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次旅行:“徽州天路”位于黄山市东南部,跨屯溪区、歙县、休宁县下属8个乡镇,由璜尖天路、白际天路和狮石公路3个部分组成,是被誉为“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的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自驾游线路主要包括1条大环线和3条支线,大环线里程约108公里,车程4小时,其中海拔800以上路段超过50公里,1000米以上路段约20公里,堪称“天空上的一条彩带”。
行程路线:屯溪——源芳乡——徽州天路西门——徽州大峡谷——白际乡——狮石村——绍濂——王村——返回屯溪;
屯溪老街,黄山脚下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安徽屯溪,黄山市的市辖区,历史上因水运畅通而成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明朝嘉靖时,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抗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这里一度经济畸形繁荣,被称为“小上海”,屯溪老街更是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彼时到此时,虽然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街还是那条老街。
屯溪老街成为集市的历史,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元末明初,屯溪人程维宗在这里建起47家商铺,招揽客商,储存商品,成为老街最早的原型。清朝初期,随着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到清朝末年,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瓷器等行业云集,兴盛一时。
老街全长1.5公里,宽7、8米,路面铺有大块的青石板,不同年代的300余幢徽派建筑记录着时间也记录着曾经的喧闹。街道两侧林立的商铺以经营文房四宝、徽菜馆、土特产为主,“老字号”有60多家,如同德仁、茂槐、老福春徽宝斋等老店,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街。
屯溪老街被中外游客誉为“清明上河图”,踏进老街,总有一种古旧的味道。马头墙青瓦白墙的古民居,砖木结构的店铺,街上隐隐飘着本地小吃鲜香的味道,一切都是世俗生动的。
老街上食馆众多,作为享誉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扬名立万与徽商的奔波有关,与徽地往昔的贫困生活有关,也与食物运输的不便有关。就是在这些不利条件下,徽菜异军突起,解决了各种口味问题。一道道徽菜凝聚着深沉古朴的乡情,张扬着徽人的个性,在老街生根发芽,再走向四面八方。
店铺紧紧相接,全部为砖木结构,曾经艳丽的红色在风吹日晒下已剥落斑驳,然而各种各样的雕花又显出精美的味道。
俗话说,“屯溪美,屯溪美,一半街巷一半水”。古色古香的茶馆、餐馆、书屋都在眼前,灯笼垂悬,牌匾高挂,旗帜招摇,让人眼花缭乱。
胡适曾这样谈起过自己的家乡:“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再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当然,除了百转千回的传奇故事外,诸如臭鳜鱼、毛豆腐、酱菜这样的徽菜小吃,也同样让人念念不忘。
明清时期,徽菜伴随着徽商的足迹逐渐进入市肆,尤其在长江流域具有广泛的影响。鼎盛时期,可以说“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新苏老徽馆创办于1876年,创始人为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徽馆名厨路文彬,这家百年老店如今已成为黄山市的徽菜名店。
历史上的徽商曾经创造过足以敌国的财富,也创造和支撑了古徽州灿烂的文化。老街上处处可觅徽商和徽州古老宗族的印迹。
老街的店铺有不少是跟徽文化有关的。古旧如卖徽墨、歙砚、文房四宝,新潮如卖明信片、伴手礼、文创用品。虽然年代久远,徽商群体和他们的文化依然是老街上抹不掉的记忆。
几百年间,斗转星移,老街见证了徽商的发展。一条老街,几多记忆。
“徽州天路一线旅游资源丰富,穿山越岭间串起了徽州众多经典景点,兼具野趣,也很有征服性。
源芳乡地处休宁县的东南方向,东邻白际乡、北依榆村乡,西同东临溪镇接壤,南面同璜尖乡交界。
Y117/S308路口,这里是璜尖天路和白际天路的交叉点。
徽州大峡谷,游客仿佛来到了小九寨沟
人们总说山水相依,有山的地方大多有水,山高则水长。徽州大峡谷位于山清水秀的安徽省,原名源芳大峡谷,地处休宁县源芳乡渔临村,景区内灵山秀水,目力所及绿意盎然,空气清新而湿润,走在山间,人们的心跳都变得轻快起来。
沿着山路蜿蜒前行,阳光被山体阻挡分出清晰的明暗界限——阳光下的色彩轻松跳跃,背阴下的色彩浓重深沉,明明是身处一地,却生出两个世界的感觉。
在大峡谷内沿着水流步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享受。阳光打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青山对向而立,让人不由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
一湖清波倒映着徽式建筑的粉墙黛瓦,把湖装扮成了人间仙境。
小路曲曲折折,不时峰回路转,换个角度就有了新的景色。
