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 旅游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由于诸多原因,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居民百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有一个长期培育、发展、成熟的过程,在确保旅游发展“市场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确保全体村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实现人人都受益,户户都获利,共享旅游发展红利,进而实现全民奔小康,对旅游开发者无疑是极大的挑战。西江苗寨景区管理者通过制度创新,设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以门票收入的18%作为民族文化奖励经费发放给西江村民,让每户每年都获得超过万元的收益,确保了旅游发展利益的全民共享。
景区社会治理注重村民自治 十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西江景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由执法部门、景区公司、村两委、民间组织齐抓共管,为景区的共同治理出力、出智慧;治理方式上也积极重心下移,在化解西江苗寨旅游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中,既有以讲求法律神圣庄严的法理治理,也有接地气有温度的民间情理治理;治理资源除了充分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充分运用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对有碍旅游发展的失范、失当、失德行为进行规训与处罚,无论哪一个主体,如有违犯,均平等相待,一视同仁。这些做法,十年来让西江苗寨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的良好治理局面。
二、主要成效
经济上,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经济发展欠后,并无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旅游开发,到2017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9亿元;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2000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当地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脱贫上,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苗寨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超过1500人的村民外出打工;2008年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逐渐回流。临近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发展的均等机会,基本解决了村民“没钱花”的问题。2017年,西江苗寨全体村民通过制度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等四大收益手段,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2100元,户均86190元,人均年收入较2007年相比增长了12倍,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创富。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98%以上的农户都有冰箱、彩电,有了水冲式卫生间,洗澡间24小时供应热水,生活质量今非昔比。
文化传承保护上,在旅游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高涨。从2008年起,西江苗族博物馆得以建立,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2008年起,西江村两委在各种节庆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接地气、有温度的民间文化活动在2017年“吃新节”的“千人齐唱苗族古歌”中,再次掀起了社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高潮。
三、基本经验
西江苗寨的旅游,所以能够实现十年持续跨越发展,成功解决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如下做法。这些做法被实践检验了是正确的有效的,因而就成了成功的经验。
坚持党政强力推动 2000年到2007年,西江苗寨的旅游,是被动的和以“赚吆喝”为主的旅游。2001年前后,有零星的散客进入西江,与之相应的是少数西江人家开办苗家乐和乡村客栈等。2005年至2007年,西江已经有了办旅游的行动,比如举办了“苗年”、“鼓藏节”等。这些活动对于推动西江苗寨品牌力的累积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从目标任务来看,当时的行动基本上是“只赚吆喝不赚钱”的投入,盈利模式设计尚未形成。但到2006年、2007年,随着散客的逐渐增加,亟需政府出面进行协调和管理,省、州、县、村各主体都看到了西江苗寨的大旅游已经进入了“临界点”,于是以雷山县委县政府为主引擎,借“省旅发大会”召开之机,共同发力,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培训、招商引资、市场营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继而成立西江景区管理局进行景区管理,成立西江旅游公司负责业态经营,调动村两委、“建保会”与村老年协会等主体,共同承担西江的经营管理工作,才谋定了西江苗寨跨越发展的大局。
文化引领品牌建设与创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十年来,西江苗寨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动态人文景观形塑成为动静结合的旅游体验模式。静态体验产品不断通过“田园观光区”、“村寨夜景系统”、“苗族风雨桥”、“吊脚楼建筑群”等方式进行打造;动态体验产品不断加大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推出。例如将苗年作为品牌的大亮点,通过大量宣传手段,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