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兼而有之的园林跃然出世,宫苑园林的精致化和田园园林的自然化融为一体,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不谋而合,那就在千年姑苏,虎丘之畔,上林苑。
一、区位周边
上林苑坐落于苏州虎丘之畔,与虎丘风景区一河之隔,交相辉映。
交通:距离石路商圈3km,距离苏州站2.7km,距离山塘街2.8km,距离无锡38km,距离昆山48km,距离上海95km。
二、园林简介
一草一木铸就永续环境
一砖一瓦繁衍中华文化
“上林苑” ,总占地54亩,容积率仅有0.2,整个小区俨然一座美丽的“苏州园林”。18栋苏式园林别墅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建筑风格运用了苏州传统的建筑形态和造园手法,在充分体现苏州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外,特别注重人们对现代生活居住实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强调了布局和空间上的合理性。“上林苑”小区通过了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局三级审批,可以称之为“文物级别墅” 。
2006年10月27日,上林苑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行政许可批复。
三、园艺精工
上林苑的由来
"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汉都长安郊外(今西安附近)。秦汉时期,非常注重兴建规模雄伟的皇家园林,其中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扩建后的上林苑。
“上林苑” 最初是秦代修建的。汉武帝即位后进行了扩建,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扩建后的上林苑,规模大得惊人。筑台登高,极目远眺,到处都是大尺度、远视距、保持原貌的自然景观。而今,在千年虎丘塔脚下,上林苑吸取了古典私家园林的精髓,再现了帝王般皇家园林。
古筑新园 罕贵之作
历经千般繁华,才识别一方清雅。历经数再沉浮,才惜一段韶光。千年的虎丘山脚下,悠藏整座姑苏最美的私家园林。古树繁花、真瓦臻石,在不经意间精心雕琢。在城市的深处,远离世间尘嚣,静静营造园林中的大境。
园宅相映 人境壶天
18栋苏式庭院别墅各自成章,各具特色,或庭院深静,花树相映;或清泉溶洄,山石参齐;或月门漏窗、风物如画;或曲室回廊,精巧典雅,这诗情画意,唯有梦中可见。
亭
在园林建造之初,我们考察了苏州乃至,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各种技艺和做法,将造园手法和亭台楼阁紧密结合,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各个园林的经典作品。在上林苑,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到各大名园的精髓和文化。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臵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臵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榭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榭的传统做法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深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平台四周以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建筑的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周都立着落地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地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曲的鹅项靠椅和各式门窗栏杆等,常为精美的木作工艺,既朴实自然,又简洁大方。
廊
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
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因廊的主要功能是游走,故又有走廊、游廊之称。从廊的形体而言,直廊走势比较平直。因为园林中的廊大多形体比较曲折,以制造多变的游园景观,因此直廊相对少见,而且多数比较短小。曲廊的形体比较曲折多变,从形体走势上来说,它是园林中最为常见、也最富变化的一种廊子。曲廊形体曲折逶迤,在园林中自由穿梭,将园林分成大小或形状不同的区域,自然丰富了园林景致。
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舫不能动又称不系舟。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
门
庭园门洞是指庭园中为联系和组织景观空间,能让人通行的,与墙结合设臵的庭园建筑景观小品。由于其形象是一个洞口,又具门的作用,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门洞。门洞使两个分隔的空间相互联系和渗透,一般与园路、围墙结合布臵,共同组织游览路线。同时,门洞还是创造庭园框景的一个重要手段,门洞作为景框,可以从不同的视景空间和角度,获得许多生动的风景画面。因此,通过门洞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庭园环境产生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异的效果。
窗
景窗俗称花墙头、漏墙、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园林建筑中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景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漏窗是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
池水树石
以传统之造园技法,还原园林精髓。寻觅散落于民间的太湖奇石,遴选各类珍贵树木,相映一池净水,几处叠泉。