湖水纯净的色彩让人心醉不已,在沿途木桥、索桥、栈道的牵引下,人们溯源而上,一路伴着水声,也伴着不绝于耳的鸟鸣。游人不多,有山水作陪却丝毫不感寂寞。
游走在这深涧的山谷中,仿佛游走在画中。飞瀑、深潭、栈道、山石……大自然似乎格外偏爱这里,给了它最多最好的景致。
粗壮遒劲的古树仿佛已伫立了千年,苍劲的形态和柔美的流水相映相称,交织出诗意感。
一路走来,总有流水相伴。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山涧,从峭崖,从树林身处飞出,像一条条玉带飘落。
有水的地方,万物生长格外欣欣然。青苔长满山石,绿色的植被柔若海绵,把飞瀑跌落的气势连同喧嚣的水声吸收了许多,使眼前的景象既放肆又收敛,既阳刚又阴柔。
作为旅游目的地,安徽总是得到很多人的偏爱,徽州大峡谷便是这里好景色的集中。那些由远及近的青山,总是层层叠叠的绿,那些高高耸立的林木,总是风姿怡然醉人,那些弯弯绕绕的溪水,总是涓涓流淌不停息。山与水构成最美的画卷,让人深深沉醉。
璜尖村,笋干之乡
“徽杭自古道难行,白际山头有仙界”。“徽州天路”其中的一处挑战点就在白际盘山公路,这里是黄山市海拔最高的公路,公路最高点白际岭顶约1060米。公路起于源芳,止于白际,全长33公里。
进山方向上坡下坡比为2:1。一路盘旋,不断的拐弯,到达山顶,放眼望去,崇山峻岭之巅 ,汹涌澎湃起伏的山脉互相重叠,山脉与天接处白云缠绕,仿佛置身于天际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白际,地处皖浙边界,村庄多散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白际山脉的群峰之中,境内青山绿水,瀑布成群,被誉为“江南最后的密境”。
璜尖村,深藏在璜尖岭万亩竹海中,境连两省三县——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安徽省休宁县,有着“笋干之乡”的美誉。曾经热极一时的美食节目《十二道锋味》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小村落走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内。
璜尖村得名于璜尖岭,这里丰富的竹木资源是当地人的绿色银行。村民靠山吃山,笋尖、笋衣、笋干是璜尖的三宝。
璜尖村建村时代久远,在战争频仍的年代,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加上独特的关隘地形,使璜尖村成了免灾避祸的“世外桃源”。时间在这里静止,改朝换代、世事变迁,似乎都与璜尖人无关。于是,曾经的“世外桃源”变得落后颓败,直到平整的公路通到村口。
如今,村子仍坐落在山高路险的璜尖岭中,对外来的人来说,依然山高水远。开车要走过崇山峻岭,绕过山路十八弯,兜兜转转,才能到达璜尖村。但与之前的交通闭塞的情况相比,新修的道路齐整,路程平稳安全,交通已不再是挡在璜尖人与世界之间的巨石。
村中的房子大都依山成排而建,10年前,这里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腐朽易坏的木板屋、土坯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老人将就度日。
如今再走入村中,一幢幢墙壁洁白的二层小楼房映入眼帘,钢筋水泥的混合结构让房屋坚固无比,既舒适又充满安全感。
漫山遍野是苍翠欲滴的竹子,一条小溪从家门前穿行而过。村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美景让人艳羡。璜尖地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特性非常适合毛竹生长。《十二道锋味》中的笋干,便采用产自璜尖800米以上高山上的毛竹鲜笋,经过蒸煮、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璜尖岭私藏着世间的山水秘境,山水秘境中孕育着众多人间美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依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在时光中散发出迷人的徽风皖韵。
扎溪村,淳安县的特色乡村
木瓜水库。
扎溪村位于淳安县西部位于中洲镇,全村主要以烤烟、经果林、茶叶、生猪养殖为支柱产业。
据史料记载,“九相公”的真名叫汪献,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的第九个儿子,而汪华则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方领袖,后来归顺了唐太宗李世民,受封为“越国公”。汪献一表人才,随父亲为唐朝立下过赫赫战功,在18岁时已经名满朝野,他受邀与唐太宗对弈,竟连赢三局,令唐太宗震惊不已。汪华听闻此事,虽然疼爱汪献,却怕家族因为汪献的锋芒毕露而惹上祸端,忍痛割爱,杀了汪献。爱才的唐太宗对此痛心疾首,遂遍寻天下沉香木,命工匠打造了汪献的雕像,置于宫中供奉,“九相公”便由此而来。
“九相公祠”原为札溪村村祠“承恩堂”,在各地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集资修缮为“九相公祠”,并得到邵华泽亲题“九相公祠”匾名,使之更具当地人文内涵,中洲这一民俗文化热点,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一起,成为中洲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
红色中州,南庄村
