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系傣语,意为勇敢之人居住、管辖的平坝或区域。位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邻普洱市思茅区,西北靠澜沧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千米。从打洛口岸出境跨缅甸可达泰国,是中国从陆路到泰国的最近通道。——百度百科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百度百科
天气预报,今天(10月8号)大雨,我有点担心山路的行车安全,司机小张说,么事,山路不是很陡峭,路况很好,下雨时间也不会太长,小张问我走高速还是低速?景在路上,当然是在低速路上,我选择了214国道和320省道。现在是湿季的尾巴,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明晃晃的大太阳,哗啦啦的大雨,真是下的毫无顾忌,随心所欲。来则气势磅礴,去则艳阳高照,这场景今天经历了三遍。这彩云之南的雨,回到家也是记忆犹新。
云海中间透出的一束光...云海,青山,阳光,视角的盛宴!
甘蔗田,橡胶林,凤尾竹,茶山,小路,很有徒步的冲动...
小徒步10分钟,真想去古寨人家讨杯茶...
路边的山货小市场
曼帕村
有山就有坝子,山坝相连。山路弯弯,坝子平坦,景色各异,高山茶园,平地火龙果田,这都是我平日里看不到的景色,阿婆性情中人,不断的喊小张停车,田埂走两步,快乐的不得了。
这是什么民族的寨子,不是傣族传统的吊脚楼。
火龙果田里挂了好多灯泡,打洛口岸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火龙果田亮灯,主要是用灯光吸引昆虫给火龙果授粉,其次是增加光照时间,我问增加光照时间是不是缩短生长期,他说不是,是为了增加甜度。可是有种植火龙果地区的朋友告诉我,除了增加甜度,还可以多收一茬果,那还是缩短生长期嘛,不懂了。
打洛,傣语:多民族杂居的渡口,顾名思义,这里生活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
打洛口岸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口岸。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开通两条跨国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清莱、清迈.。打洛—缅甸景栋、东枝、仰光。中国从陆路到泰国的最近通道,只有248公里,我卫星地图看了,是泰国最北部的美赛,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就去过美赛,在美赛边境桥头看对面缅甸大其力,在打洛口岸游客中心热情的工作人员处得到了确认,新行程旧回忆,不亦乐乎。
在独树成林景区看位于缅甸小勐拉的中缅友谊大金塔,近在咫尺。
从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到台湾的清境农场,再到泰国的美斯乐,再到缅甸的仁安羌,今天来到打洛,只为追寻历史。八千里路血与火,远征军在缅甸一路血征。惨烈的松山血战,缅北大撤退,悲壮的兵败野人山,激动人心的胡康河谷,密支那战役,无不令人动容。
历史会说话,有家不能回的远征军终于得到了承认。
本来想慢慢看看这个展室介绍,可是同一辆电瓶车的一帮年轻人对远征军这些不感兴趣,路过没有停留,直奔界碑拍照打卡,我也疏忽了,忘了让司机问问后面还有没有游客坐电瓶车过来,因为上次在傣族园的经历,担心游客少,电瓶车不正常,跟着这群年轻人呼呼啦啦坐车就走了,网上查了一下:1941年12月11日,第6军全体官兵受令入缅作战,49师从畹町、93师从佛海同时向缅甸推进。——新参考1942年6月至11月间,日军多次向我国国境沿线攻击,均被留守我边境的远征军93师277团一营、278团一部击退。同时,日本空军配合地面部队,袭击远征军后方运输线。7月,日军连续4次轰炸打洛。1943年1月9日,日军兵分三路入侵中国边境。第一路1000余人,经缅甸勐育、勐瓦、景康、曼兴雷入侵勐龙;第二路1000多人,经缅甸勐麻、勐拉入侵打洛;第三路1000余人,经梭累、曼卖丙入侵布朗山。93师全体官兵顽强抵抗,英勇还击,战至2月5日,将日军赶出国门。——西双版纳发布93师后来就留在了美斯乐,我2014年去美斯乐,还见到了两名远征军老兵,还受到了93师后裔的帮助(游记见:家,太远了)。
“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天地不容!”——柏杨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
听说原来在这儿照相还要收费,哈哈
