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都来自绛县纪委监委。”4月27日,在绛县磨里镇迴马岭红色教育基地,面对佩戴党徽、手持小红旗的众多参观者,迴马岭村党支部书记王青明向记者介绍说,“每天都有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前来接受教育,接待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跟我们相邻的闻喜县,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分批来这里参观学习,每天两个乡镇,实现了全覆盖。”
迴马岭红色教育基地门口右侧,一座挽起袖口、吹着冲锋号的塑像威武雄壮,红底白字的“革命老区迴马岭”赫然入目。基地大院里,迎面是原迴马岭小学的两层教学楼,现已被改建为13间学员宿舍;左右两旁是各约144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墙教室和餐厅。这里先后被认定为“绛县廉政教育基地”“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
迴马岭的“红”,来源于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底蕴。从基地大门对面,跨过用磨盘铺就的漫水栈道,踩着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便是依山而建的绛县党史教育长廊。“破晓时刻”,记录中共绛县县委光荣诞生、故绛大地的第一缕曙光;“浴血奋战”,追忆迴马岭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红色旋律”,整理汇编了迴马岭老战士、原县委书记赵希龙口述的革命歌曲……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迴马岭地处磨里峪的深山密林中,纵深17.5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131.25平方公里。这里沟壑纵横、险关重重,峡谷后端高山阻隔、有进无出,因岭间迴还溪流、形似奔马而得名。早在1932年9月,刚刚成立的绛县县委就作出了“建立以迴马岭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决定。1938年11月20日,在绛县县委的指导下,中共迴马岭村支部建立,成为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1938年底,绛县党员发展到430名,先后建立4个区委和30个农村支部。1942年春,中共晋豫区条东地委派县委书记王学海等10名共产党员到绛县开展工作。他们以迴马岭为根据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游击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迴马岭人民与党和革命战士同舟共济,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为绛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沿着石板路往岭上走,半坡的平地上有4孔窑洞,分别是当年的武委会、政委办公处、县长办公处、秘书处等旧址。在秘书处旧址的斜上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树根下方“忠诚树”3个红色大字分外耀眼。
“这棵‘忠诚树’,是老区精神的活标本。”在“忠诚树”下,王青明讲解说,“那是1936年,上级派杨蔚屏到绛县开展抗日工作。他考察后确定迴马岭村作根据地,起初以一名逃难者的身份与村民苗绍龙结识,后因苗绍龙思想觉悟高,值得信任,便坦言了自己身份。同年10月,为了考验苗绍龙,趁调回上级工作之际,杨蔚屏交给他一个空铁匣子,并叮嘱说:里面有党的机密文件和党员名单。这时,苗绍龙当着杨蔚屏的面,在大槐树下发誓严守机密、永不叛党。直到上级派王学海来绛县工作,苗绍龙将铁匣子完整地交给了他,才发现是个空匣子。1938年,苗绍龙在两人的推荐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棵大槐树也因此得名‘忠诚树’。”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迴马岭村村民搬出窑洞,拿出粮食;纺线织布,做军衣军鞋,支援前线;拿起土枪,抗战御敌。据统计,1949年以前,迴马岭村有4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47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民兵自卫队,30余人离家奔赴抗日和解放战争战场,先后有16名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1942年,迴马岭村一次就有12名青年参军,被破格编为一个排。
迴马岭红色教育基地旁,依稀还有几座村民的老宅院,间或有村民回村,在这里歇脚休息。迴马岭村现有93户297口人,耕地650亩,均是贫瘠山地。2007年7月,迴马岭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强暴雨袭击,全村倒塌房屋28间、土窑11孔,被冲毁耕地320余亩,冲走羊100余只,造成经济损失900万余元,使老区人民又回到了“照明煤油灯,做饭用柴火,翻山越岭靠徒步,重担压断腰脊骨”的苦日子。
迴马岭的脱贫事业,牵动着市县两级老促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心。2008年,筹资30万元,征地30亩,规划建设迴马岭新村;2013年,投入365万元,对通往老区长12.5公里、宽3.5米的道路进行硬化……老区村民告别窑洞,住进了小院,开始了新的生活。如今的迴马岭新村,位于距迴马岭红色教育基地约20公里的磨里镇东官庄村,一条条水泥巷道宽阔敞亮,一排排新式宅院鳞次栉比,自来水、沼气也引到了灶台上,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迴马岭又依托老区独特优势,发展林果、畜牧和野生中药材采集。全村养牛、养羊户达20余户,其中养牛大户侯春明,养殖肉牛50头。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6000余元,与2010相比,增长了近10倍。
2017年以来,日益完善的迴马岭党性教育基地,成为迴马岭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教育基地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本县及周边县市前来学习、参观的学员340期1.5万余人次,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40万余元。”王春明说,“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依托教育基地发展农家乐,再新建一个农副产品展台,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