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
给古井“洗澡”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内,每年端午节给古井“洗澡”,这是他们延续200多年的习俗。端午节当天中午12点后,清洗者先是拆开古井的地面部分,清洗一片井盖和两瓣副井盖。接着抽干井水,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清除淤泥、杂物等。清理完后,还要往井内撒放5斤盐,以清除异味,接着封上井盖。
厦门:水上赛捉鸭
闽南过端午共同的习俗有三类,一类是驱毒、驱虫、避邪类,如端午节午时用兰草水洗浴、炒盐作为午时盐、采草药作为午时茶;一类是吃碱粽子、发糕等端午仪式食品;一类是划龙舟,兼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厦门的海峡两岸龙舟赛,名声在外,水上赛捉鸭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端午节独特风俗。龙舟竞渡时,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崽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好多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声。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这种习俗在泉州等地也很盛行。
水边烧焚生辰八字
厦门同安等县则在端午日午时,写全家人的生辰八字,送到水边烧焚,曰“辟瘟”。并用松树枝、稗谷插于门首,以求避邪求福。
福州:熏烟喝茶赛龙舟
熏黄烟:端午节当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
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
喝“午时茶”:端午当天,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它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还能防暑降温。
赛龙舟:福州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现在,虽然像“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传统习俗已不多见了,但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福州
端午进献公婆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长乐
水稻抛房梁
长乐等地农民在田野里拨回数棵水稻,把这水稻抛在房屋的房梁上,认为这样房子不会受白蚂蚁等害虫侵蚀。
长乐
淹鹅和蛇
长乐等地还在端午日杀鹅和蛇,取其油用盐淹,供日后遇蚊虫咬肿等肿痛时用。
福清
蒸起家粿
五月初二福清家家户户都做起家粿。“起家尨”即起家粿膨胀起来了,粿炊熟了。起家粿是米粿,糯米发透后磨成浆,用白棉布袋装着压干,加入酵母发酵后,做成圆饼状,垫着粿叶蒸熟。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
福清、平潭
煎面饼
福清和平潭都有端午煎面饼的习俗,用粗面,即小麦浸在水里发后,磨成浆,在大铁锅里煎成。面饼的吃法跟春饼一样,卷上炒或煮熟的豆芽、韭菜、蛏肉等食用。因为福清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
闽侯
“分节”习俗
闽侯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闽侯县志》载:“端午节民间还有‘送节’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上街、竹岐、白沙、鸿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区、半山区乡镇。”
闽侯
送“红节”和“白节”
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红节”和“白节”的习俗。
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有粽子、线面、蛋、猪蹄、荷叶包等,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
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亲戚赠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当地风俗,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否则会不顺利,送“白节”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现时送“红节”、“白节”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
闽侯
“讨夏衣”习俗
甘蔗端午节有“讨夏衣”习俗,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裤子、竹蓆、枕头、扇子、毛巾、粽子等礼物。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外孙女送衣服,民间称为“送夏衣”。
宁德“送节”
在宁德过端午节,新嫁女的娘家于节前要给女儿送肚兜、巾、扇、香袋等物,由新媳妇分赠家中老小,连续三年,俗称“送节”。女婿则要给岳父母送“节鱼”,一般为黄花鱼,越大礼越重,意为“黄金有余”。左邻右舍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会簇拥到新娶亲人家,由新媳妇将五色索系到手腕上,俗称“记节”。午时,大人喝过雄黄酒,点孩童之额。
在周宁,女儿出嫁的第一个端午节,女方父母要送两斤猪肉、至少二十个粽子,还要备青绦、红头绳、避邪丹等礼物。全村男女在端午节这天上午去新媳妇家“绞假”,青年人去用青绦,儿童则用红头绳缠住手脚,意为将来会心灵手巧,会攀高,会“高升”。
宁德
端午节提前
宁德的六都、漳湾等少数村镇,柘荣、寿宁、周宁的多数乡镇,就是将端午节提前至初四。据说这是因为五月初五是闽王的忌日,为了避免犯讳忌,因而提前过节。
宁德
人歇五月节
宁德市大多地方有“人歇五月节”的习惯,旧时各行各业的人在午饭后,就休息了,街上的商铺也都纷纷关门。
霞浦
妈祖走水·龙舟竞渡
端午霞浦有别具风格的“妈祖走水·龙舟竞渡”活动。松山村地处沿海,当地的群众信仰妈祖已有1000多年历史,端午当天,民众将黄、红、白、黑、青5条龙舟的龙首和龙尾在鼓乐和鞭炮的伴随下,一一抬到天后行宫进行清洗、朝拜、祀祭,并在龙头系上红绸带,插上妈祖令旗,然后重新安到龙舟上。
随后,信众穿着仿古服装敲锣打鼓地抬着妈祖神像来到海边,接着把妈祖神像抬上等靠在岸边的花船上,妈祖信众和乐手们分别坐上布置好的彩船上,在海面上沿村庄绕行,5条龙舟紧跟其后浩浩荡荡,与此同时,鞭炮、锣鼓齐鸣,形成“龙王朝圣母”的壮观景象。
在船队靠岸时,大家还把坐着妈祖金身的轿子不断地往海里上下沾水36下,寓意着妈祖在一年的365天里,天天庇护信众平安吉祥,紧接着热热闹闹的龙舟赛才拉开了序幕。
寿宁
五月初四过端午节
寿宁,至今仍保存着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纪念为寿宁建县立下功勋的刘良、李球、刘斌等13人的“义勇大夫”,明朝起,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提前过端午的习俗在寿宁流传至今,相沿560年不变。
莆田念口诀过节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这俗语概括了莆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
“初一糕”是指五月初一,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
