头为其避风遮雨,故而视其为保护神而对其感恩,因此花瑶同胞十分热爱树木,崇拜古树,对古树的感情无比虔诚。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
崇木凼村古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其“古”不言而喻。
崇木凼村有建筑150余栋,传统建筑的比例高达83.93%,多为单层或双层花瑶传统木构建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以适应山地茂林潮湿温热的气候。村寨内有成片的千年古树林和上百座瑶族民居木楼群,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沈姓迁居此处第二代先祖的住房,为四扇三间,每扇只三柱落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历经200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现为其后辈子孙居住。
崇木凼村传统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建筑的形式,风格自然纯朴且结构完整。花瑶的传统木构建筑类似湘西吊脚楼,一般建两层,楼梯在外可见。二层常作架空层,以储物为主,有需求时可将木板壁围合成墙壁而作房间。生活起居主要都在一层,受到汉人生活习惯的影响,一层一般设神龛放置神主牌位,成为平常活动与待客的堂屋。
崇木凼村保留着自然生态的完整格局,而瑶族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的田园生活,也是一部延续至今的行动的历史。天气晴朗的时候,在通往古树林的路上,很可能会偶遇几位花瑶的老妇人,她们席地而坐,以手中雪白的线为画笔,以墨色的布为底,一针一线绣出她们心中的图景。这些图景有着神话般的内容和复杂精巧、栩栩如生的神秘图腾,这正是花瑶的特色工艺——花瑶挑花。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记载,花瑶祖先“积集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花瑶挑花图案达千种,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多个工日才能完成。
洞口宝瑶村,湘黔古道生财之“道”。在这个位于雪峰山腹地的瑶族村寨,至今保留着煮熬茶迎贵客的独特习俗。
历史上,湘黔古道使得宝瑶古驿站一度繁华,落脚的客商喝熬茶解乏的习俗,流传千年,现已融入当地村民生活的日常。2016年,罗溪熬茶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水河畔,郁郁青山之间,邵阳县黄亭市镇易家村古村落掩映其间,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岁月放慢了脚步,春秋封印了历史。
该村现保留着2600余平方米70余座明朝嘉靖年间的古民居群,40多座古民居仍居住着原住民,距今有近500年历史了。
在村间行走,古色古香的易氏宗祠、青瓦民居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废弃的泥墙上光影斑驳,藤蔓植物爬满了屋顶和窗沿,还有古老的石砖缝里密密麻麻的青苔,以及旧木门旁边零星的野花……这些建筑,是古村落历史的见证,也是它文化传承之所在,更是游子乡愁的寄托。
百年古村,虽已淡去了昔日的繁华,漫步于古村小巷那铺满乡愁的青石板路上,与一扇扇斑驳的木门、坑洼的土墙擦肩而过,满世界的嘈杂便顿时归于宁静。
在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也有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沿着桃林河岸夹道居住着千年前从江西迁徙来此定居的苗族人,村落唤名“桃林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古村落。
桃林村因桃林得名,也因桃林而名满天下。全村各处遍布着5000余棵桃树,每年二、三月份桃花争相开放,油菜花与桃花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好不壮观,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村民潘必伟讲述,一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来自各地的小车就陆陆续续开进了村,村里的路边都停满了,一直停到了村外几里路去。
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苗寨自然少不了苗族风光。桃林村文化底蕴浓厚,苗族文化传承和保存较为完整。目前村中保存着吊脚楼、风雨桥、戏台、凉亭、钟楼、牌坊、九层识字炉宝塔等建筑,传承着跳傩戏、舞草龙、唱山歌、饮油茶、打糍粑、挤油尖、打泥脚等苗族文化传统习俗。
邵阳市大寨村,在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全村六百八十人,耕地四千亩,有侗,苗,瑶,回,汉等八个民族,侗族为主,占百分之六十五。
村中有三十九棵古杉树,树龄最大的一千六百岁,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杉树,高三十公尺,树内有洞,可容八人站立,堪称“杉王”。现大寨村获湖南省“十大旅游名胜村”等荣誉称号,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
湖南邵阳武冈浪石村,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楹联文化遍及神州各地,但保留如此集中、完好的石刻古楹联,未曾见过。
此处现存明末清初时期始建的建筑88座,总面积逾万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浪石古民居群具有典型的湘中地域特色,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是她的主要风格。
这里的防火墙别具一格,有“品”字头,“山”字头两种形式,翘角细而尖锐,墙头以丰富多彩的彩塑装饰。每一栋的地基均以条石铺垫,左右槽门也都以条石拼镶,上设楣跺门当,下设石槛石墩。
这里现有保留的石刻楹联41幅。这些楹联的书法字体多样,甚至一副联中就有行、草、楷体三种字体。这些楹联笔力遒劲、或清秀飘逸灵动,或粗犷恣意飞扬。据考证,有些书法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手。这些楹联或写景言志,或抒归隐养生之道,多为工对,故平仄讲究,不仅寄予先贤们高雅志趣和博大胸怀,也寄托着人们对田园耕读,恬静舒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具有深远教化意义。
大园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关峡乡,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大园古苗寨是湘西南苗族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整个寨子倚山而建,伴水而筑。山是青龙山,古松挺拔,生生不息;水是玉带水,波光潋滟,亘古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