四、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无处不雕琢
上林苑为了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和传统做法技艺,特别的聘请了在行业内顶尖的老专家、老匠人来参与上林苑的全程建设施工,为今天的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园林艺术
王祖欣,男,曾就职于苏州市城建局规划科,后调往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参与了纽约大都会“明轩”的项目设计工作,其团队受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接见。之后又主导设计了加拿大温哥华“逸园”,并获得多项奖项。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待遇。上林苑的规划、设计,由王老亲自主导并负责,将苏州园林的精髓贯穿于整个项目中。
王祖欣
男,曾就职于苏州市城建局规划科,后调往苏州市园林管理处。上林苑的规划、设计,由王老亲自主导并负责,将苏州园林的精髓贯穿于整个项目中。
生漆工艺
李兰生,男,古典园林大漆传承人。从设计、选材、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且大部分均为纯手工制作,无法用机器或流水线来取代。而漆则是古建筑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环,必须按照古法工艺进行施工,上林苑聘请了古建油漆专家李兰生进行全程严苛指导。
李兰生
男,古典园林大漆传承人。从设计、选材、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且大部分均为纯手工制作,上林苑聘请了古建油漆专家李兰生进行全程严苛指导。
精工木作
过汉泉,男,1957年起从事古建筑木工工作。江苏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参与及主持过美国纽约“明轩”、纽约斯坦顿岛“寄兴园”、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逸园”、常州“文笔塔复原”、上海“豫园商城”、苏州“艺圃复原”等工程。主要代表作品有《古建筑木工》、《古建筑装折》、 《江南古建筑木作工艺》等。
过汉泉
男,1957年起从事古建筑木工工作。江苏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榫卯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上林苑在古建筑的木作工艺制作过程中,采用榫卯工艺将各种木质的柱、板、方等进行连接,完全无钉。在上林苑的施工中,我们聘请了木工专家过汉泉进行全程的把控和指导。
花街铺地
园林中的铺地充分发挥了匠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变幻无穷的铺地图案,其中以江南苏州一带最为著名,被称作花街铺地。砖瓦与卵石相嵌的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以瓦与卵石相间的球门、套钱、芝花等。还有用碎瓷、缸片、砖、石等镶嵌成寿字、鹤、鹿等。明清时皇家苑囿在大量使用方砖、条石铺地的同时,受着江南园林的影响,也在园径两旁用卵石或碎石镶边,使之产生变化,形成主次分明、庄重而不失雅致的地面装饰。
御窑金砖
上林苑所采用的所有瓦片均由为皇宫专门定制砖瓦的厂家“苏州御窑”进行专属定制,厚度由普通厚度增加为定制厚度,且在花边滴水上均有印章,市面上已无此瓦片。其余包括砖细、抛坊、纹头脊均为专属定制。
五、专家指导
汇聚奉献
千般繁华,一方清雅,集大师智慧,上林苑有幸得到了,多位在中国古建园林中,有影响力、有专业才学的领导、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造就了上林苑的千般繁华。
周干峙,男,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2014年3月14日,周干峙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周干峙同志在生前,从上林苑的建设之初到后期竣工验收,曾多次来到上林苑,对上林苑的工作进行视察。
周干峙
周干峙,男,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10月,周院士远赴台湾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会中特别介绍了净园在城市规划中所处的地位。
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2005年5月,上林苑开工在即,吴良镛先生视察净园,并为净园题词,对上林苑的建设作出指导。
吴良镛
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郑孝燮,城市规划专家,为设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7年1月24日18:05,郑孝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2005年6月,89岁高龄的郑老来到苏州,为上林苑的建设作出指导。
郑孝燮
城市规划专家,为设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
罗哲文,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2005年8月,罗老同周院士等专家来到苏州,为上林苑的建设作出指导。
罗哲文
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阮仪三,苏州人。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2013年7月,阮老来到苏州,为上林苑的建设作出指导。
阮仪三
苏州人。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一行到苏州净园及上林苑参观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可居可赏 可藏可悟
古时有汉武帝上林苑,今有姑苏虎丘上林苑,一座宫苑园林,一座姑苏园林别墅,汉武帝在这里走向崭新的历史舞台,锦绣人生也即将在上林苑开启,奏响精彩人生的新华章!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