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次召开座谈会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布局逐渐清晰。5年来,沿江11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本报从今日起陆续刊发对沿江11省市有关负责人的专访,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
本报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重庆在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近日,记者对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进行了专访。
记者:重庆在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有何进展?
吴存荣: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自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目前,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进展良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前所未有,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没有一个新建或扩建的化工项目,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已全部关停,所有化工园区均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重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果?
吴存荣:首先,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实施高铁建设5年行动计划,着力提高铁路运输分担率,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394公里。同时,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统筹推进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海出境通道建设,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其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近两年成功引进智能产业项目462个,培育引进平台企业226家,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5727家。
同时,大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推动节能减排。目前,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约300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达82%。
记者:重庆如何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吴存荣:目前,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建立市、区县、街镇、村社四级河长制体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治水治林常态化长效化。
同时,完善监管执法机制。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督察、协同督办,推动共抓大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探索市域流域上下游区县横向补偿机制。以经济补偿为主进行横向补偿,目前市内跨区县的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19条次级河流均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机制。
探索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省签订了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建立云贵川渝四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全力保护长江母亲河
――访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文
本报记者 钟华林
近年来,四川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川是如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对此,记者对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文进行了专访。
记者: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四川是如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
罗文: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四川必须牢牢扛起的重大责任。
突出组织领导和规划引领两个关键。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工作机制,制定生态保护等专项实施方案。
突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两条路径。围绕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在全省划定14.8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166个自然保护区,实施重点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突出标本兼治和协同治理两种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逐一建立台账、确保整改到位。同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关联性、衍生性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四川在推动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举措?
罗文: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目前,进出川大通道达38条,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牵引下,天府国际机场已基本建成,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获批建设。
着力推动创新转型绿色发展。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工业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2019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预计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与国家层面两大战略规划的对接,加强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的对接,加强省级层面规划与市(州)规划的对接。
着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与长江上游省(市)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厚植四川经济腹地优势,提升战略枢纽功能,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加强与沿江省(市)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文化交流合作。
记者:四川将如何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起来?
罗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川渝两地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是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起来,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四川将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与国家层面两大战略规划的对接,加强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的对接,加强省级层面规划与市(州)规划的对接。
二是加强工作统筹。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好与重庆建立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行机制作用,在工作层面把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结合起来。
三是加强资源统筹。下一步将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体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在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平台建设、要素配置等资源统筹方面取得突破,为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良好生态是发展突出优势
――访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再勇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近年来,贵州省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全力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再勇。
记者:贵州是如何看待自身生态优势的?
李再勇: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突出的优势,有力助推着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发挥好生态优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共赢。
记者:近年来,贵州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还做了哪些工作?
李再勇:贵州不断树牢“上游意识”、坚决扛起“上游责任”,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抓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抓生态结构优化。5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5082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1015万亩。
抓生态制度建设。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设立了“贵州生态日”,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联合国“自然资本核算与生态系统服务估价”项目在贵州的试点任务,持续深化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抓责任落地到位。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五级书记、五级政府“一把手”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常态化制度。
记者:2021年,贵州如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李再勇:新的一年,贵州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加快建设绿色家园。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塑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山水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绿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家园。
加快培育绿色文化。广泛宣传和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群众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发展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旅游康养等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
加快完善绿色制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生态文明试验区方面继续加强试点示范,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发展要以绿色为底色
――访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
本报记者 周斌
近年来,云南省进一步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的同时,全力推动云南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云南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
记者:云南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宗国英: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在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云南省将国家移交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第一时间安排部署。
坚持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云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推进“4+1”污染治理工程作为治本之策,细化工作方案,完善支持政策,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记者:云南在长江经济带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哪些好做法?
宗国英: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一是创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作用,结合九大高原湖泊实际情况,为每一个高原湖泊制定出台保护条例,实现“一湖一条例”。二是健全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云南与重庆、四川、贵州建立了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方案,深化4省市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记者:云南省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给沿江人民带来了哪些获得感、幸福感?
宗国英:当前,云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根本性遏制,全湖水质连续2年实现7个月Ⅱ类;滇池水质持续改善,草海水质连续2年稳定在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劣Ⅴ类水质湖泊从2015年的4个减少至目前的1个,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5.04%,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6%,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人民充分感受到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