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前,长江日报组织的“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通过俄罗斯境内的“伊尔库茨科”等均为百多年前近代中俄万里茶道所经过的重要城镇。
图片来自网络:刊载于上世纪20年代的俄文教材上的“茶路桥梁地图” 记者胡冬冬 翻拍(实习生 徐晔波)
图片来自网络“秋林公司”印制的茶叶包装纸 记者胡冬冬 翻拍(实习生 徐晔波)
伊·雅·秋林无限公司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于1898年从伊尔库茨克来到哈尔滨香坊开设了它的跨国公司,取名秋林洋行。但当时铁路正在修建,还未通车,秋林洋行的货源要从海参崴经伯力溯黑龙江和松花江航运到哈尔滨,商品十分匮乏,商店出售的仅有衬衣衬裤、皮鞋、日用杂货和少数烟酒罐头等,远远满足不了购者需要。特别是俄国人生活习惯嗜饮的红茶更是紧缺,俄国不产茶,俄罗斯人认为,18世纪,是彼得大帝将茶从欧洲运进了俄罗斯。
然而,事实上早在16世纪,俄罗斯就已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中国茶在俄罗斯很受欢迎,因而饮茶的习惯迅速得到流行。从此,中国对俄罗斯茶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商人到中国用布、皮革、裘皮、金属等换取茶叶。 因为很久以来,商人从莫斯科一带运来的纺织品。五金器皿和其它日用品杂货,都要经由伊尔库茨克这个交易市场分散到西伯利亚乡镇,西伯利亚各乡镇出产的毛皮和土产都集中到伊尔库茨克交易转运到莫斯科,当时由中国进口的大量茶叶也要经俄国边境恰克图口岸运到伊尔库茨克这一交易枢纽转运到莫斯科。伊尔库茨克不仅商业贸易兴旺,由于沙皇流放的政治犯在这里,他们的思想政见得到传播,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因此最初时茶叶很昂贵,只有富人能喝得起。伊·雅·秋林看到这个赚钱的商机,又在哈尔滨落脚开办商店,1900年,秋林洋行及时开办了一个红茶加工厂,从中国华南产茶区和印度、锡兰等地采购原茶,运抵哈尔滨加工成“秋林红茶”,因制茶方法得当,质量考究,适合俄国人的口味,一举成名,畅销不衰。 在哈尔滨建店的秋林洋行老板A·B卡夏诺夫1922年,他偕同秋林洋行的股东和家眷一行来哈尔滨,从此秋林洋行在中国成为独立企业,他虽然侨居异国,但办企业的雄心不减,他全新整顿了秋林局面因受欧战影响陷于瘫痪的摊子,筹措资金,东山再起,与欧美五百多家工商企业沟通了经济关系,丰富了资源,更新了葡萄酒厂、卷烟厂、灌肠厂和茶叶加工厂的技术设备,扩大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沿用欧洲的传统技术工艺,使用中国地产原料制造的产品质量堪与欧洲媲美,曾多次获伦敦、罗马、伯力、中东铁路出口展览会的优质产品金质奖牌,因产品久负盛名,赢得了广阔市场,攫取了可观的利润。哈尔滨秋林洋行营业厅 秋林洋行从19世纪初,开办的茶叶加工厂,持续经营到1945年停业。秋林洋行的经营,商业与工业并重,从食品生产来讲,红茶加工厂是开的最早,持续时间较长,45年的历史,为我们今天的秋林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利用我们出产茶叶原材料的资源,如何传承、制作红茶的传统工艺,让已经失传71年红茶的历史,再度重现!秋林洋行生产的茶叶盒
现今秋林公司生产的俄式食品,无不与早期秋林的传统产品工艺有着渊源。
我们提倡:“茶叶之路”,中俄签订“茶叶之路”旅游合作协议,用“茶叶之路”作为媒介,开展中俄合作项目。
由武汉长江日报社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武汉上空的鹰》和《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新书首发仪式2015年12月22日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一书介绍的俄中数百年前的茶叶贸易可被视为两国文化和经济往来的典范。俄中友谊在伟大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不断加深,两国成功联合庆祝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图片来自网络《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一书。(赵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