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深圳女孩蒋津津迎来期待已久的周末。她从福田出发,坐高铁去香港参加书展,只为排到作家董桥的签售。这是她第一次体验西九龙站“一地两检”。出站后,便直接坐上了接驳的港铁。“是久违的书展啊!实在太火爆了,我遇到了很多深圳来的朋友”。
2003年7月28日,第一批赴港澳个人游对东莞、佛山、中山、江门四市居民率先开始实施。如今,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沈阳市等共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个城市开办了赴港澳个人游。此前,这些城市的居民想去香港,只能通过“配额制”,再后来便是团队游。
2023年7月28日,正式迎来“个人港澳自由行”开放20周年。20年间,从最初深圳人对“东方明珠”的仰望,到如今港人邻居般的亲切,从打卡景点买港货的旅游热,到看展看电影的日常,20年“双向奔赴”的变迁浓缩在一张车票、一条地铁线、一段段回忆里……缩短的是距离,融合的是生活。
这20年,你的香港专属“回忆杀”是什么?
“东方之珠”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不变的诺言…….”罗大佑在歌词里将香港形容为“东方之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风刮入内地,香港建筑、香港电影、香港音乐、香港文学,还有香港小姐开始被人们熟知。
赴港游开放之初,深圳游客涌向香港“地标景点”。星光大道、杜莎夫人蜡像馆、紫荆花广场可能是深圳人的“集体回忆”,繁华、充满活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香港充满魅力。改革开放前就从梅州移居深圳的方方,第一次去香港就是跟团一日游,打卡了数个经典景点。
香港维多利亚港。
1998年,香港电影《玻璃之城》热映。2004年,南下深圳多年的70后唯唯第一次去香港,仿佛堕入了繁星之中——密密麻麻的楼宇,灯火辉煌,“就像亮晶晶的玻璃一样,果然是玻璃之城啊”。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4年后,朋友开车载她登上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夜景。大团的雾气漂浮在半空,星星点点的灯火闪耀香江,这是她在内地不曾见过的景象。
俯瞰维港。(图:蒋津津)
而对于看着港片港剧、听着港乐长大的90后来说,香港有着无数文化地标值得打卡。颖彤是深圳本地人,第一次去香港是初中,随爸妈去探亲,感觉香港的一切都很新鲜: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的半山扶梯,TVB电视剧《溏心风暴》里的天星小轮、春秧街。坐港铁路过天后站,听见播报声响起“下一站,天后”,她不自觉想起twins的歌——“在百德新街的爱侣,面上有种顾盼自豪”;去迪士尼乐园时,陈慧琳的《他约我去迪士尼》也会令她浮想联翩。再后来,她成了去红磡体育馆看演唱会的常客。
天星小轮上客区。
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小说影响了不止一代人,90后“深二代”蒋津津就是亦舒的粉丝。“我是看亦舒的言情小说长大的。香港的人文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蒋津津第一次去香港是高考结束后,见惯了“深圳速度”的她,还是被香港的生活节奏吓了一跳。“大家都行色匆匆的,每次过十字路口都得跑。”
天星小轮,是许多游客的共同记忆。
从“买黄金”到“打酱油”
去香港,买港货,深圳人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两地地铁相连,只需过一个海关,即可到达香港。
香港,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
作为亚洲最知名“免税购物天堂”,不少深圳人的香港血拼史从奢侈品、贵金属开始。香港商圈密集、品类丰富。“以前给侄女买过一瓶Gucci香水,当时内地价格是700多元,在香港买下来折算只要400多元,将近便宜了一半。”唯唯说。方方记得,当时都很流行去香港买黄金,“我还经历过香港黄金125元港币/克的时代,太划算了。”
香港街头随处可见金店。
香港的进口小家电、电子产品也倍受欢迎。唯唯喜欢去香港买Panasonic的家电,蒋津津第一次去香港,也是为了去买iPhone4手机。不少深圳人对这一段历史都有着鲜明共同的回忆——“香港的插座是英式插座,和内地的不一样,所以用这些电器都需要另外去华强北买一个转换头。”
而到了2010年,深圳人逐渐开始流行去香港“打酱油”,每周往返深港成为日常。尤其是节假日之前,金莎巧克力、小熊饼干、鸡仔饼、元朗蛋卷都是热销货,买来自用或者送给亲友,非常喜庆。保健品、药品,是每一位关心家人亲友健康的深圳人的共同选择。“驱风油、幸福伤风素、无比滴、双飞人、黄道益活络油……”颖彤回忆起来,如数家珍。
那些年,我们买过的港货。
淘宝的兴起也让香港的朋友颇感兴趣,在唯唯的“推广”下,她的香港姐妹也学会了网购,不少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吸引了她们。过去由于收快递不方便,唯唯在深圳的家就成了朋友们的网购收货地,每次过关,唯唯都拎着一箱子快递充当“送货员”。近两年,香港也冒出了不少菜鸟驿站,“终于不用帮她们拎过去了。”唯唯说。
深圳人去香港吃小吃,香港人也来深圳买手信。唯唯说,尤其是恢复通关后,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了,鲍师傅、泸溪河、手作阿嫲等“网红单品”,还是香港的朋友反向“安利”给她的。
香
港街景。
“走e道”到“自助签”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人想去香港,除“配额制”外,还要办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进入新世纪,深蓝色外皮的港澳通行证横空出世。一本薄薄的通行证,也将赴港个人游推向高潮。
曾经,“L”签的旅客要想过海关,必须找旅行社“报关”“送关”,还要支付一笔费用,唯唯对此印象深刻。“旅行社会给我一张报关表,拿着它走人工通道。”后来她入了深户,变成了“G”签。2017年8月,“送关证明”成为了历史,经所有口岸去香港的“L”签旅客无需再经旅行社团签过关。
