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阖闾大城至今,古老的苏州,已有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
千年时光过去,难能可贵的是,苏州至今仍基本保留着当初的吴 国都城总体形制,尤其是在苏州古城区,依然留存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城,苏州自然有着许许多多的老街。其中,尤以平江路和山塘街,最为著名。
但近些年以来,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涌入苏州,曾经清静的平江路和七里山塘,也不可避免地变得人满为患,而且商业化气息日趋浓厚,逐渐丧失了原来的质朴和本真。
还好,太平老街一如当初。太平老街,位于苏州相城区太平镇,距离苏州古城区10余公里,东临阳澄湖之西湖,与阳澄湖镇隔湖相望,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华物萃的老街。
北宋《吴地记后集》所载吴县二十二都,太平即为其中之一,又因这里拥有肥沃的土地与富饶的物产,历来享有"鱼米之仓"的美誉。
老街所在的区域,湖荡星罗棋布,溪川纵横交织,一条河道穿街而过,联通苏州、无锡两地,古时因水边时有荻芦飘摇,故得名"荻溪"、"荻川",后又改称济民塘,直至如今。
也正是因了这水网密布的便捷水运交通,形成于宋代的老街,得以日渐繁盛。到了明清时期,济民塘两岸的街市,行旅如云,商贾来往不绝,发展成为一座繁华集镇。
当年在上海、苏州、无锡之间往来的商户,从水路乘船,售卖着各地的物产,来到太平镇老街时,经常会暂时歇歇行脚,喝一壶茶、吃几碟小菜、说一回话,然后再次忙碌起来。
如今的太平老街,由太平街、南浜、九思街和北浜南、北岸组成,总长675米。眼前的老街,呈于字形格局,利民桥、太平桥分别沟通南北与东西街道。
站在桥上,脚下古老的"荻溪",日夜流淌。偶有行船经过,碧波之上便荡开了涟漪,很快又归于平静。
这一脉清柔的河水,悠然蜿蜒地穿街出巷,夹带着水草的芬芳和两岸民居的倒影,缓缓流向芦荻飘摇、水天一色的阳澄湖。
水赋予了太平老街,温婉灵动的独特气质,更赋予这里的居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老街的民房沿河而筑,人家枕水而居,一年四季,花开交替。
春天,油菜花随风起舞,桃花挂满枝桠,梨花开了千树万树。此时踏青而来,或遇见鸭子在水中自在游泳,或看见走地鸡于林中悠然觅食,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田园画卷?
夏季,河畔的屋墙上,粉红的蔷薇花开正盎,一朵朵、一簇簇,密布于绿叶之间,散发出淡淡的芬芳。尤其是那一面"大象"花墙,吸引着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拍照打卡。
秋天,湖畔溪边,荻花掠岸纷如雪,芦花深处伴鸥眠。冬季,太平禅寺门前,那棵千年古银杏,满树金黄,成为太平老街最璀璨的地标。
如果你错过了花期,也错过了杏黄,也没关系,因为想要一睹老街的风韵,自然是需要慢慢走、细细看的。
沿着临水的街边走走,或是拐进小巷看看,斑驳的墙壁布满了岁月的"皱纹",却显得那么慈祥,就像一位和蔼的老者,正用温暖的目光,迎接着你的到来。
墙角的青苔还泛着绿,缝隙里的小草探头晃脑,慵懒的狗儿伏着前蹄打盹,无视你从身边经过。阿婆在门前支起竹竿,接着暖暖的阳光,晾晒着衣服被褥,也晾晒起一天的生活。
街巷里时不时传来,吴侬软语的亲切乡音。窄窄长长的过道两边,老房子的屋瓦上,升起了袅袅炊烟。家常菜的香味,从门窗中渐渐弥漫开来,撩拨着我关于家乡的味蕾记忆。
只可惜,我不是归人,而是过客,所以也只能在街角,买几个现做的萝卜丝饼,聊以解馋,以慰辘辘饥肠。
行走在太平老街,看那宋代的凤凰桥、明代的石碑、清代的古井,还有矗立了百年的邢宅、王氏祠堂等诸多历史遗存,都在悠悠地诉说着老街的往昔岁月。
这里没有平江路的人潮汹涌,也没有七里山塘街的摩肩接踵,更没有处处雷同而浓郁的商业气息,有的只是老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祥和。
谁把岁月,一砖一瓦砌成墙,让历史的阳光,在墙面上斑驳出沧桑?谁又把河港,一条条穿街绕巷,让小镇居民,得以更加惬意地过好每一个烟火日常?
如果你也喜欢苏州,想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江南风貌,不要总去平江路和山塘街,可以来相城太平老街走走看看……
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夹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这里的一花一草,都浸润着乡野的迷人风光。
在太平老街,视野所及,尽是一派宁静祥和。平日里浮躁的心,瞬间就不自觉地沉静了下来。这里,有千年姑苏最鲜活的人居标本;这里,才是江南最淳朴的诗意原乡。
@风月书旅,旅行自媒体,文化旅行者,签约撰稿人!读书万卷,旅行万里,@风月书旅,等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