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开“百尺渎”,打造“相争之河”
吴越相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吴国曾经向南开“百尺渎”,为的是从苏州连接起钱塘江来运输粮草,进攻越国。吴越相争,前线在哪里?吴国当时的都城苏州和越国的都城绍兴之间有一个城市叫作嘉兴,吴国称之为槜李,越国称之为就李。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破槜李”,首次挑起吴越之争。公元前505年,“越王元常恨阖闾破之槜李,兴兵伐吴”,而他们伐吴的时候,或者说之前吴王伐越的时候走的这条线路,就是百尺渎,这条运河在《越绝书·吴地传》里面有记载:“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百尺渎起于苏州南,经吴江、平望、嘉兴、崇德,直达钱塘江边,是一条沟通吴、越的水道。这条水道的作用非常大,它把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沟通起来。
百尺渎是人工挖掘的,而且主要是为了运粮草,所以称之为运河,是名实相符的。谭其骧先生在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时候,把从苏州出发到扬州的“吴古故水道”标注为运河,把从苏州向南一直到杭州的“百尺渎”也标注为运河。“吴古故水道”与“百尺渎”一起所构成的运河,在隋唐时期有了一个固定的名字叫“江南河”,也就是大运河的长江以南段。
向西开胥溪,打造“复仇之河”
吴越相争之前,吴国最大的敌人是楚国。一方面吴国与中原交往,需要途经楚国;一方面晋、楚争霸,晋希望吴在楚的后面添乱;更重要的是阖闾也想“强国霸王”(《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伍子胥更想“兴师复雠”(《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可楚国实力强大,郢都又在长江的中游,逆江而上,无异于自取灭亡。伍子胥及时推荐孙武给吴王,孙武不仅呈上《孙子兵法》,还将之运用到实战之中,即在不停骚扰楚国、使其疲于应付的同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暗开胥溪。经过八年备战,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从苏州胥门出发,经胥江入太湖,再经宜兴、溧阳、高淳,在芜湖进入长江,并向北经巢湖和淮河,从大别山中出兵攻入郢都。
开凿胥溪,最难啃的骨头无异于今南京高淳区固城镇与定埠镇之间的河道了,此河段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河在东坝以西至固城湖口,连通水阳江水系;下河在下坝以东至朱家桥,连通太湖水系;中河在东坝至下坝之间,需要切开原来的分水岭,把两个水系相连。北宋水利学家单锷在其所著《吴中水利书》记载:“公辅以为伍堰者,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向北开邗沟、黄沟,打造“争霸之河”
吴国从苏州开挖“吴古故水道”,到的是扬州。吴王阖闾打败楚国,也只是在长三角称霸,离“逐鹿中原”还远着呢。吴国的人马怎么能穿过江淮之间这么多的河流沼泽地到达中原呢?《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就是在扬州和淮安之间,修建了邗沟,吴国的兵马就可以从苏州一直到扬州,再从扬州一直到淮安。邗沟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条运河。
到了淮安之后,吴国发现离中原还远,就把运河继续向前挖。“吴王复伐齐,阙为阑沟于商、鲁之间,属蕲,西属济,欲与鲁、晋合攻于黄池之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所开黄沟又将邗沟从淮安向北延伸到山东济宁,进一步连接沂水、济水直达中原地区。吴国挖黄沟以后,夫差就和晋国在黄池这个地方会盟。
向东开胥浦、黄埔江,打造“贸易之河”
春秋末期,吴、越与同样擅长航海的齐国之间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航线:“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左传·哀公九年》);范蠡辅佐越王灭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徙都琅琊,起观台,周七里,已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琅琊地处胶州半岛,与齐相接,是越国的域外飞地,以“戈船”相通。
相传伍子胥主持开凿了一条从苏州出发向东连接大海的河道叫胥浦。胥浦从苏州通向杭州湾,主要作用在于泄太湖的洪水,遗址在今上海金山区。楚国灭越后,春申君黄歇封于吴地,治于苏州,他疏通过许多河道,其中就包括黄浦江,因而被誉为“开申之祖”。从胥溪(芜湖到南京、苏州)并进一步延伸到上海的这条河道,也被后人称为“芜申运河”。秦始皇“出游”东南,“还过吴,从江渡海。并海上,北至琅琊”(《史记·秦始皇本纪》),从吴地到琅琊,走的也是海路。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社会科学报
大运河:唤醒“活文化”的当代价值 | 社会科学报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