唯唯的旧港澳通行证。
2012年起,香港罗湖口岸和落马洲试点推出“旅客e道”,对于符合条件的经常访港旅客,试行自助通关。在此之前,唯唯从罗湖口岸过海关需要大排长龙,“尤其碰到暑假周六的上午,更是人山人海,有一次8点到罗湖口岸,10点半才坐上东铁线。”“旅客e道”开通后,大大节省海关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提高旅客的通关效率。
2014年5月20日起,公安部在广东试点启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成人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有效期延长为10年。2019年9月15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全面启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和身份证一样大,只用放在钱包里,特别方便。”蒋津津说。
新版港澳通行证。
签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颖彤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签注要预约出入境部门办理,再选择自行去拿或者邮寄;现在深圳到处都是自助签注机签,24小时服务,立等可取。”2023年5月起,内地居民可以向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请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及赴香港或澳门探亲、团队旅游、逗留、其他等4类签注。在深圳工作的非户籍居民,也只需要持有效深圳居住证,即可在深圳续签港澳签注。
“ 一张签注贴在一页证件上,每次过关都会盖上两个戳,就像是收集印章一样。”蒋津津曾以为,总有一天,她会盖满整个本子。但她没有等到这一天,新的卡片式通行证就将其取而代之。“虽然现在都是卡片式通行证,但我仍然保留着我的纸质通行证。那是独属我的年代记忆。”
从“换港纸”到“一码通”
以前想去香港,可不能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了准备好通行证签注,还要提前换好港币,买好电话卡,才能安心出发。 二十年前的深圳口岸商圈,不少店铺可以使用港币支付;不少深圳人的家里,也会常备几千元港币。
如今,这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移动支付,不仅改变了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支付宝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港澳居民在广东省境内使用支付宝交通出行服务的次数同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了170%。支付宝用户第二季在香港消费笔数环比升近85%,其中游客愈来愈喜爱用支付宝搭香港公共交通工具,第二季度交易笔数环比翻1.6倍。
香港夜景。
“以前香港多数用港币、八达通、刷卡,点菜都是看菜单。近年来电子移动支付已普及到方方面面,加上消费券、折扣季的加持,还有跟内地一样的商铺扫码小程序、充电宝租借的引入,让人觉得香港越来越好了。”颖彤感叹道,如今去香港坐地铁、买东西,大部分地方都支持支付宝、微信付款,自动换算汇率,去香港再也不用背重重的硬币逛街了。
移动支付已在香港普及。
“以前得换很多港币现金在身上,现在就很少再去跑银行换汇,揣个手机就去了。最近香港地铁公交也可以刷二维码,我惊呆了!”蒋津津表示,便捷的支付方式也使得她去香港游玩更加频繁了。如今,她经常周末跑去香港行山,或者下班后就随性去香港吃个晚餐再回深圳,基本上不用多虑。
与此同时,香港的朋友也在学着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等APP。“过去,香港朋友来深圳,我们就要进行‘小额交易’,我找她们换港纸,她们也需要我的人民币在深圳吃喝玩乐。现在,大家都会用微信了,方便很多。”唯唯回忆起这些年的变化,颇为感慨。
是亲切邻居,是另一种“乡愁”
对于深圳人来说,香港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个词——“邻居。”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在香港工作或是读书,每次去香港,就像是在走亲戚一样”。蒋津津回忆起出国读书的岁月,每次往返悉尼都从香港起降,香港就像另一个港湾,有着浓浓的温情。
深港两地恢复通关以来,蒋津津隔三岔五就去香港爬山,今年已经走完了麦理浩径。“我还很喜欢去香港看展、看电影,有时候下班,可能就去香港吃个饭,买点东西回家。”
香港旅途中。(图:蒋津津)
对于颖彤来说,香港依然是她的娱乐首选地。“偶尔会因为想念一道美食、想看一部新上映的电影,随时出发。”如今,往返两地的交通比之前更加便捷。“在香港可以坐24小时跨境巴士回深,很方便。”
两地恢复通关后,唯唯第一时间去香港见她的姐妹。在深圳20年,身边不少朋友陆续到香港定居。吃熟悉的早茶店、逛熟悉的商场、在熟悉的药房买煲汤料…….一切清晰如昨。来自湖北的她,和来自湖南的蒋津津,口味逐渐趋同。鱼蛋、车仔面、茶餐厅......已然成为她们的另一种“乡愁”。“上个月大家都在尖沙咀听周杰伦演唱会,但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吃鸡蛋仔!”
香港街头,新旧交织,别有韵味。
“香港又复古又现代,经常在街头看到很优雅的设计;传统又包容、多元,经常看到菲佣姐姐坐在路边开party。这座城市怎么拍也拍不腻。”摄影爱好者蒋津津每次去香港,都会带上重重的单反,在街头寻找细微的乐趣。
深圳河的此岸,特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再去香港,几位深圳人已不再感叹香港的繁华,但香港仍然是逛不腻的城市,属于香港的“回忆杀”,不断上新。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