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18:04
城事 进入频道10月底,华北平原丰收已过,农民正为来年做准备:冬小麦已完成播种,它们正在泥土里孕育新的生命;葡萄藤也埋入地下,等候明年3月再发新芽……在邯郸曲周,农忙的背后还活跃着一伙年轻人。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带着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农学知识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青春身影,点亮了一片片“希望的田野”。
前衙科技小院的学生正在向农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资料图)新华社发用数据支撑科学种地
早上6点多,天刚刚亮,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二学生佘宗港的闹钟响了……简单洗漱、套上工作服,骑上电动车,佘宗港向着葡萄地出发了。
霜降节气前后,地里已完成了浇水、施肥,还要处理农作物的过冬事宜,葡萄藤就要全部埋到地下。“我们要指导村民,挖坑要挖多深,覆土的厚度达到多少。”佘宗港介绍,挖坑要到30至40厘米深,覆土要达到20至30厘米,“要充分考虑冬季地里的温度,挖的太深,葡萄藤在地里就发芽了,挖的太浅,葡萄藤容易冻死。”这位26岁的年轻人,已经对葡萄种植的技巧非常熟悉,“此前村民大多按照经验操作,现在有了数据支持,种植也更加专业化。”
曲周县前衙村有2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多年来,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葡萄产业一直无法壮大。2017年,村里2000多亩葡萄普遍出现了叶子发黄、落果、烂果的现象,一串串葡萄都烂在了地里。中国农业大学在当地成立前衙科技小院,指导当地葡萄种植。农业专家测土化验后发现,这里的土壤质量严重受损。随后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等教师带着学生们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种,改变施肥方式、浇水方式、轮作方式,土壤质量就逐渐恢复了。
佘宗港来自河南新乡,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今年在曲周农村就待了200多天,“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开三轮车下地,样样都得学。”师兄师姐还说,除了晚上睡觉,小院大门从不关闭,村民有事抬脚就进:“该施啥肥?苗有啥病?”能解答的问题,当场解答;解答不了,查资料问老师,一定要给个答案。“今年葡萄销量格外好,村里普遍种植的巨峰葡萄价格较高,阳光玫瑰、美人指等新品种也受到市场青睐。”看到村民挣到了钱,佘宗港发自内心的高兴。
在邯郸曲周,科技小院“院长”佘宗港正在察看葡萄长势。受访者供图将知识与田间实际相结合
邯郸市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在曲周首创“科技小院”,通过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那时起,许多农业专家和农科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乡间地头。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
秋收之后,曲周付庄科技小院研二学生郭佳旭正在统计实验地的玉米产量。20多岁的郭佳旭在曲周有7亩实验地,“农忙时会有师兄师姐帮忙,平时都是我自己打理。”作为小麦玉米轮作的地块,实验地今年小麦亩产近400公斤,玉米的产量正在统计中。
她介绍,“作为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地区,付庄村存在的问题比较典型,比如耕地质量偏低、土壤健康水平薄弱、农业科技应用滞后等。由于付庄村地处中心位置,农业科技应用成熟后,可以有效向周围辐射和拓展。”付庄村紧邻曲周“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农民很容易看到传统种植与现代种植的差距,“这更容易激发老百姓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科技决策要靠数据支撑。秋收后,付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在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光州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取土工作。郭佳旭说:“我们完成了取土工作,同时对土壤样本进行了研磨、烘干等初处理,后续这些样本还会寄回学校进一步检测。”
郭佳旭的家在张家口张北县,与曲周县虽然同属河北,但两地地貌差异巨大。尽管如此,她已适应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扎根农村,我们把所学的知识与田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能够解决实地问题。”
不过,有时这些学生们在农事上也需要当地村民的帮助。郭佳旭提到,科技小院里种着萝卜和白菜,小菜园最近出现了盐碱化。要是按照书本上的治理方法要使用大型机械,空间有限难以施展,邻居大爷提供的“土方法”倒是很管用,“把土深翻一下,挖出来晒两天再埋回去,或者掺杂一些潮湿的土。 ”
推动科技小院集群化发展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了“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业科技服务。
10多年来,科技小院师生在曲周县先后研发或引选高产高效技术37项。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带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前衙村科技小院推广葡萄新品种,平均每亩增收超1万元;王庄科技小院带领农民选种优质麦,生产石磨面粉,增加了农民收入;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西瓜嫁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推动当地西瓜产业发展……2024年,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新建8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总数达到15个,累计培养研究生200多名,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专家”。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曲周并无资源和区位优势,科技小院有效缓解了农村人才技术短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之间的矛盾,打通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促进了高校与农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联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支点。下一步,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将围绕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小院集群化发展,助力有组织科研和产业链融合,培育多学科交叉实用型人才,打造全国科技小院集群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农机装备库,教师叶松林在检查农用无人机。(资料图)新华社发行走京津冀进入专题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