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耳式的山墙主导着古村的天际线
从高处来看,村子的格局就很了然了。长岐村正面遥望芦苞涌,两个名为鱿鱼岗、柴枝岗的山岗立在村庄正面远远的地方,隔着从中穿行而过的九曲河相对望。
村前有两口大池塘,引入北江水。池塘将新村和老村隔开,新老村之间的交通只好依靠仅有的两条塘堤路。整个古村依山面水,尽收风水之好,也体现出岭南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的特点。
文笔山原本没有现在这么高。卢健志说,在挖掘村前两口水塘时,泥土没别的地方倾倒,就都往后面的文笔顶山上堆放,因为工程量大,竟使山顶增高不少。这后山是打那以后才叫“文笔山”的,且在客观上和两口池塘保护了村庄安全。
九年之后,我再一次来到长岐村,这一回并没有卢健志的带路,记忆和实景重叠,其间的不同还是让人感慨。最大的变化是,村子的道路、指示牌等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原本破落的灰塑也得以修补,还有我们爬上的后山,原本是一片密林,现在在其间开了路,修建了一座可以俯瞰全村的亭子。
【二】
珠三角很多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往往是一姓独大,并以科举功名世代累积,进而成为一地望族。但长岐村并不是如此,它的姓氏很多,来源各异,在古村内不同姓氏的祠堂就有好几座,我很惊讶于不同的族群如何能保持着长久的和睦。
卢氏来自广州白云区神山镇,黄氏和钟氏来自广州市花都区。明朝末年开始,8个姓氏族人陆续在长岐村聚集形成村落。几百年来,几大姓氏同生产、生活,各自组织宗族活动,和睦相处。目前,全村居民仅1200多人,且大多属于开村的卢、黄、何、钟四大姓氏以及陈、徐宗族。
不同姓氏来到长岐村的时间有先有后,以前在古村内还有一座岐山古庙,这座庙是长岐村的真正渊源,相当于村里的祖庙,说是长岐村一开始建村的时候就叫“岐山”,但由于忌讳古庙名字被重复,因而村名后来改成“长岐”,表示“长期居住在岐山”,可惜那座古庙在1960年代的兴修水利大潮中被拆了。
隔着池塘对望那边的山水城堡
建于明末清初钟氏、黄氏、卢氏等宗祠依然保留完好,虽经历代修缮仍保持较好的原貌,石雕、灰雕、壁画俱全。卢健志说,这些宗祠都已经过多次翻修,但未破坏原貌。卢氏宗祠,位于古村的东边,三进两院的格局,里头的壁画和雕刻保存完好。
那些建于明清时代的老房子中,现存年代最久的也有300多年历史,虽然有些因为没有人居住经不起风雨侵蚀已成残垣断壁,但大部分的原貌得到完整的呈现。百来间的古屋子,由青石铺成的古巷交错相连,偶尔抬头,在门框上方或瓦顶的檐雕依然活灵活现。
古屋内部的主要格局是一厅四室,另外还有一厕一天井,和一条暗道。住宅看起来有些像北方的四合院,但面积较为狭小,而且一般是前辈居住在前房,后辈住在后房,寓意要继后。
长岐古村就处在大池塘和文笔山的包围之中,池塘和文笔山共同筑成了古村的外层保护。由于水塘中只有两条塘堤通往外界,而文笔顶山上林子枝繁叶茂、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像是一幅天然的屏障。
在解放前,为了保护村子安全,“每个晚上都把塘堤上的门关上,基本上整个村子就安全了”。在心理和地理上,长岐村人一直有和外人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所以古村落基本上是个独立的小城堡。
老村的内层保护其实更为严密,整个古村只设有三个大门,以前每晚都要将这三个出入口的闸门放下,并有更夫巡守,所以村里一直没有盗贼。当年的闸门在“破四旧”中都被破坏了,但从门框下方6个边长约10公分的方形石孔中,依稀可见当年守卫的森严。
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
村里每一座古宅,都有一条暗道一般通往外边,平时作为下水道之用,并堆放几块砖头。据说其用途在于,若不小心哪家人遭遇暴徒强闯,便可推开砖头穿过暗道溜到邻家躲避。卢健志还说,有些屋子还有巷道往文笔山顶,以供关键时刻的自救之用。
【三】
古村落和水塘之间,还有50多米宽的空地,成为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四棵冠围十米左右的大榕树盘根错节,大榕树下投下大片的阴影,夏季时成为纳凉理想地,村民在其间摆个小摊卖些土特产,或者下棋、打扑克、闲聊。
长岐古村在破“四旧”时遭到严重伤害。卢健志说,很多以前有的闸门、雕刻、神像和民间风俗,在那个时期都遭到了破坏。但和地方相比而言,长岐村在“文革”期间遭受的破坏并不多,尤其是那祠堂、民居中的壁画、雕刻都躲过了破“四旧”的劫难,这离不开当时村民们的保护。
当时,祠堂被用来充当粮仓,丰收时间,粮食堆满祠堂,也“遮盖”了壁画。在破“四旧”运动中,敬畏祖先的村民以石灰水、灰浆涂抹壁画和雕刻。直到改革开放后,村民用清水抹去石灰,壁画、砖雕重见天日。
据说,曾有一支红卫兵拆除队伍来到卢氏祠堂,准备拆祠堂的壁画,数百名村民闻讯赶来保护,日夜不间断,最终才令拆除队伍知难而退。
长岐人口不少,上世纪70年代最多时候近1600人,改革开放后,村民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子女较多的人家希望新建房屋。但每户人家仅有一两间房,不可能破坏整套房屋结构而拆旧建新。1987年,经过村民商议,决定在旧村对面划出宅基地块建设新村。
村中祠堂的石雕,经历风雨依然清晰
现在,在古村中居住的不到300人,大部分村民已迁入新村。建于清代的旧村古屋,因此得以保存下来。目前旧村内已较少有居民居住,每条巷子仅有几户人家,从而完整地保存了古村风貌。
如今,在每条巷子呆上十多分钟,才能偶尔见到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人和几个来此玩耍的小孩。另有一些空房子则用于来做专门的展览室。虽然,这更有利于完整地保存古村风貌,但那些没人收拾打理的房子也往往残破得最快。
村子里不时有外面的人来参观古村,特别是看卢氏宗祠,随着村落旅游的开发,进村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地方还成为了谢霆锋《十二道锋味》节目的取景地,目前在珠三角自驾乡村游中已小有名气。而村里的宗祠还在向宗亲们募集资金,准备对宗祠进一步修复。
流传下来风俗习惯也颇为有趣,村里老人说,村中要是有家中添了男丁,都会到祠堂举行挂灯仪式。而每年逢端午节,就在芦苞涌中赛龙舟。逢九月九重阳节,则会组织千人宴。
那些青苔泛起的里巷,像是连接今日和过往的通道。借助这一座完整而久远的村子,村民对宗族和时间的感知,得以接续到数百之前。长岐村人是幸运的,他们将一整座古老的村庄保留了下来,他们的历史不曾断裂。
岭南乡村的美好,隐藏在无数的细节里。方塘传媒与广东省旅游局携手,正在推出“乡愁里的广东”专题系列文章,以优雅的历史人文地理读本,发现最安静的风景,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系统发掘和呈现广东乡村之美。《乡愁里的广东》图书即将出版发行,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