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传统的鄂温克族服饰,跳着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近日,鄂温克族小姐妹德格金和迪拉甘唱着《森林中的鄂温克》来到了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节目中。站在这个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舞台上,她们用鄂温克族民歌特有的热情旋律让大家领略到这个总人口仅有约3万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
鄂温克族的亲近自然,蒙古族的浑厚质朴,彝族的好客大方,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带来的民族特色表演,让这个舞台为之一亮,作为全国首档原创少儿民歌成长音乐真人秀节目,《歌声的翅膀》“五一”小长假首播便夺得同时段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不设淘汰赛制、不设反选环节,无晋级,重传承,节目为热爱歌唱、喜欢音乐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住在大山中的民族”
《森林中的鄂温克》是一首独特的鄂温克民歌,歌舞表演中,连小鸟的叫声、小鹿的呼吸都被模仿得惟妙惟肖,小姐妹用神奇的口技和欢快的舞蹈把人们带到了鄂温克族人聚居的大森林,大家就像围坐在篝火旁,分享丰收的喜悦。
鄂温克族被称作“住在大山中的民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他们的歌曲往往源自日常生活,歌声中带着草原和森林气息,用悠扬奔放的旋律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表现了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生活,也体现了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性格。虽然有着动人的音乐和语言,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鄂温克族自然独特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难以传承的困境。
在《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这对鄂温克族小姐妹唱出了鄂温克族人的快乐和勇敢,展现出鄂温克族的独特文化,她们的心愿很简单:通过自己的表演鼓励鄂温克族小朋友,不要放弃鄂温克族语言歌曲,好好传承正在日渐消失的鄂温克文化。
而一曲《在那东山顶上》带来的,则是纯净的空灵世界。这首歌的歌词改编自仓央嘉措的诗词,是登曾多吉献给妈妈的歌。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4岁藏族少年登曾多吉从小与大山为伴,这次他把自己每天对着大山唱的歌带到了《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他还说出了一个只有大山知道的秘密:在家乡唱歌时,每次都能听到大山对他的歌声的回应,他会根据大山的回音来判断自己唱得好不好。
第一次离开大山,站在专业舞台上的登曾多吉显得有些羞涩和拘谨,但高原上的雪一般纯净的声线让他惊艳全场。登曾多吉的妈妈一个人要养活6个孩子,虽然生活艰难,但登曾多吉的歌声每次都会让满面愁容的妈妈露出笑容。有幸作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唱歌的孩子,登曾多吉在《歌声的翅膀》节目中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想要快快长大,当妈妈的大山。”
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男孩阿比亚斯唱起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虽然对家乡的大草原有着深沉无比的爱,但如今在城市生活,必须忍受城市的喧嚣,加上父亲每天早出晚归,9岁的阿比亚斯越发思念草原,越发希望早日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真正的蒙古族汉子。站在《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放声歌唱家乡的草原时,阿比亚斯感觉自己已经梦想成真。
“希望妈妈能留回长头发,希望妈妈能不那么辛苦。”《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李秋睿说出了让无数网友动容的心愿。来自贵州的小秋睿今年10岁,从小喜欢唱歌,可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财力去帮助他实现梦想。小秋睿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已经习惯了在自家开的餐馆里忙忙碌碌,扫地、擦桌子样样都行,也习惯了收起一般孩子在这个年岁应有的调皮捣蛋,只为不给妈妈增加负担。每天放学回家,小秋睿都会一边在餐馆帮忙一边快乐地唱歌,他说餐馆就是他的练歌房,音乐给了他用不完的力量。
“诗仙”李白的小粉丝
一身红衣、眉目清秀的“京剧少年”王泓翔今年10岁,在加拿大温哥华长大,却将一曲《梨花颂》唱得韵味十足,被夸赞“嗓音空灵纯净”。其实,小泓翔的京剧是从喜爱京剧的爸爸那儿“偷学”的。