所谓的独树成林,就是一颗大一点的树,这种树在西双版纳很多的。这棵树就在大门左边100米的地方,也就是在出口,但是景区安排你坐观光车到山上去转一圈再下来,目的当然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取40元的观光车费,如果你对大金塔,界碑和远征军作战遗址不感兴趣,没有必要专门来看一棵树,实在想看,买完门票,从入口左转一百米即可。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打洛江对岸就是缅甸。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勐海是一座四季“春暖花开”、全年不用空调的城市,是一个可以全时度假、避寒避暑旅居胜地,是“中国最南端的春城”。拥有最适宜人类居住的1200米平均海拔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8.9℃,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3000个,被誉为“气候转身的地方”,是全国五大长寿带之一。——勐海政府官网
西双版纳首个贝叶书院
关闭了三年的景区,好不容易开放了,又碰到了登革热,空荡荡的寨子,我们前前后后只碰到两拨人……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拍摄地
看完中缅229界碑,阿公坐电瓶车返回游客中心等我,我和买电瓶车票的中年妇女聊天,她告诉我,寨子中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傣族,也有少数缅甸的掸族,两个民族和睦相处,自由通婚,其情融融,虽然名称不同,但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只是两国的名称不同。她还说,铁丝网下面就是打洛江,以江为界,对面半山行驶的汽车就是缅甸的,我问没有缓冲区吗?她的解释我没听明白,大概意思,日常去对面的村子走亲戚,看朋友,连边民证都不需要。她告诉我,附近有个不大的村子,就有五个界碑,现在有了铁丝网,以前,走路稍微不注意就出国了。
听从热心肠的工作人员的话,不走回头路,返回没有走寨子里面,穿过香莲主屋酒店,沿着孔雀河出去,近了很多。
发朋友圈说过,我们在版纳去过三个傣族村寨,勐腊橄榄坝的傣族园太大,对迈进79岁门槛的阿公,确实考验体力,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勐景来和曼丢,我们不仅慢慢看完,还坐在山坡上,屋檐下,享受两个人的宁静安闲时光。 说真话,来之前和来之后,看了很多勐景来的攻略,游记,有文字,有视频,文字优美,视频华丽,感觉我来到了一个假的勐景来。 门口没有迎宾表演,贝叶书院没有小沙弥,寺庙没有梵音绕梁,没有古法榨糖,没有慢轮制陶,这个是我想体验的,没有傣锦制作 ,看见织布机默默地呆在角落,没有傣纸制作,传统酿酒,打铁,傣舞等传统技艺展示与体验。 我只是和修房子的村民聊了几句,问路只碰到几个穿着上衣没领,裙子没腰的老年妇人,很惊奇她们的普通话完全可以听清楚。 没有了喧嚣的寨子,没有了景点的味道,只剩下岁月静好,这正是我和阿公喜欢的旅行。 我不能太自私,没有了游客,寨子的居民收入肯定受影响,希望新冠和革登热的影响快快过去,让旅游市场尽快复苏。
返程之时,来到勐巴拉国际旅游度假区,勐巴拉,源自傣语“勐巴拉纳西”,意为神奇美丽的乐土。这是一个以雨林康养为主题,融“医疗、疗养、养生、度假、旅居”,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坐落于西双版纳勐海曼兴湖,位于东南亚国际旅区、大傣族文化区、普洱茶原产地三大功能区交界区。
小贴士:去打洛口岸,一定记得带好身份证,一路有两个边防检查站,车辆也要提前报备。最后,强推一下我合作过的司机小张,作为对我们相处三天的答谢:西双版纳 旅游,那种特种兵式的团队游,节奏快,时间安排,景点选择串联,都不能自己做主,路上美景不能停车欣赏,不适合亲子游和老人结伴游。选择包车,我的旅行我做主。千人千景,千人千问,小张为了更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专门去博物馆参观学习,提高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诸葛亮是茶祖,就是第一次听她说的,从傣语的汉字意思,茶叶的民间传说,版纳的地理地貌,民风民俗,我们聊了很多。我本来打算在南糯山住一晚,后来各种原因取消了,为了让我多看一点,从 打洛 回来,专门绕到县城,让我们看看勐 巴拉 ,对这个茶叶之都有点印象。我们一起走过三天,小张给我的印象是善良,细心,开车稳当。如果你想版纳玩的趁心,用小张的车,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