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金溪畔的生态游步道
夏天,马金溪成了天然泳池感受溪水的清凉,也可乘古风画舫泛舟江上,抑或在生态河堤的游步道来一段骑行。
开化县音坑乡是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下淤村就坐落在马金溪河畔。全村共有284户人家,约1000人口。下淤村依山傍水,因溪而美,因溪而兴。
下淤人和这条马金溪可以说相依为命。
当了19年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任时,建筑市场火爆,马金溪河砂又好,到这里采砂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那年头,来下淤村的外地人很多,都是来采砂的。”叶志廷说。
2004年,浙江省开始实施万里清水河道,看到河道生态逐渐恶化,叶志廷果断带领全村人,提出废止村里以前签的采砂协议,为此还和对方对簿公堂。最后,下淤村输了官司赔了钱,但终止了采砂对环境进一步的破坏,也将这段水域资源艰难地保护下来。
“采砂经济”时代结束后,“打工经济”成为下淤村的唯一依靠,村里每年都有两三百人常年在外务工。
“河长湖长”抓管理,源头治理送清泉
留住美好的山山水水后,还能不能让乡村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呢?
2015年以来,马金溪开展了全流域系统治理,实现了从传统治水到“治水造景、以水富民”的华丽蝶变。
当地为溪流筑起铁腕“防护网”,治理了水土流失17.5万亩,关停整改了污染企业和养殖场1145家、网箱养殖1.8万平方、采砂场6家,全流域实行禁养、禁采、禁渔、禁倒制度,农村污水截污纳管全覆盖。
依托“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马金溪沿线村落都配备专门委员分管河道,聘请专职人员管理。
图:马金溪畔的农家
如今,漫步山清水秀的马金溪畔,河中不时有戴着斗笠的村民撑着竹筏,打捞水面上的杂物。还有滨河绿道管理则纳入路长制工作范围,每一段绿道都有路长负责管理。
从“面上保洁”到“深度治管”,为的是永葆马金溪水清河畅、园靓景美。
图:马金溪上美美的堰坝
这些年,马金溪流域共治理堤岸130公里,修复改造堰坝52座。同时,实现了堤岸的柔化、美化、绿化,让植被在堤岸上“安家”,让鱼儿在堤岸间“做窝”,打造成“会呼吸”的河岸。
2018年全年,马金溪I、II类出境水占比99.7%,其中Ⅰ类水149天,空气优良率98.3%,PM2.5年均值23微克/立方米,均创历史最好记录。
全域旅游,让马金溪成为黄金景区
除了保护这一方水土,当地还充分挖掘水资源和水文化,做足水文章。
利用湿地、浅滩、汇流口等河道自然形态,马金溪沿线建成了砸碗花湿地、太阳岛、双溪公园、龙潭公园、岙滩、华锋湿地等一批亲水主题公园。
图:马金溪畔的环溪游步道
当地还挖掘整理出郑堰、八甲坝、西渠、双茨古渡等水文化遗产及禁潭、禁堰、禁渔等水文化习俗,展示钱塘江源头文化和马金溪治水用水文化。
70公里的滨河绿道,串联1个5A景区、3个3A景区、15个3A景区村、40多个滨水公园、以及众多景观山林和美丽田园串珠成线,形成了集源头探秘、生态休闲、民俗游赏、特色产业观光于一体绿色生态廊道。
百里黄金水岸沿线共发展农家乐400余家,创业休闲农业点20余处。2018年,百里黄金水岸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3亿元。
图:马金溪畔的晚霞
马金溪2017年度被评为浙江十大“最美家乡河”;并于2018年获评水利部国家水利风景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母亲河的源头,开化出台了浙江首部滨水绿道管理办法《开化县金溪画廊绿道管理暂行办法》,组建马金溪水利风景区管委会,县财政把马金溪水利风景区(金溪画廊)管护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了定额补助。
家有 “梧桐树”,招来“金凤凰”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也吸引了在外务工游子回村创业的心愿。
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叶生福,一直在外地开挖掘机。
2014年回到下淤村看到村里人气很旺,于是,叶生福就办起了农家乐。
在他之后,农家乐一家接一家开起来,现在叶生福这个农家乐一次性可供200人就餐,年营业性收入突破200多万元。
从为别人开挖掘机到现在自己当老板做旅游,职业的转变,让叶生福变得信心十足,也圆了家门口创业致富梦。
十几岁就到城里做油漆工的叶佐平,就是被叶生福等人带起来的。
叶佐平过去一年四季奔波于各大城市找活干,哪有装修就往哪里赶。
2015年回到家乡后,租了村里的房子开办农家乐。“从到全国各地找生意,到全国各地上门来送生意,再不用背井离乡了!”叶佐平说。
图:马金溪畔的美丽乡村
现在的下淤村由落后村变成了3A景区,回村创业、就业的人数渐渐超过了在外务工者,全村已开办了几十家农家乐、民宿,从采砂经济到打工经济,再到生态经济,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下淤人、开化人回到家乡。
这条一衣带水的回乡之路,就是圆梦之路。
当地以百里金溪画廊为平台,形成“以水生财、以财治水”的磁场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撬动社会资本总投资56亿元。
根宫佛国、花牵谷、体育小镇等十亿元级大项目来了,一批高端民宿开业了,总投资达4.87亿元的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破土动工了。
目前,百里黄金水岸线上共发展农家乐310余家,创业休闲农业点20余处,小乡村建成大景区、老砖厂筑成新民宿、破猪栏改成咖啡屋,河滩地建成了产业园,这一泓清泉推动了沿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来源 | 钱江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