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到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慰问,并勉励干部职工发扬天池气象人精神,弘扬特别能坚守、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扎根一线、坚守岗位,为气象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的确,这样一群被寄予厚望的气象人,他们不畏孤寒、忠于职守、薪火相传,在长白山主峰,用热血和青春留下了一串串宝贵的气象“足迹”……
长白山天池北侧山顶的气象站,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有280多天,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日有240多天,最低气温可达-44℃。冬天大雪时常把气象站的房子掩埋,出门需要挖雪洞,去观测场要打雪道。即便到了夏天,瞬息万变的大雨、大雾、大风仍给气象观测带来巨大挑战。
2003年以前,通往主峰的公路还没有修通。气象站职工每个月要从山下往山上背粮食、蔬菜和燃料。正常情况下,爬山需要七八个小时。如果在黑风口遇到大风天(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8米/秒)需要停留1至2小时。有时天气实在太恶劣,职工只能原路返回。半个多世纪来,天池气象人就这样踩出来一条通往山顶的“主峰公路”,人们称之为“天路”。
2006年,市政电缆通到主峰,用电算是方便了,但用水问题至今没有解决,生活饮水夏天仍靠雨水,冬季靠雪水。由于条件艰苦,天池站被列为一类艰苦气象站,值守期间,值班人员要在站里轮流值班,每次为期15天到一个月不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天池气象人不仅要坚守在这里,还要完成定时观测、资料上传及电路检修、防雷检测等工作。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池站气象数据对研究东北亚地区尤其是长白山独特的气候调节作用意义重大。自1958年以来,天池站持续开展长达30年365天无间断观测,积累了极为宝贵的30年气候资料。这些连续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也为长白山旅游发展、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后,天池气象站改为季节观测站,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为值守期,其间,每天5次人工观测发报,风雨无阻。
为了获取并守护这些宝贵的数据,天池气象人甘于奉献,敢于面对严酷环境和孤独寂寞,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自建站以来,全省气象部门先后有200多名气象干部职工在这里度过了漫长又艰辛的值守岁月。
1981年1月21日,-40℃的严寒中,天池气象站原站长隋金堂带领全站人员寻找一份被大风刮走的日照自记资料时,为抢救滑下深谷的两名同志,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1岁。隋金堂深知天池站观测资料的重要性,他把气象观测站比作祖国明亮的眼睛。“我每到长白山,站在隋金堂烈士碑前,深感长白山又起一峰,它宁静、肃穆、壮丽、神奇。是怎样的热爱,才有了这样的情怀和气魄啊?”后来,曾任天池气象站站长的武立志这样写道。
刘继德、王国祥、崔星恩在天池站坚守超过36年。他们接过隋金堂站长肩上的责任,坚守高山、忍耐孤寂、奉献青春,让气象之魂在高山之巅熠熠生辉。
在中国气象局、吉林省气象局和长白山管委会的支持下,如今的天池气象站旧貌换新颜,气象业务用房已经成为长白山主峰的标志性建筑,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彻底改善。
王国祥今年64岁,是一位“老天池”气象人。他说:“2015年,赶上天池站房屋改造,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在山上多待几年,多值几年班,现在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36年如一日,他用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他的照相机拍遍了长白山主峰的春夏秋冬和每个角落,但是,最美的画卷一直在他的心中。
正是因为这么多人的坚守和奉献,天池站才获得了“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感动吉林”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吉林好人”等一系列荣誉。
站长矫祥肇说:“我们要像老前辈一样怀着强烈的责任心,牢记嘱托,推进吉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长白山气象的担当作为。”
2600米孤寂冰封尘世繁华,半世纪的守望,长白之巅饮冰卧雪,放眼雪海,梦在云外。他们依旧忍受着风湿、高山缺氧的折磨,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孤独和寂寞为伴,坚守着、奉献着。(成坤 张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