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沈从文先生到过永顺吗?
沈从文先生写过永顺吗?
沈从文先生给永顺留下了什么?
在计划写纪念沈从文先生去世三十周年系列文章前,这三个问题就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
永顺,是我的家乡,湖南唯一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所在地,湖南文化旅游“国字号”品牌最多的县域。
“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革命苏区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原始森林保护区小溪、“最美人体漂”马拉河……
永顺还是土家族确认源地之一,“中国土家第一人”田心桃女士,就是永顺人。“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至今还保存着全木房村落。
永顺是湘西面积最大的县,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尤其与沈从文先生同时期的名人,人才辈出。
“红色资本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李烛尘、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军长汪之斌、中纪委原书记李昌、中国古琴大师查阜西……
我看了这些永顺籍或出生永顺的名人书籍,看了沈先生文集,发现与先生交集的人不少。
在沈先生信件中,还发现有民族学家彭武一先生的名字,《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一文提到过老诗人向伯翔。
当然,和沈先生交往最多的还是查阜西先生了。
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七日,查先生出生于永顺县,父亲当时刚从江西修水来永顺任代理知县。
查先生大沈先生七岁,两人是多年的朋友。
他们不但在云南昆明有过交往,而且一九五六年到湘西调研时,两位同行
在查先生日记和沈先生书信里,我发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个回了凤凰,一个回了永顺。
沈先生告诉张兆和:“我已于昨天(十八日)下午到了家乡,沿路是好的出奇的山砦。”
查先生写道:“六时车往永顺,午后两时半到达,过矮寨时见风景优美,有流连之情。”
二
毫无疑问,沈从文先生是到过永顺的,但不是县城,是王村,也就是现在的芙蓉镇。
一九二二年初,沈从文先生从常德到保靖县城,由沅江进入酉水,在船上过了四十天,王村是必经之地。
在湘西籍作家颜家文先生的日记里,一九八二年一月五日,沈从文先生在家中,和他特别提到了王村。
“王村,有一次我们坐船路过,碰上大风大雨,看到山上有个亭子,想到那里去躲雨,我们把船弯到一个避风处,上了坡,走到半山,一个炸雷下来,把亭子打飞了。”
沈先生说,“春天想到故乡一游,甚至渴望能租一条小船到白河里漫游,如同几十年前那样。”
那一年,八十高龄的沈先生真回到了故乡,但只去了凤凰、吉首和张家界武陵源,没能去白河。
白河,也就是沈先生笔下时常提及的酉水,他还写了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沅陵乌宿、永顺王村、保靖县城、花垣县城、龙山里耶、花垣边城(茶峒)……先生寥寥数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他说,“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为永顺县管辖,且为永顺县货物出口地方。”
沈从文先生不但到过、写过永顺,且描写过王村的句子,还出现在小说《小砦》中。
这是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写于一九三七年上半年,只写了引子和第一章,一个并不圆满的忧伤故事。
但它却是《边城》向《长河》的过度,夹在两部经典当中,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在《边城》题记中,沈先生已经预告:“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之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
他甚至表示,“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这另外一个作品,我想应该就是以王村为故事背景地的《小砦》。
小砦里年轻一代,在欺负与被欺负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老一辈人的良心与美德……
但遗憾,是战争打散了这些文字。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沈先生只身南下,辗转回到沅陵,后又去了昆明,一去就是八年多。
他决定写一本大书,这大书自然便是《长河》。
三
沈从文先生到过永顺,写过永顺,那么,给永顺留下过什么?
相信到过永顺不二门的人都知道,这个距离县城一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因为一扇石门而闻名。
这是一个高三十余米,底宽约四米的天然石门,由三尊巨石相靠而成。
右边那块高耸入云,像旗杆,又似护卫,中间那块稍低,向左倾,靠在石壁上,上倚下空,搭成人字形。
左边紫红色的石壁上方,刻着红色的“不二门”三个大字,字下有“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大字,也是红色的。
右边灰白色石壁上,则刻着石门天鑿(zuò)四个蓝色大字,旁边落款:沈从文七十八岁手书,也是蓝色的。
石门两侧还刻着一副对联:“半窗阴雾藏高水,一片青山衬夕晖。”字,同样是蓝色的。
走进不二门,两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开如玉屏,历代文人墨客或赞山水之幽绝,或抒腹中之豪情,莫不留笔于此。
据说自一八一O年题壁“眼前南海”开始,到沈先生一九七九年手书“石门天鑿”,摩崖石刻多达一百二十多副。
颇具特色的是一八九五年 “山青海岸”石刻,四个字如图似符,一气呵成。
这是清代庚辰年探花的字。
我查了一下清代的探花表,“改土归流”后,从一七六O年到一八八O年,庚辰年也只有王文治、陈銮和谭鑫振。
三名探花中,自称王羲之后人的王文治书法成就最高。网上查他字帖,骨骼清纤,和不二门石刻笔法神似。
落款“景元”撰,这“景元”应该是孙淼的名号。一八九三年,他在另一块石壁上曾撰:到此人皆佛,同来我亦仙。
不二门石刻,最多的是毛主席诗词和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艰苦奋斗;站在最前线;《清平乐·六盘山》……
毛主席书法笔力遒劲,龙形蛇舞,天马行空,苍茫雄阔,行云流水。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我是一九九O年四月一日下午到了这个地方的,那时候很热闹,像赶集一样,人山人海。
那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到永顺县城,上午参加完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下午抽空来了。
二十八年过去了,如今不二门很幽静。
漫步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老树枯藤在空中缠绵。观音岩周围,树枝藤身挂满红布条,千年柏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没想到,在古庙山门上,竟发现了沈从文先生的另一手书:溪州胜迹。
不过,这墨宝写在白色石灰墙上,右下落款:沈从文,左上角:己未,秋。
问庙里的和尚,知道沈从文吗?他笑着说,湘西名人,谁人不知?
聊到眼前的字,和尚又说,这是沈先生在不二门游玩时写上去的,具体时间,他也不知道。
当然,他这是胡编。因为沈先生从来就没到过永顺县城,更别说不二门了。
四
那么,沈从文先生这些手书是怎么回事呢?
我问了当地不少朋友和领导,大都说不清楚。
问吉首大学图书馆谷遇春馆长才知,原来这与永顺籍考古专家向渊泉先生有关。
我打电话给向老,他很爽快答应见面,听得出,字正腔圆,中气十足。
向老住在红军时期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旧址,永顺县文物局大院内。这是一栋一九二四年修建的老建筑。
白卦、白发、白胡子,握手劲道,谈吐铿锵,耳聪目明,红光满面,笑容可掬。这哪像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
我开门见山问及了沈先生在不二门的字。向老说,是他请题的,具体时间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九点多钟到他家,我们坐了两个多小时,是萧离先生带去的。”
“是古丈县那个著名的萧离先生?”
“是的。我们是老朋友,他也姓向, 叫向远宜。”
“你们是专程去沈从文先生家吗?”
“不全是。”
原来,向老是永顺松柏人,一九六O年吉首师范毕业,一九六五进入文化馆,直到二OOO年退休,一辈子都和文化文物打交道。
一九七三年,向老敏感地意识到,贺龙元帅昭雪的日子不远了,便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塔卧做了个革命陈列馆。
这个大胆的做法,得到不少人好评。
为了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