“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
“初三螺”是指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
“初四艾”指初四这天,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插艾会使人清醒的意思。
“初五蛋”指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橘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将“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芳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
仙游
献纸于虎啸潭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泉州“嗦啰嗹"辟邪
每年的五月初五,泉州民间的“嗦啰嗹”民俗都很出彩。“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称“嗦啰嗹”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此外也有人认为,“嗦啰嗹”是古越族人对龙舟的称呼,所以才有“嗦啰嗹”这种音译词。过去泉州城内“嗦啰嗹”颇为鼎盛,一般在各铺(以前泉州分为四隅三十六铺,铺下面又分为境)内进行。五月初五一大早开始,先往本铺境人家采“头莲”、“二莲”和“三莲”,之后便沿街沿巷,挨家挨户一路采过。
泉州
写午时联
“午时联”是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贴联的。位置仅限于厅门上,张贴的时间为正午。“午时联”常用联语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等。
泉州
吃煎堆
泉州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古时据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石狮
海上泼水节
石狮蚶江的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独特的民俗活动。蚶江位于石狮市北部的泉州湾南岸,曾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每逢端午节,两地对渡船只上的人们身披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互祝吉祥,逐渐形成这全国乃至世界仅此一绝的民俗。端午节这一天,蚶江古渡沸腾,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男女浴情,热气火红。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龙岩“四脚狗”祈平安
“四脚狗”祈平安。以前过端午,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漳平
包假粽
漳平县等地用竹叶包谷皮为假粽,在端午时送到屋外,称“送蚊虫”,并且在五月初一要包“乖粽”给儿童吃,认为吃了“乖粽”,儿童就会听话。
三明端午送礼有讲究
三明送礼有好多讲究,在三明建宁客家端午习俗就自有许多新颖的地方。送节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二开始,多为晚辈向长辈送节,如刚订婚的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外甥给娘舅家送节。送节的礼品除粽子外,还有猪肉、雄黄酒、玩具、扇子、面条等。送这些礼品也有讲究,比如送扇子,意为送凉风、送清爽、送健康;送面条,取的是面条的白色,有洁净之意,送面条就是送洁净、送顺心之意。
沙县
腌制菖蒲
沙县端午节有腌制菖蒲的习俗,端午节当天采菖蒲根洗净切片用盐腌制,以备家中有人夏令肠胃不佳、肚痛时服用。
宁化
不饮江河中或井中
和其他地区饮午时水不同,宁化等地则认为端午日水有毒,是日不能到江河中或井中吸水饮食。其划龙舟自初一到初九,初九日划龙舟俗称“送瘟船”。
南平赛竹筏做凤凰蛋
在武夷山,端午龙舟赛不以龙舟为赛具,独以泛游九曲溪上载客竹筏争流竞技,比起龙舟,竹筏显得古朴简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来传承水上文化的标志物,不是一般的龙舟可替代。
武夷山乡村端午节还有做凤凰蛋的习俗,这倒和纪念屈原没啥关系。凤凰蛋比鸡蛋小,黑褐色,其貌不扬,却是当地农家必备常用土药,对头疼脑热、儿童积食等寻常病有一定效果。凤凰蛋的制作时间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做法是采集二三十种草药风干后混合捣烂,捏成蛋形后再风干,而采集草药的时间集中在农历三月初一或三月十五。
邵武
“窦娘”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建阳
晒药囊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各家皆于此日作酱。
建瓯
送瘟神
在建瓯民间认为五月多瘟役,因此旧时每年都要在端午节的傍晚举行隆重的“送瘟神”活动,祈望驱邪消灾。这是全城人共同参加的大型活动,“舟歌”(“舟歌”,是建瓯端午之日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队位列其中。领唱、帮唱、伴唱者多达几十人,肩扛船桨,高声歌唱。随着队伍的行进,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沿途送进每家每户……
各式粽子福建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
按外部造型分
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四角粽
福建省内多少粽子包的都是四角的形状。
▼三角粽
▼畲族粽子
福建多地都有畲族的聚居地,畲族的粽子是四角枕头形,畲族人家一般用菅叶裹成四角枕头形,叫“菅粽”。
按用料分
有咸粽、豆粽、碱粽等。
▼闽南肉粽
咸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
▼碱粽
碱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豆粽
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
长泰豆粽
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
特殊种
喜粽
包粽子也有讲究,大粽内包小粽的叫“喜粽”,青年男女吃上会早生贵子。
财粽
粽子内包硬币的叫“财粽”,谁吃了预示招财进宝。
福建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
按外部造型分
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四角粽
福建省内多少粽子包的都是四角的形状。
▼三角粽
▼畲族粽子
福建多地都有畲族的聚居地,畲族的粽子是四角枕头形,畲族人家一般用菅叶裹成四角枕头形,叫“菅粽”。
按用料分
有咸粽、豆粽、碱粽等。
▼闽南肉粽
咸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
▼碱粽
碱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豆粽
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
长泰豆粽
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
特殊种
喜粽
包粽子也有讲究,大粽内包小粽的叫“喜粽”,青年男女吃上会早生贵子。
财粽
粽子内包硬币的叫“财粽”,谁吃了预示招财进宝。
图文整理自网络,侵删!
关注“葵花游”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