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人伤亡,但是火灾的致命风险,以及其对发生地造成的房屋、财产损失;日常生活节奏的打乱,原本保留完好的文化遗产被损毁后难以复原等问题,都会对景区、村镇的投资和综合运营管理的能力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作为贵州的王牌景区之一,在冬季,千户苗寨迎来了最“世外桃源”、远离尘嚣的绝美季节。贵州苗寨被民俗学者誉为“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曾获得“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最美原生态露天博物馆”等称号。
近年来苗寨景区因为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整个文旅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经典案例,游客的激增,对于景区安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应对挑战不到位,才会让悲剧发生。
多次火灾的背后真的是木质结构的锅?苗寨火灾频发的背后,有着天然因素。木质结构。鳞次栉比的木质结构房屋极易引发火灾,一旦起火,会迅速引发“火烧连营”的后果。
但是,天然因素绝对不是火灾频发的借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苗寨在向商业化和旅游化的转型途中,消防设施基础的薄弱以及监管不力。
如果要挑选一个“反面教材”的话,故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世界最大规模木结构古建筑群,早在1975年5月,故宫消防特勤中队就已经成立,队员担负起以故宫为中心,天安门周边地区3.7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防火灭火、反恐处突和应急救援任务。
故宫配备了74个市政消防栓、95个高压消防栓以及遍布宫殿角落的4866个干粉灭火器。策略上,特勤站将故宫划分为10个区域,对进攻路线、供水方法、灭火剂选择等进行预先计划统筹。
虽然从政策层面,黔东南自治州政府修订颁布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等,都对村寨的消防安全作出了专门规定。
但是由于房屋耐火等级低、居住密集且无防火分隔、鳞次栉比苗寨房屋、以及村民和外来商户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都导致了“苗寨起火”事件不断。
将苗寨火灾归咎于木质结构,是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防控火情要防患于未然近几年来的苗寨火灾事件,我们看到的官方通报都是类似“快速展开扑救”“原因进一步调查中”,但是发声之后未向社会公开便归于平静。甚至连吸取教训的经验都没有。
景区安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各级行政人员不能等火灾发生了才去紧急灭火,而是要建立相对应的体系,第一时间追责,平时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系数,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