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心之所向,意之所往
□ 张永祎
2013年5月,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栏目,专门接受“梦里水乡江南镇”的访谈。当屏幕上打出“甪直”时,主持人刘芳菲询问现场的观众:大家知道“甪”这个字怎么读?有人读“用”,有人读“角”,有人读“甩”,这个“甪”字确实属于冷僻字。初见时,我也不认识,经查阅方知读(lu 四声)。
甪直是苏州市吴中区的水乡古镇,曾被费孝通称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关于这个“甪”字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甪直水路结构的直观再现,古镇里有三横三竖、六条笔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经镇北的吴淞江正好像头上的一撇,如果从空中鸟瞰,整个古镇就像一个“甪”字,因而得名;另一种是在当地更为流行的传说。据说这个头上长角的动物,被秦始皇赐名甪端。因甪端是各异动物杂交之果,无法达成秦始皇多多益善的心愿。为了逃脱是非之地,甪直腾空而起,一飞冲天,向南巡行来到了甪直镇郊的澄湖上空,只见这里湖水清澈、水波浩渺、丛泽流芳、奇丽秀绝、灵气郁盘,无长江之激浪,少太湖之广寒,特别是当地人热情、淳朴、善良、厚道、勤劳,让它驻足不前,便主动留下来保佑这方水土。故而甪直有史以来,一直没有战乱毁损,没有旱涝灾害,岁岁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这个非常神秘的甪端,从此就被甪直人民当成了自己家乡的守护神。
到了甪直广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身高数十丈的甪端雕塑,只见它狮身、龙背、熊爪、虎鼻,头顶长着一只再明显不过的犀牛角,身后还有一个可以甩动的牛尾巴。据说甪直这个神兽无所不能、无所不会,通晓四方,日行万里。看着它那抬头挺胸、巍然屹立、精神抖擞、昂扬勃发的样子,一下子就把甪直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顺着这样的线索,我们继续追踪下去,品读古镇光阴故事,触摸古镇岁月痕迹,涵养古镇深厚文化,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穿越在千百年的时光里,徜徉在阡陌道的山水间,不断地去发掘出古镇由来已久的进取性格和愈演愈烈的倔强灵魂。
踏入时光深处
踏入甪直的时光隧道,我们可以走到岁月的深处。据甪直地区史前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了人类聚居的痕迹。在甪直历史文物馆内展出的甪直澄湖遗址出土文物中,我们看到了良渚文化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文物,甚至还有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让我们非常直观地领略到,五千多年前甪直先民曾经在这里生产和生活的许多生动场景。
许多人都说甪直是一个与苏州同样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我们追根寻源,反复斟酌,觉得大概与苏州建城息息相关。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造大城,名阖闾城。《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越绝之故也。”这座城池水陆两路皆可通行,陆路水路各有八个城门,唯独东边没有开设城门,就是为了断绝与越国的往来。甪直古镇距现在的苏州只有25公里,在当年正好地处吴国与越国的边界线上。随着气势恢宏阖闾城的落成,拱卫吴国首都就成了重中之重,甪直作为前线的战斗堡垒理应冲在前面,其战略要地的巨大作用越发显著。
甪直曾名甫里,因为晚唐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因他号甫里先生而得名。这位出身江南名望大族,后家道衰落的落魄文人,在进士不第后,曾作湖、苏二州刺史幕僚。唯唯诺诺于官场三载,直面魑魅魍魉,历经尔虞我诈,最终不得不卸下“铠甲”,一骑绝尘,回到自己的故乡,过起了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他自称“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又曾说自己就是汉涪翁、渔父和江上丈人。
