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以江南水乡著称,境内江河纵横、湖泖众多,与国内大水系多有河道相通。舟楫便利的河道水系,为内河航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苏浙沪地区诸港口间,曾有一个盛衰兴替的过程。在清前期,堪与上海比肩的曾有浏河港。浏河港位于太仓州境内,距长江入海口不远,明代达致鼎盛,永乐年间郑和数次下西洋均从这里启航,该地“明季通商,称为天下第一码头”。因为它与江南首邑苏州府城有浏河直接沟通,是苏州通海之门户。苏州的海船修造业因而称盛,无怪清康熙帝南巡姑苏,“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当时浏河港海运之盛可见一斑。后因疏于治理,港口状况恶化,乾隆末渐趋中落,原先入港的海船相继转往邻近的上海港。嘉庆《上海县志》载:“自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舶虑刘河淤滞,辄由吴松(淞)口入,舣城东隅,舢舮尾衔,帆樯如栉,似都会焉。”这时的浏河港,与上海已不能同日而语。
上海的南端,乍浦港一度也颇兴旺。它地处杭州湾畔浙江平湖县境内,直接面海,西与嘉兴府城相距不远,有河道相通。元明两代,“南关外灯火喧阗,几虞人满”。其中大多往返于华南及日本航线。在经由乍浦港输入的食糖中,“广东糖约居三之二”,来自广东的“糖商皆潮州人,终年坐庄”。但它偏离长江入海口,与江南经济富庶地区的交通联系不及浏河、上海便捷,“凡有重大货船,皆泊于浅水之外,用小船乘潮驳载登岸,……贸易规模终受制约”。乍浦当上海未繁盛以前,为浙西巨埠。
浏河、乍浦港的衰退,使开埠前的上海作为太湖流域主要出海港的地位愈发突出,被称誉为“小广东”,海船辐辏,洋货聚集,上海港货物进出频繁,名闻遐迩。开埠前的上海,商业活动虽很活跃,然而较之江南首邑苏州仍瞠乎其后。原因在于上海港口和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人为的束缚。清政府为稳固其统治,加强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停闭苏、浙、闽三处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反映了面对日渐东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清政府封闭自守的消极对策。
在近代之前,长三角内河航运主要靠以人力行驶的航船及人力、风力相兼的帆船。开埠后,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因江河海航运的衔接,与宁波、南通、镇江等构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河海航运体系的主要支点,成为上承下达的地方性客货集散疏运点。
江南一带传统的快航船、帆船用人力和风力驱动,不堪负重,难于远航。1860年开放长江,由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燃气机等驱动航行的轮船通航,数千艘帆船被逐入支流,沿江木帆船受到强烈冲击。
当年有西方人判断:“世界上没有哪个港口有上海如此巨大的供需潜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九江、汉口相继开埠,外商船只可贸易往来。1862年至1863年间,上海大多数行号都想在长江经营船运。1864年有7家洋行的15艘轮船在长江航线定期行驶,其中美国位居第一,共9艘98250吨,分属旗昌、同孚、琼记洋行;英国6艘8983吨,名列第二。上海第一家近代航运企业,1862年开业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经营长江沿岸及中国沿海的客货运输,业务发展很快,后与英商怡和、太古并列早期在沪三大外资轮船公司。中国第一家本国轮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不久也在上海设立。
上海开埠前,它与其它地区的经济交往多由苏州沟通。长江轮运航线的开通,密切了上海与长江沿岸各地原本薄弱的经济联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河海航运的衔接,为苏浙沪的经济交往提供了便利。
上海与浙东沿海航线,主要是在沪甬间展开的。宁波是宁绍平原和浙西南丘陵地带的主要出海口,但从港口布局而言,它与上海相距不远,受地理环境限制,自身经济腹地狭小,发展余地有限。开埠后,虽然宁波作为一个远洋贸易中心的重要性下降了,但它又作为一个区域中心而繁荣起来。
南通、海门,虽与上海隔江相望,但在近代航运业兴起以前,受内向型经济的束缚和长江口宽阔水面的阻隔,互相之间的交往相当稀疏,当地盛产的棉花及土布多经苏北平原运销北方。上海开埠后,“成为中外百货的集散市场,凡属远销东北各地的货物,俱已改从上海出口,从此山东客人逐步通过上海购买南通土布”。
张謇为了解决大生纱厂原料和产品运输所需,在苏北天生港开办了一家小型轮船公司,取名“大达内河轮船公司”,2艘载重3吨左右的小轮,航行于苏北如皋、海门一带。此后,张謇又与汤寿潜等人合作创立大达轮步公司(1920年改称大达轮船公司),有“大生”小轮1艘往来于上海、南通之间,运货并兼载客。1906年大生轮船公司订造的“大新”轮开航上海——南通线,“大生”轮则航行上海——海门线。1909年经营南通航运的轮船公司共计8家:太古、怡和、日清及宁绍各公司船只专载旅客;招商局及三北公司有时也载运货物由汉口至通州;大达及大通两轮船公司船只根据内河航运条例定期往来于上海、通州、扬州之间,南通货物多赖此两家公司运输。同时上海至崇明的航线也已开通,有2艘小轮专营沪崇航线,方便了两地的客货往来。
长三角内河轮运业的发展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起初,内河轮运都以县城及杭、甬、嘉等大城市为终点发展,沿途停靠重要的市镇。大致从20世纪初起,以市镇为中心的航线开辟,近代轮运逐渐通向内地市镇,深入农村。从民国初年起,长三角内河轮船运输的发展,从主要的干线逐渐深入到几乎所有能够通行轮汽船的干流航道。在近现代史中,上世纪30年代可以算是长三角内河轮汽船运输业发展的最兴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