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开始只是想去理个头发。”小静无助的一边哭泣,一边跟记者交谈。据记者小王的了解,本来小静只是想去剪个头发,她的弟弟拥有该家店铺的会员卡,本来只用38元的理发套餐又是怎么变成16万元的呢?这其中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真相?
必须要办会员卡
小静生活在杭州,因为先天性的身体原因而患有一定的残疾。即使患有残疾,小静依旧是一个努力生活的女孩。
起初,小静只是想去剪个头发。正好弟弟有一家店的会员卡,小静就拿着弟弟的会员卡去了,可她怎么也想不到38元的套餐会翻了数十倍变成16万元,还把她拉入了失信老赖的名单。
据小静自己的描述,店员在她剪发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向她推销产品项目。小静只是想剪个头发就一一拒绝了,拒绝之后她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店员对她的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还有一丝不耐烦。
结账的时候,店员突然告知她会员卡非本人不能使用。小静本来是想直接付账的,可刚刚还对她不耐烦的店员突然一拥而上又开始推销他们家的会员卡。
店员称他们家现在有许多优惠活动,有免费的项目可以体验,还送免费的护肤品。在店员的狂轰滥炸一般的推销下,不善言辞和拒绝的小静只能同意办一张会员卡。她没有想到一张会员卡就得2280元。
天价项目贷款还
办了会员卡之后,小静就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正在她要离开的时候,店员又把她拉住说,会员现在有免费的项目可以体验一下。刚花了大价钱办了一张会员卡,小静也想看看免费的项目究竟是什么。
店员给她介绍的是一个减肥项目,他们还指出小静是个残疾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自身形象,减肥是必须的。可没有一个人告知小静,免费的项目体验是有先提条件的,必须先购买他们家三次项目才送一次,是买三送一。
一次减肥项目需要8800元,也就是说小静要先购买26400元才能体验到这一次免费的项目。
店员故意隐瞒消费明细,小静说觉得自己就像一头待宰的羔羊,他们在套路自己免费项目的同时,还自己加了许多高昂的项目。这些价格让记者小王都有些瞠目结舌。
一次针灸需要8800元,一次推腹需要一万多元,刮痧更是可怕,需要5万多元。结账的时候,店员拿着计算机算出16万元的消费时,小静吓得不能动弹。
“16万,我……我没有那么多钱。”小静无助的站在收银台前面,店员的态度十分强硬,一下子抢夺过小静的手机,擅自在她的手机上下载了许多网贷软件。
十几个网贷软件同时贷款才凑足了16万元,店员这时候才对她和颜悦色的说你可以走了。小静手忙脚乱的从理发店离开,她还不明白手机上的网贷软件到底意味着什么。
回家以后小静不敢和父母交流,经常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面,本就不善言辞的她变得更加孤陋寡言。父母想和她沟通,却一直没有机会。
手机上的网贷软件不会因为小静的沉默而停止运转,很快就有陌生人打电话过来催债,让小静还钱。催债的人还扬言说,如果不还钱就会把电话打到父母那里。小静只能害怕的拒接所有的陌生电话。
要说法嚣张耍赖
为了让小静放松放松心情,父母决定带着一家人出去散散心。可在地铁站的时候,小静怎么也扫不上地铁卡。经地铁安全员的查询后才发现小静竟然被纳入了失信名单。
小静这时候才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家人,弟弟看着她手机上的十几个网贷软件顿时心里充满了怒火。
一家人匆匆忙忙跑到理发店讨要说法。店员的态度却十分嚣张,声称小静已经做过他们家的项目,项目都是明码标价,付钱也是天经地义,现在来要说法,岂不是想赖账。
小静的家人想和他们商量,却被店员直接轰了出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求助于新闻记者。记者小王带着采访人员进入店铺时也被他们轰出来,说再进来就砸烂他们的机器。
负责人这时候站出来说小静只在他们家消费了3万元,而且没人强迫,都是小静自愿的。直到记者拿出十几张截图证明小静在他们家付了16万之多时。
面对铁证如山,负责人才承认。但他们一直坚持小静已经做过项目必须付钱。最终,小静一家人和记者只能求助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局介入以后,迅速在两方之间展开调解。店家在这个时候态度才缓和一些,经调解,店家只愿意退还小静9万元。
记者小王在采访过程中一直都没有发现店家对自己的项目明码标价,没有明显的价格提示牌,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消费陷阱。小静在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被店家套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6万元对于小静他们家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本来就一直生活拮据的他们这时候又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
总结
小静的经历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大部分人认为店家就是无良商家,故意套路顾客;还有一部分认为消费时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消费警惕心,小静明显就是警惕心不够,最后才吃了哑巴亏。
消费套路一直都存在于消费市场之中,近年来有许多这样的案例,消费者如同羔羊一般被宰来宰去。小静的经历也在警醒我们在日常消费时也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心,避免陷入商家的消费陷阱。
提高自己的消费警惕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当发现自己的权力受到危害时,我们也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案释法
一、理发店涉嫌设下消费陷阱,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前,应当明码标价,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加价或者附加其他条件。
从小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在理发店中遭遇了消费陷阱。消费陷阱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尤其对于弱势消费者来说,更容易受到其影响。
在小静的案例中,她作为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消费者,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店员明显利用了她的不熟悉和缺乏经验,采取了欺骗手段,将原本简单的理发项目变成了天价消费。
首先,店员隐瞒商品实际费用,未能明码标价,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家的明码标价要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他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能够清晰了解价格和项目内容,从而作出明智的消费决策,然而,在小静的案例中。
店员故意隐瞒真相,将16万元的消费信息掩盖,让小静在无知的情况下签署了高额消费合同,严重损害了她的合法权益。
另外,店员采取强制消费手段,将小静拖入更深的消费陷阱。他们不顾小静的拒绝和不适应,强行推销会员卡和高价项目,让她不得不同意,从而加大了她的消费负担。
这种强制消费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商家不得变相加价或附加其他条件的明确规定。商家应该尊重消费者的意愿,而不是利用欺骗手段强行推销高价项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这样的消费陷阱不仅仅是对小静个人的侵害,也可能会给其他消费者带来类似的困扰。这种不良商业行为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信心。
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督力度,对于涉嫌欺诈的店家,应予以严厉处罚,以维护公平交易和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方面,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于不合理消费的辨别能力。对于价格过高或涉及会员卡等附加条件的消费项目,应谨慎对待,不轻易接受,避免成为消费陷阱的受害者。
同时,如果发现自己遭遇了消费陷阱,应立刻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任人宰割。
二、该理发店的做法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罪是指为了非法占有财物,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误认为有虚构的事实或者认为真相不明,而处分财产或者签订重要合同,致使被害人受损的行为。
小静作为一个弱势消费者,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容易受到商家的欺诈手段影响。理发店员明知小静身体有残疾,但却利用她的弱势地位。
利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将原本简单的理发项目变成了高价消费,从而非法占有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