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荆江三口分流(调弦口1958年建闸控制)进入洞庭湖后,与湘、资、沅、澧来水经洞庭湖调蓄作用后在城陵矶与长江再度汇流,构成江湖分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的江湖关系[1].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尤其在近百年来江湖整治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江湖关系持续发生改变,长江洞庭湖的水文特征不断发生变化,影响着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因而,长江洞庭湖的江湖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周柏林、付湘等[2-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在三峡工程影响下城陵矶水域水位变化情况.唐金武、丛振涛、王鸿翔等[4-6]认为城陵矶水位是洞庭湖水位的重要标志,城陵矶水位发生变化主要是三峡工程引起的.而李景保等[7]通过对长江洞庭湖的水量交换研究认为江湖关系是互补过程,丰水期荆江三口对洞庭湖补给强,枯水期洞庭湖对长江的补给强;何征等[8]发现洞庭湖在枯水期湖泊出流减缓,丰水期三口分流减少,江湖关系复杂多变.柯文莉等[9]试图通过研究洞庭湖水面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的相关性,建立城陵矶水位在丰水期与洞庭湖水面面积的相关关系. Cheng等[10]分析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文变化的影响,表明洞庭湖秋季水位下降0.52~2.26 m,最低年水位日提前5~35 d. Dai等[11]建立2009-2013年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与长江水体交换影响的水动力模型,得出三峡工程运行明显降低了洞庭湖和干流的洪峰流量和洪涝量的结论.以上针对长江、洞庭湖江湖关系的研究虽然方法多种多样,但结合监利、城陵矶、螺山3个水文站历史实测水文资料,分析长江洞庭湖汇流河段水文特征演变及相互机理的较少.
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