抱着一把尤克里里上台的中美混血儿欧宁安娜,是“诗仙”李白的小粉丝。虽然抱怨“古诗词太多太难背”,但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小安娜依然坚持学习古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背诗,她尝试为诗词谱曲方便记诵,也因此在生活学习中与音乐为伴。在《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小安娜演唱了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送别》,对经常出差的父亲、转学时离别的小伙伴们的思念,都被8岁的小安娜唱进了这首《送别》中。她告诉大家,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是因为它和自己一样也是“中美混血”:“它是中国人写的词,美国人作的曲。”
节目中,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小女孩谢淑恩以她独特的海浪音征服了全场。小淑恩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海边一个名叫“长寿村”的小村子,生长在海边的她却带来一首关于大山的中国民歌——《山路十八弯》,声音颇具穿透力。作为第四代华裔,这是谢淑恩第一次回到故乡中国。以前虽然没见过家乡,谢淑恩却会用特殊的方式思乡,在唱歌时想象歌中的景色,“虽然我没有去过,但就好像去过一样”。
这些来自海外的华人孩子不少是首次回到中国,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多来源于父母或其他身边长辈的熏陶,也有源于血液的文化记忆。这些孩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他们身在海外,却被中国的戏曲、民歌所吸引,甚至为此回国学习,背后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自己民族身份的探寻。
在《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欣喜:来自河南郑州的王子辰,才两岁半就可以一板一眼地表演豫剧了,当主持人沈南问两岁半的子辰学戏多长时间了,子辰回答“3年半”,因为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学戏了;正在上中学的杨雅坤喜欢上民歌,是因为偶然听到了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歌声,节目现场,杨雅坤用甜美、纯净的嗓音将一首郭兰英的民歌经典《谁不说俺家乡好》演绎得声情并茂;代表内蒙古的11岁的王谦演唱的《莫尼山》雄浑大气,听起来“有着引人神往的力量”……
“我只是个孩子”
除了动人的歌声,每个孩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情和内心的小秘密。
穿着白色裙子、身材高挑的彝族女孩李西子来自贵阳,今年14岁的她带来了一首彝族传统民歌《敬酒歌》,欢快的曲调释放着彝族人的热情奔放。西子在传统的歌谣中加入了独特的花腔,将彝族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创新之举被赞赏有加:“民歌一定要不断注入时尚的东西才能永远传播下去。”
而《敬酒歌》充满创意的改编背后,却藏着西子的一个小秘密:西子的妈妈同样爱好音乐,她有一个记载彝族传统民歌的小本子,一直特别珍视。一次改编歌曲时,西子直接在这个本子上涂抹修改了妈妈一笔一画抄写的曲调,惹得尊重传统的妈妈很难过。西子虽然感到抱歉,却总是不知该如何开口。这一次,西子的妈妈也来到了《歌声的翅膀》的舞台上,同样热爱着彝族文化、彝族民歌的母女二人现场合唱,解开了心结。
《歌声的翅膀》共11期节目,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籁儿童”通过独唱展现个性,并接受明星辅导员的帮助;第二阶段中,孩子们与“星爸星妈”共同生活成长,尝试用全新方法演绎传统民谣等;第三阶段则为年度盛典,由明星辅导员陪同孩子进行汇报演出。节目不仅专注才艺表演,更关注孩子们内心的童真世界,除了伊能静、孙楠、阎维文3位明星辅导员为孩子们的音乐梦想保驾护航,节目组还邀请了教育专家兰海来担任辅导员,设置“时空胶囊”环节,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节目中演唱了经典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杨雅坤,其实是个爱上网的少女,网友给她唱的民歌打“差评”让她伤透了心;来自山东烟台的小学生黄星城现场演唱的是一首《绒花》,歌词“顶天立地迎彩霞”强烈表达着瘦小的他努力长高的心愿,原来因为个子矮经常被同班同学笑话,闭眼唱歌能让他暂时忘掉这些烦恼……
第三期节目中,孩子成长的烦恼成为很多人讨论的话题。9岁男孩吴耀杰在台上边弹边唱自己的经历,把心里没机会跟爸爸妈妈说的话,写成了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一字一句、每个音符都在唱着孩子独有的压力和苦恼:“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在一些歌唱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带动下,近些年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民谣、流行音乐,但在童谣、儿童音乐领域却鲜有优秀的作品诞生,缺少合适的音乐作品去表达当下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孩子们的内心究竟想表达什么?在渴求什么?《歌声的翅膀》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那些真正能表达孩子心声、承载孩子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健康,倾听并开解他们小烦恼的同时,也给当代教育留下一些启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