他对为非作歹的官吏深恶痛绝。相传,有宦官从长安出差到杭州,经过陆龟蒙的养鸭场,用弹弓打死了一只绿头鸭。陆龟蒙非常气愤,非要杀杀他的威风:“啊呀!这只鸭子是会说人话的,苏州府正准备把它进献给皇上,你把它打死了,你说怎么办?”那宦官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掏出金子作为赔偿。临走,宦官还问道:“这只鸭能说什么话啊?”陆龟蒙说:“它常常叫自己的名字,鸭鸭鸭。”宦官哭笑不得。宋代的苏东坡听说了这件事后,特地写了一首诗:“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他对乡邻文友却格外友好。经常用自己喂养的鸭子,烹制菜肴进行款待。现在流传下来的菜肴,主要有“甫里鸭”和“甫里鸭羹”。甫里鸭,因为它既吃稻谷也吃螺蛳,荤素搭配得好,营养充分,同时善斗又使它们体格健壮,不肥也不瘦,煮熟后以卤糟之,又香又嫩,味道绝佳,让人回味无穷。甫里鸭羹,就是把甫里鸭的内脏清洗出来,切丁与白果共煮,原汁原味不勾芡,五色羹浓肥又鲜,异香扑鼻诱食欲,苏式香菜堪称一绝。我们现在看到镇上随处都有售卖的摊点,那一个个脆黄欲滴的甫里鸭,确实摄人魂魄,勾人食欲。同样,甫里鸭羹也是一道享誉甚久的甪直名菜。俗话说:“吃着甫里鸭羹汤,打上耳光不肯放。”据说现在甪直的大小婚宴酒席,都会以这道大菜压轴。临近过年的时候,甪直人家还会烧上一大锅甫里鸭羹。从年初一开始,无论是家中宴请亲朋,还是自己家人吃饭,都可以随时去舀上一碗,那种边吃边添的舀汤乐趣,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舀鸭羹”。多年来这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别的年俗活动。
虽然陆龟蒙是早已人去影没,但他在甪直的传说却被不断地演绎传播。人们对他始终不渝的崇敬,也确实是发自肺腑的。甫里先生祠,位于甪直镇保圣寺西院,辟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景观,还在祠旁创建了甫里书院,因为他的许多故事几乎都与保圣寺相关。
其实保圣寺也是江南的一座千年古刹,当年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变出的那座寺庙,就是以它为原型的。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与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都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我们看到黑色翘角门楼的正上方,在红底金字砖雕上面,赫然写着“保圣寺”三个大字,这系当代书法家费新我的笔墨。历史上保圣寺饱经沧桑,屡毁屡建。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毁灭,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颓,如今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里有六朝造像石,有唐幢宋础,有明代建筑天王殿和昂嘴门拱结构等,这些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旧气宇轩昂。特别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更是中国雕塑史上精湛之作,他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把干巴巴的泥土变成了情思飞动、神采飞扬的独特形象,天人合一,熠熠生辉,堪与成都宝光寺的五百罗汉相媲美。
环顾小桥映带
水是古镇的灵魂,也是流动的音符。甪直的地形地貌为太湖沉积平原,属苏州东片的湖荡水网平原。地势低平,海拔3~5米,自西向东微微向上倾斜。西部及湖荡周围地势略高,在4~5米间,吴淞江沿岸在3~4米间,处于正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镇内水网稠密,湖泊众多,水流纵横,河港泾浜将地面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地块,水面占陆地面积30%以上。甪直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所谓“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所谓“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
我们置身其中,就立马能感到,这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多桥多,水秀桥美,桥因水生,水因桥秀,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桥连桥,桥挨桥,桥接桥,几步一座,三步两桥。现在我们看到的古镇小桥已经够多的了,据说原来的比这还要多得多,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在历史上这里确实有72座半桥,对于整数我们比较好理解,这“半座桥”是什么概念?我们真的不太懂。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个半座的“交会桥”,方知因为桥的这边是甪直的地盘,桥的那边是昆山的地界,一桥双边共有,那就只能平分秋色、各享其半。除了这半座桥外,甪直现存41座小桥,这些桥梁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造型独特,有拱形桥、梁式桥,有单孔桥、多孔桥,有母子桥、姐妹桥,有半步桥、一步桥等。这些小桥都是年代久远的老字号,它们静静地趴在两岸,背着百年甚至近千年的时光,许多都是兴建在清乾隆年间,有的可以上溯到宋元明,甚至更早。这一座座小桥,犹如一幅幅气韵天成的水墨画,酣畅淋漓,婉约隽永,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婉约在河网之间,点染在河道之上。“桥梁之乡”名不虚传,“中国桥梁历史博物馆”实至名归!
