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是天然橡胶树的表皮受伤后,自然流淌出来的白色乳汁,凝固之后所形成的胶状物。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水性,是电的不良导体。它是与钢铁,煤炭,石油并列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
天然橡胶树的老家,在遥远的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天然橡胶逐渐传播到地球上,从南
西双版纳满山遍野的橡胶树
回归线(南纬23.5度),到北回归线(北纬23.5度)之间的广大热带地区。
1904年,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引进8000株橡胶树幼苗,栽种在地处北纬25度线附近的,盈江县凤凰山南麓。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仅存活一株。这是中国最早引种的天然橡胶树,也是地球上,所处纬度最高的橡胶树。被誉为“中国橡胶之母”。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纬22度线附近。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地区,很适合热带作物的生长。1947年,南洋华侨李宗周,钱仿周等六君子,受到刀安仁事迹的影响。从泰国引进种苗,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橄榄坝栽种了300亩天然橡胶树。由于缼乏科学管理,加之牛吃火烧,到解放时仅只剩下91株,这便是西双版纳最早的天然橡胶树。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当时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对新中国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其中便包括橡胶禁运。橡胶的缼乏,严重地影响到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光热充沛,水土丰胰的热带地区发展自己的橡胶产业。
当时的西双版纳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我的家乡湖南省人囗稠密,可以动员一部分人到云南去搞橡胶开发”。伟人一锤定音。从1959年开始,一直贯穿上世纪整个60年代,湖南省的祁东,祁阳,醴陵三个县,共有36000多名青壮年及妇嬬,通过国家计划性移民来到西双版纳,编入云南农垦下属的各大橡胶农场。后来,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又有10000多名潇湘儿女,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自发来到西双版纳的各大橡胶农场安家落户。
1968年,毛主席作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从当年开始直到1978年,共有63800多名知识青年,从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大中城市来到西双版纳。其中,绝大部分知青来到橡胶农场安家落户,参与到开垦种植天然橡胶的伟大事业中。
1979年,国家中止和改变了上山下乡的国策,在橡胶林间挥洒了十年青春的知识青年,先后挥别边疆返回城市。各大橡胶农场,随之出现了人力短缼的现象,大量岗位停工。各大橡胶农场便自行到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招工,短期内便有数万农民报名参加工作,变身成了农场工人。
西双版纳的各大橡胶农场,在自身艰苦奋斗求发展的同时,还不忘帮扶当地群众。数十年来,农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帮助地方发展民营橡胶。使全州数十万各族群众,依靠橡胶生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止2021年,全州橡胶种植总面积已达451万亩。自1956年以来,累计产干胶250万吨以上。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了,全国工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的西双版纳,已建设成为除海南岛以外,中国第二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