提到浙江淳安,千岛湖的风头最盛,南来北往的人记住了她的好山好水,记住了她的美食美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座年轻湖泊的背景图和连接线,是淳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底蕴,是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岁月和不朽伟绩。
淳安县中洲镇地处浙皖两省三地四县交汇之地,是杭州最偏远的镇之一,距离千岛湖镇78公里,集老区、边区、山区为一体。这里自然环境瑰丽秀美,红色资源丰富,现存主要革命遗址20处,是全国有名的红色旅游地。
位于中洲镇的南庄村,无疑是红色中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闪闪红星”。走入村庄,眼前的景色就如对联中所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涓涓溪水东流去。此时北方已是略显枯败的初冬景象,南庄村仍然绿意满枝头。
顺着齐整的小路过桥走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青山绿水旷谷间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景象,长长的木桥连接着村里村外,连接着人间,天上。
古村总有古树相伴,那些枝干粗大,苍劲有力的古树如同一位位老者,默默陪伴着村子的兴衰成长,也看着村子的旧貌变新颜。
如同树木的岁枯岁荣,南庄村也有着高低起伏的历史。虽然地处淳安的好风光好生态中,昔日这里却一片落败——柴草乱垛、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蚊蝇肆虐,被外村人称作“烂庄村”。
2015年,中洲的红色旅游开始升温,南庄村也开始蜕变,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已成为淳安县“美丽乡村”和“富丽乡村”双示范村,也成为中洲红色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建设了“南庄村摄影基地”。
摄影基地带来一拨拨外来的人,村庄用淳朴热情欢迎着人们,人们用惊艳赞叹丈量着村庄,见过以前南庄村的颓败,该赞叹的或许并不是时间的力量,而是人改变环境的决心。
绿色的山,绿色的水,五年前甚至更早,村民对如今南庄村整洁美丽的模样根本难以想象。而现在,他们就住在这可以入画的村庄中。
古桥斑驳,扑面而来古朴韵味,清澈的溪水将静谧的景色映入池中,让人仿佛置身桃源世外。
武强溪从南庄村中贯穿而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万亩山林相映成翠,守护着人们的绿色家园。
浓郁的红色文化随处可见,不管是农家小屋,还是跨在溪水之上的桥,抑或路边的围墙,都可以看到红色元素,感受到红色文化气息。
南庄村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咫尺之遥,纪念馆位于厦山村,讲述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的历史。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这支年轻的军队经过六个多月的艰难转战,以“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英雄壮举,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最终万余将士大部分牺牲。
小村庄勾勒出岁月静好的模样,在岁月深处,总有那些已被镌刻在时光里的人物让人铭记,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胡天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狮石村,中国最佳原始森林休闲体验地
安徽的古村各有特色,位于歙县的狮石乡不仅是歙县平均海拔最高、最为偏远的乡镇,还是中国最佳原始森林休闲体验地、黄山市温泉村、皖浙赣边区红军村。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藏匿着世人不知的美景,也记录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深藏于山中,虽然守着好景色,却让狮石乡与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外面的人进不来,山里的人出不去。从开始的无路可走,到村民一步步走出崎岖不平山路,到如今木质栈道相连,狮石乡人走过了一条艰难不妥协的改造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狮石乡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泉水中富含硫化氢,用这种泉水洗澡,有治疗皮肤病的作用。凭着天然硫磺温泉,有了平整的山路,狮石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温泉乡。
石头小路弯弯绕绕带人们走向原始森林,路边草木丛生,远山薄雾笼罩,山村中的人家独享着城市人难得的好空气、好景致。
走入林中,扑面而来的是无法言说的静谧。笔直的树干参天而立,黄褐色的落叶在树脚拥簇,待到来年化作春泥,随着季节的更替完成一番轮回。
一树秋叶在阳光下闪耀金黄,像一个裹着华服晒太阳的美人。
山谷空寂寂,仅余长风独自吟。阳光在树木上、群山间悄无声息地图画,可以清晰地听到脚踏着落叶的沙沙声。天地之间,一下子就都静默了。
一座座土黄色的民居依山而建,褐色的屋顶迎着阳光,这房舍线条简单得好像小时候画过的简笔画,方方正正,透着最朴素最原始的味道。
走入村中,生态的绿中便点缀上了革命的红。早在1927年,方志敏领导的工农武装1000多人就到狮石开展农民运动,虽然时间不长,但狮石这块红色土地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根据歙县党史资料记载,到1936年底,狮石地区参加红军达到100余人,因此狮石也被誉为“百红村”。