这样看来,甪直人走过的桥应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我们这次来主要不是来走路的,而是来走桥的。不管看到什么桥,我们都不负遇见,都愿意上去走走,许多桥也确实值得瞧一瞧。有些可以看清桥名,比如香花桥、进利桥、兴隆桥、垂虹桥、东美桥、和丰桥、环玉桥、正阳桥、三元桥、万安桥、众安桥等;有些我们就是记不住名字,因为记不过来,也就不想记了,其实不记也罢,跟着感觉走挺好,不就是为了体验体验这种感受的过程吗?我们放慢了脚步,放空了心绪,后脚跟着前脚,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着,那种拾级而上的感觉,值得细嚼慢品,方可入心入肺,也确实能够让我们在瞬间完成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意合和一种情怀畅达,各种小桥具有的轻巧、温婉、玲珑、典雅、柔美、凝练、缜密、细腻、深厚等不同风格,因为注意力的取向不同,都能成为我们某种审美情感的触发点。
“站在桥上看风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阵春风吹来,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凭栏远眺,江南风貌尽收眼底,河水碧澈,驳岸蜿蜒,柳丝骀荡,风情无限。许多船娘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娴熟地摇着橹,在船篷之间时隐时现,但她们哼唱的江南小调却一直萦绕不绝,让人忍不住地要去体验一下水乡泛舟的唯美。“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看别人是风景,别人看我们肯定也是风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既然别人是我们镜头中的美景,我们也乐于成为别人镜头中的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许正是因为站在桥上看风景,我们也才能遇见这一个个崭新的自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不可及。许多小桥之所以能够走进人们的视野,就是因为它们能把可望不可及变成了可望又可及。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这些小桥不仅荟萃着两岸的古今风韵,还连接着古镇的老街小巷。古镇的老街都是沿河并行的,河西、河北为上塘街,河南、河东为下塘街,多为商用房和居住地,一般街面宽2.5~5米。而与河垂直的都是巷子,在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还有更为狭窄的叫弄,一般宽约1~3米,也有仅容一人通过的备弄。不管是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还是从桥的那边走到这边,总能见到这种贴水成街的风情和蜿蜒小巷的幽逸。漫步在老街廊棚,青石板不时发出清脆的回响,一如历史的余音袅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时都有出尘入世的代入感和年代感。老街店铺鳞次栉比,熟食店、饭店、茶铺、酒坊、药膳酥店铺、丝绸店、古董店等,充满着生动的烟火气息;各种食品琳琅满目,甪直萝卜、海棠糕、南瓜糕、芡实糕、麦芽糖、药膳酥等,也会令你驻足不前,唇齿留香。折进小巷,逃离喧闹,选择安静,评弹声和昆曲调又会在不经意中从你身边飘过,诉说着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我们的情绪也会氤氲而成无限的缠绵,如诗如画,如痴如醉,但猛一抬头,忽然发现已是巷子尽头,另一座小桥,又闪现在目前。
通过小桥可以从现实走到历史,也可以从历史走向现实。古镇就像一本章回小说一样,每一座小桥都是一个节点,每一座小桥都是一个区域,每一座小桥都是一个悬念,每一座小桥都是一个故事。先民造桥是有利民生的造福,雪中送炭是解决民需的关键。小桥是我们发现甪直无法逾越的纽带,也是我们躬俯千年无法回避的选择。虽然其间隔着厚厚的历史尘埃,但拨开历史的帷幔,这些小桥仍然能够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拥有着某种超越时空的隐喻价值,我们甚至可以用当代的视角对这些小桥作出深情的解读和在场的诠释。具体说来,也就是这些小桥的原始动力肯定是在于功能价值,但随着纷至沓来许多意象的不断叠加,那些孕育其中的审美价值,就会变得真力积久、化蛹成蝶。《吴郡甫里志》中对于东美桥有这样的描述:“在太平桥东,一镇二境之界”,桥上度人,桥下度心,身前是头,身后是尾,这边是岸,那边也是岸,江南水乡“诗意栖居”的美好境界,在这座小桥之上,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呈现了出来。同样,进利桥既是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小桥,也是古镇最富有美感的小桥。据说19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到飘飘欲仙的“女儿国”……
陶醉名流潺潺
据《吴郡甫里志》载,甪直“名贤辈出,声名文物之盛,几与名州大邑等”。导游告诉我们,2016年甪直在古镇区东市上塘街修建了“甪直名人馆”,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千百年来,甪直确实孕育出了许多名士大家,有东晋将军张镇,有晚唐诗人陆龟蒙,有晚清名人王韬,还有著名乡绅沈柏寒等。这方水土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自宋至清,先后出现过62位进士。新中国成立至今,一镇三院士、一门双院士,更是被传为美谈,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殷之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殷震以及著名物理学家戴振铎等;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