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谈谈罗曼·罗兰。上一讲我说过,我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那阵子特别消沉,除了尼采,我还坐在病床上读了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也就是《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和《米开朗基罗传》这三本传记。这三本传记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罗曼·罗兰在讲述他写“巨人三传”的原因时,道出了一个几千年来世俗社会各个国家都有的一个现象,就是周围环境的市侩气和有理想的年轻人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年轻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我想这是我被“巨人三传”吸引的重要原因。
人年轻的时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变成“愤青”“废柴”,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读书你就会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其实和贝多芬生活的两百年前,或者罗曼·罗兰生活的一百年前,没什么区别。
而且这个问题,并不是你学了理工科、学了商科、学了医就能逃避的。根本逃避不了。而大家的数学书、经济学读本和医学课本中甚至更不会教怎样看待这些现象,怎样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我认为反而是文学。
罗曼·罗兰一生都试图用他的笔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解决没解决,我不知道,但是对我个人来讲,他是给了我答案的,而且是灵验的答案。
你不妨跟我进入《贝多芬传》,看看他对现实和理想的描述。
这部传记以莱茵河为线索。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年轻时结识朋友也是在那里,后来到了法国,梦里浮动的依然是莱茵河,最后在弥留时,耳边听到的是莱茵河的涛声。
先说现实,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同时社会充满了市侩气,鄙俗的物质主义压制着思想,普通老百姓面对的是艰苦沉重的劳动,过着没有光华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清醒者其实很痛苦,一方面他们受这种环境所压迫,自己力量微小。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没有同盟军。这跟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描述的情景很相似。
但总有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的人。罗曼·罗兰给出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呼吸英雄的气息。当然,这先要定义什么是英雄。
罗曼·罗兰讲:“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
读完这段话,米开朗基罗、牛顿、贝多芬这些创造文明的人,在我心中的地位大增。而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在我心中的地位顿时矮了一大截,其他的王侯将相就更加不值一提了。正是罗曼·罗兰等人的书,让我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这是我后来写《文明之光》和《全球科技通史》的原因之一。
罗曼·罗兰随后一辈子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批英雄的友人,一批为了善良而受苦的伟大心灵……这样,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
罗曼·罗兰的这种想法,和鲁迅讲的“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其实是一个道理。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普遍困境——人要进步,但似乎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路在哪?
虽然时间过去了100年,但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罗曼·罗兰的书还值得读。
要深入了解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你还得知道他最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套巨著前半部分其实是《贝多芬传》的文学版,讲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音乐天才崛起的故事。
中间一部分,其实是罗曼·罗兰这一批理想主义作家在欧洲的追求和生活。他们才华横溢,有抱负,有过青春和爱情,也曾经有过不错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不谙世故,时不时地被卷入是非之争,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后只好逃避现实。
书的最后,克利斯朵夫老了,他的爱人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这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甚至和充满他当年理想的人产生了代沟。他不问世事,一切恩怨都付诸笑谈中了。
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跟克利斯朵夫相似的经历呢?年轻的时候有过理想,最后不得不回归现实。
但是,克利斯朵夫又和那些碌碌无为走过一生的人不同,他一直在不断地创作,在为社会的文明添砖加瓦。
罗曼·罗兰其实是在克利斯朵夫身上注入了双重性,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凡人,他有过梦想和感情,也有过过错。这个人内心时常充满矛盾,既会为了理想和爱情奋斗,又时不时地表现出软弱与痛苦。对于我来讲,读完罗曼·罗兰的作品后,英雄的定义发生了改变,那就是要回归凡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版两年后,罗曼·罗兰就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宣传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诺贝尔的遗嘱时,读到他说要把文学奖授予理想主义的文学,就去关注什么是理想主义的文学。了解得多了以后,觉得诺贝尔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这种理想主义也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简单地讲,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关心现实和现世的问题后,就会发现现实很不完美。
在我看来,作家们也会分成两种,一种是告诉人们问题在哪里,当然他们说的问题有些只是自己的猜测,他们就是批判者;而另外一些作家,则会在头脑中去构造完美的世界,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建议者。他们就是理想主义的作家。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你也许就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够格获得诺奖了。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算得上理想主义的作品。他讲的那些故事在现实中其实很难发生,抗日的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他在书中弘扬了很多精神层面积极向上的东西,大到报效国家,建立一个乐土家园,小到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都是符合诺贝尔对文学的期望的。
但是,今天讲职场勾心斗角的小说和电视剧,或者虚构出的逆袭励志故事,高富帅和白富美的爱情故事却算不上理想主义。即便是像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不算,因为它只说问题,不给建议。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读的都是这类故事,难免陷入一种死循环的怪圈:从得不到到失望,从多次失望到绝望,在绝望中更加得不到。
理想的社会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大家见仁见智,但是在两点上,批判者和建议者这两拨人是有共识的。首先,理想社会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其次,它不倡导唯利是图的物质欲望,而是提倡一种精神层面健康而有力量的生活,这包括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
诺贝尔奖委员授予罗曼·罗兰1915年文学奖的理由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这其实既是对罗曼·罗兰作品很好的总结,也是对诺贝尔理解的文学的诠释。
当我通过文学作品,结识罗曼·罗兰所描绘的那些人时,我发现好像自己也是那样,原来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孤独,那些人走过的路,我也可以走。心灵是引导生活向上的动力,而它动力的来源在于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深层次的思考和高维度的智慧。做到这一点,你就是英雄。
小结:这讲我想告诉你的是,理想主义所宣传的大多是精神层面的价值理念,它的思想在今天和100年前没有太多的不同。
一个20多岁,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向上走的人,在遇到阻力时,如果能接触到罗曼·罗兰的书,并且读进去,可谓是人生大幸。
作业:你读过什么理想主义的文学作品吗?它们有没有对你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欢迎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
1.环境的市侩气和有理想的年轻人之间的矛盾,是几千年来世俗社会各个国家都有的现象。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文学。2.作家分两种:一种是批判者,另一种是建议者,后者才是理想主义的作家。3.心灵是引导生活向上的动力,它动力的来源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深层次思考和高维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