红色狮石村史馆和清贫文化礼堂坐落在半山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保家卫国的光辉历程。立于其中,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在眼前一一浮现。
湛蓝晴天、蔼蔼薄雾、崇山峻岭、山中人家,所有元素和谐搭配在一起,颇有入画之感。久居于大山深处的人,有自己美丽的田园和岁月,不管外界如何喧嚣纷扰,他们的日子平静而美好。
狮石公路,位于黄山市歙县境内,弯多路窄、山高路险,公路最高点海拔达1078米,该公路从起点到狮峰凹的16.5公里路程均在连绵的群山之巅。
一条黄白的线痕清晰地伸向烟云深处,仿佛天与山之间的一根飘带,弯弯曲曲,连绵悠长。车型在此,就有着腾云驾雾般的感觉。
长陔乡引地处歙县南部偏僻山区,歙岭西麓,与本县的绍濂乡、璜田乡、小川乡小洲村、森村乡皋泾村相邻,南与石门国营林场及浙江省淳南县相邻。
长陔岭蜿蜒起伏,气势雄伟。
溪口镇依山傍水,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称,新安江也从这里流过。
很多游客也会在这里乘船来欣赏新安江的沿途美景。
白际乡,安徽休宁的“江南墨脱”
虽然徽州的粉墙黛瓦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白月光”,是徽商衣锦还乡后构筑的奢华精致的家,徽州人的故事却是从“被迫离家”开始的。如今被人们赞誉的徽州山水,放在百多年前,是徽州人最大的困苦。被困在山中的人们得不到土地的馈赠,只能离家打拼讨生活。
万山之中的徽州,守着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徽州人三五成群,用双脚在山中、在峡谷,踏出一条条通往富庶之地浙江的路途。徽开古道便是从安徽徽州至浙江开化的一个大通道,东起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泰夏村,北至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全程25公里皆为山路,最高点白际岭海拔达1208米。
古道顺山势蜿蜒而上,在山崖峭壁间盘旋。百年前,背负山货在山道上艰难攀爬的徽州人便如走在钢丝上,脚下是万丈深渊,稍不留意便命归大山。
是过了很多很多年以后,散落在山中的村子才有了公路,才有了和外界交流的脉络。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地方,就是白际。白际乡地处皖浙边界,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总面积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与世隔绝,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白际”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好,身还未到,脑海中已为她构建了白云飘飘、山清水秀的模样。传说中的白际,是白云与天空交际的地方,又被网友称作“江南墨脱”。
有了公路才有了生气,小小的村落渐渐被人们所知,然而她依然是顾自生长的样子,没有旅游景点的堆砌,没有人工开发的痕迹。你走进来,就是走进了白际人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一段山上人家的普通岁月。
成群的古树是白际村最忠实的陪伴,这些古树年代久远,大多已有500年以上的树龄,更有甚者达到了千年之多。粗壮的枝干珍藏了岁月风雨,也酝酿出属于白际的古朴韵味。
属于中国的美有许多,徽州的山水和建筑必是其一。村子被群山环抱,林木围绕,让人很容易就想起秦观的诗词——树绕村庄。
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在古徽州人们的心中,树和寺庙一样都是神圣的,一般村民喜欢在水口山处栽种枫树。
白际的出名缘于闭塞落后,也恰恰是这份落后才保存了它的原始风貌。“山中岁月长”,习惯了现代科技的人们走入村中,猛然撞见还保持着旧时模样的公社,瞬间便恍惚起来。
公社里还留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标语,无论桌椅甚至暖瓶水壶搪瓷盆,都是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在公社里走一圈,从前门穿过再从后门出来,这岁月太快。
严池村,安徽休宁高山中的古村落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住在隐士之地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说起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白际乡的严池村便是这样的存在。
严池村是休宁县海拔最高的古村落之一,地处海拔780余米的严池山顶,自从建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严池”音同“延迟”,据说村子原名也确为“延迟村”。因村中交通闭塞,常年与世隔绝,经年累月,时间在这里也失去了意义,村民们以佛系心态认为,早早晚晚都是过,延迟一日也无妨,村名便由此传开。此种心态,倒是大有“山中方一日,世上逾千年”的意味。
小巧的村落被群山揽在怀中,村子不大,泥土路相连,黛瓦白墙与黄色的土坯泥房参半,全部依山势错落而建,层层复叠叠,完全是一幅山村人家的模样。
村中房舍以白色和黄色为主,原始的黄色土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