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太 Long
经宋元400年的发展,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达至顶峰:郑和宝船排水量超过万吨,跟一艘小型的航空母舰差不多。
文|吴钩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南宋末的「福船」型海船,船体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估计载重约200吨上下,排水量可达600吨。展出后渚宋船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曾经介绍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帆船。」
不过这一纪录很快被打破。2007年12月,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800年前,这艘商船满载瓷器、丝绸等商货,从泉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却不知何故在南海沉没。「南海一号」出水后,经测量,船体长30.40米、宽9.80米,高约4米(不含桅杆)。这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
但如果将「南海一号」放回历史,它却谈不上是宋代最大的商船。据《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料,是宋人对船舰载重的计量单位,一料等于一宋石,相当于今天120斤。宋代常见的大型航海商船,可载五千料,即载重300吨。载重200吨左右的「南海一号」与后渚港宋船,如果换成宋人的计量习惯,大约是三千六百料,应该只是中型商船而已。
不过,即便是五千料,也不是宋代海船的最大装载量。宋人还造出更巨大的航海帆船。
北宋徽宗年间,宋廷因为要派遣使团访问高丽之需,诏令船坞制造了两艘巨舰,一艘命名为「鼎新利涉怀元康济神舟」,一艘命名为「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同时委托福建、两浙的监司「顾募客舟」六只随行。客舟「其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二千斛等于二千料,即载重约120吨,比今天我们看到的泉州后渚港宋船略小。
那么「康济号」与「通济号」神舟的装载量呢?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记录,「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也」。换言之,一艘神舟的装载量至少是六千料,换算成今天的说法,载重达360吨,排水量可达1000吨以上。难怪宋人形容两艘神舟「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丽人迎诏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
但神舟可能也不是从大宋港口驶出的最大船商。南宋人周去非的《岭南代答》记述了一种叫「木兰舟」的巨舰,是从大宋国开往「木兰皮国」(即非洲西部的穆拉比特王国)的巨型商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这种木兰舟的大小大致跟神舟相仿佛。还有一种更大的木兰舟:「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今世所谓木兰舟,未必不以至大言也。」巨船可容千人,船舱内不但可以养猪、酿酒,还装备了「机杼,开设了「市井」。
元朝时访问过杭州、广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依宾拔都他也记述说,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皆操之中国人之手,中国的船舶有三帆至十二帆,一艘大船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此类商船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克兰(广州)二埠。要知道,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超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可搭载的人数也只是三四千人。
经宋元四百年的发展,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达至顶峰。史书称郑和「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尺寸,有125.65米长,50.94米宽。据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席龙飞的考证,郑和宝船排水量超过万吨。跟一艘小型的航空母舰差不多。
但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造船技术很快出现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航海与海上贸易受到明清政府禁海政策的限制。明初朱元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
景泰年间,明政府又对福建民用船的尺寸作出严格限制:「其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嘉靖年间又要求:「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也严令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该管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
于是,中国的造船技术与航海事业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获得一次回光返照式的发展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被西方抛于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